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711鱼象鱼说【今日时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11 1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8-7-11 16:47 编辑

《我不是药神》3次改名,体现佛家经典《金刚经》的威力!

  外离相即禅 · 内不乱即定

  欢迎关注江西黄龙禅寺



  佛教新

  导读?佛陀所说金刚经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实际上,说的是如果你明白了并且实践了不执着的道理,你的生命就会变得不可思议。

  1

  这两天,大家的手机里边,估计都被徐峥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给刷屏了。

  这部电影从一群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用药切入,讲述一个小药店的男主为了改变生活困境,铤而走险从印度走私高价救命药,经历自身和病友的一系列变故之后,开始出于人道角度主动走私、低价贩卖药品救人,最后被法律制裁的故事。

  不过你知道吗,影片的片名《我不是药神》是经历了3次改名后的结果。

  2014年开始拍摄的时候,取名叫《印度药神》,后来中途改名《中国药神》,临到最后再正式命名为《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5天票房破15亿

  2

  为什么要再三改名呢?根据剧情来推敲,其实还是很容易判断的。

  第一个名字《印度药神》比较中规中矩,忠实于药品来自印度这个情节,但很容易引起误解,以为讲印度人的故事,方向跑偏了。

  改成《中国药神》之后,字义上倒是扳回来了,但是让人联想到一个“伟光正”的牛逼闪闪的人物形象,跟剧中所要表现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奈和挣扎不对路。

  对于最后改成《我不是药神》这个名字,导演文牧野是这样说的:“从《中国药神》到《我不是药神》,从肯定句到否定句,这本身包含着矛盾、辩证的东西,和电影更为契合。”

  的确,这样一改,不仅更加切题,而且从大众心理来说,否定句比肯定句来得更加吸引,因为它通过“不是”这个反转的方式,营造了一个充满悬念的语境,让人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并且,这个否定句通过 “我”来陈述,产生更强的故事性。

  3

  即便如此,宁浩、徐峥和文牧野团队还是如此高度重视取名,更何况我们平时制作没电影那么有分量的轻内容,更要把标题上升到极为重要的高度。



  尤其在今天的移动信息流阅读环境下,为了让一个窄窄的手机屏幕呈现更多的内容,都采用了信息流模式,成为今天移动资讯的主流呈现方式。文章标题随着用户手指一滑,就快速掠过,每篇文章标题的曝光时间只有几秒。

  从《印度药神》到《中国药神》,到最后定名《我不是药神》,其实就是一个佛学公式。

  《金刚经》里,主要是佛陀和须菩提两个人的对话,而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这个佛学公式——XX,即非XX,是(故)名XX。换句话来说:“药神”(不管印度的来是中国的),即非“药神”,是(故)名"药神”

  4

  关于如何写出吸引力的标题,网上各路大神早就有各种总结,很多标题党都有他们的看法,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策划文案的工作者,我不想就这个方向去谈,我只想从佛家最厉害的一部经典《金刚经》去谈。



  为什么说金刚经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这个道理归纳起来,还是三个字:不执着。因此,佛陀所说金刚经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实际上,说的是如果你明白了并且实践了不执着的道理,你的生命就会变得不可思议。但是,这个不可思议,并非神通,并非具有了特异功能,佛陀强调的,乃是这个道理会让你的生命从一切的束缚里解脱,变成纯然的自由的存在。

  这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观点,因为从古至今,一切的宗教和哲学都在倡导某个观点,而倡导某个观点往往意味着否定另外的观点。只有佛陀,只有金刚经,在倡导一个观点的时候,并没有否定别的的观点,既没有赞同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只是说对于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去攀附,不要去喜欢或厌恶。最具革命意义的是,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个观点,对于自身肯定的时候,同时也在否定,最终是既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对于这个要求你“不执着”的观点,你也不能执着。



  如果说金刚经中的这个观点也叫观点的话,其实是“没有观点”,金刚经的观点:就是当你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一切的事物,你应当没有观点,更确切地说,你应当把你脑海里一切的观点悬置,让你的脑海空下来,让存在本来的样子显现出来。这是佛陀相对于其他一切思想家或宗教家的独特之处,也是佛陀思想最具魅力的所在,或者说,佛陀思想的底子其实是彻底颠覆性的,对于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表示了完全的质疑,并把这种与语言密不可分的意识形态看作是囚牢。佛陀的所有努力,都在打破这个囚牢,把人从意识的束缚里解放出来,回到一种自在的状态。

  5

  金刚经是为发大乘者所说,也就是说,金刚经所讲的道理,目的是要达到彻底的解脱,它讲的是一个无限的整体的法则。

  那么,这个法则是什么呢?或者说,金刚经到底讲了什么道理呢?金刚经里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只说,你诵读、受持、为他人宣说金刚经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只是在第二十八段,有些变化: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就是说,菩萨用无数的宝贝布施,所获得的功德,还不如明白“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意思是一切的存在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因缘和合而成,因此,我们看待一切的存在,都应该透过现象看到内在的真相,要让我们的心不受各种现象的影响,而是安住于真相之上,如如不动。



  最后佛陀更彻底,佛陀一生讲经教学49年,却自称未曾讲过一句法?

  千法万法,八万四千法门,尽管说了这么多,但最终一法也不可得。这就明示我们这不实不虚、不即不离、非空非有、非有非空的妙用真心了。所以,经文不过是进入佛法的门户,是入佛的路径。而要入这个门户,又必以究读经文为先导。但千万不要以此而误认为经文是实法,而执着于经文。佛示涅槃相,意表真心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离于言说,方证实相 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一个字也没有说到,表示诸法实相是当体即空,自性本如,一切不可得。“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来源:中国佛教报道网

  助建寺庙 功德无量

  期待您的支持与参与

  三宝门中福好求,一文付出万文收
2#
发表于 2018-7-11 16:4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28 23:53 , Processed in 0.02536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