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707鱼象鱼说【今日影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7 1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不是药神》刷屏,我看到了从善良到信仰的升华!
2018
07/07
08:17
腾讯佛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79




  文/佛慧法师

  《我不是药神》为什么出色?因为这部电影从多个维度给你展示了社会、人生,以及人性。

  程勇的作为与法律所产生的冲突,是个体与整体不和谐;穷人对程勇是否帮他们走私药品的前后态度,是群体共性的无奈;程勇与全剧人物性格的相互关联,则表达了一个人重建自我精神堡垒的步骤,或者说,对于佛教徒而言,这是一个自我修学层次的地图。

  影片中,程勇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彻底的凡夫,他热爱金钱、欺软怕硬,他有来自家庭的牵绊,也有内心善良的渴求。只不过,在社会物欲的狂流之下,他选择了同流合污,直到吕受益的出现。



  吕受益是一个慢粒白血病人,他告诉程勇,他在生病之后曾经想过自杀,可是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呱呱落地,他决定活下去,只是为了能够陪伴。

  吕受益其实就是程勇的第一个性格特质——善良。这是一种很纯粹的善良。

  这种纯粹就体现在程勇的走私贩药,并不单是为了救助别人,同时也是为了赚钱。这是每一个凡夫的特点,所有的善良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一定是有着某种利益驱使,才能够成为其善良助人,甚至冒险(影片设置为违法)助人的起点。

  因此,吕受益所代表的善良,是为人最原始、最根本、也最不离不弃的。

  从吕受益开始,影片里开始逐渐出现了三个人,分别是刘思慧、黄毛和刘牧师。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了善良的进阶,即是家庭亲眷、兄弟义气以及灵魂信仰。





  家庭亲眷

  兄弟义气

  灵魂信仰



  刘思慧是一个舞女,而她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个白血病人的母亲。刘思慧每天在低级的舞厅里卖弄身体,只是为了多赚一些钱,去救助女儿。这种行为设定,已经是超越吕受益的善良,而是体谅别人、忘我救护。

  这种牺牲自我的情感是善良的升华,在佛教的修行中,是从单纯凡夫的善良,步入能够为他人着想的与乐之心。

  不过电影很快将黄毛推出来,黄毛这个人性格激烈,会把兄弟的事当做自己的事,这种设定比之前刘思慧更进一步。刘思慧尚且意识到自己是在帮助别人,可是黄毛却能够将兄弟的事跟自己的事熔于一炉。

  《瑜伽师地论》说:悲以不害为体,拔苦为业。

  黄毛的他我两忘,实际上就是程勇精神升华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其实已经完成了程勇的性格特质。只不过导演很聪明地又推出一个人,那就是刘牧师,刘牧师一直秉承着“只能救人、不能害人”的根本理念,他是程勇内心信仰的回归。

  影片当中设置了一个精神升华的障碍,程勇为了自己的家人,不敢继续走私药品,所以决定放弃的时候,刘思慧、黄毛和刘牧师都离他而去,甚至对他横眉冷对。



  实际上,这部电影在这里是要反过来看的,从个体人物精神层面上来说,影片是程勇的自我救赎之旅,也是程勇由物质追求走向精神解脱的过程。

  因此,程勇的家眷实际是程勇物质层面的牵绊,而刘思慧、黄毛和刘牧师所代表的救度之心才是与程勇的善良相互依存的眷属所在。

  那么程勇放弃走私药品回归家庭,实际上就是放弃精神追求、回到物质享受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当中,不管是与他人以乐,还是拔他人以苦的悲心,都连带着“救人不害人”的信念远去了。

  可此时吕受益却没有远离程勇,这就表达了导演最基本理念:不论何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佛法也讲究种子熏习,逐步增上自己的善法因缘。从这一角度来看,吕受益的不离不弃,是程勇最终重新为大家而贩卖药品而奠定了基础。



  接着便是吕受益的死,虽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悲剧,但是这也在侧面促成了程勇精神的升华,使其助人、救人的思想成为根本的信仰、信念。

  应该说,当刘牧师那种“只为救人、绝不害人”的绝对信仰完全凸显以后,吕受益这种兼备凡夫特质的善良就不需要再出现了。

  当然,为了彰显国法的威严,影片设计了程勇被逮捕的结局。所以,导演利用刘牧师的一个细节展示了程勇的精神升华的表达。

  一直以来,刘牧师作为基督教徒,胸前都带着十字架,可是程勇被捕的时候,刘牧师的胸前却没有佩戴十字架。

  十字架在基督教代表着真理、永生、根本的善。放在佛教的大环境下也是一样,十字架可以解释成为了帮助每一个人而具备的绝对善心,我们称之为菩提心。

  而影片中刘牧师不再佩戴十字架,则是代表这种菩提心已经具象化为程勇本人了。



  回头仔细品味《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它的出色在于,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人性层面,乃至于修行层面,都能够在影片的细节中找到对应点。电影的最后,法院也因为程勇的发心是帮助别人,所以从轻发落,只判了五年。

  鉴于影片审核的尺度,也为了凸显社会层面的整体利益,导演必须保障影片的基调是法大于情的。从而通过“从轻发落”这一细节的处理,导演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利益他人、保护众生是法律和国家存在的基础。

  其实在佛法当中,也借《圆觉经》讲述了与导演了类似的观点:“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所谓智慧的圆满,从根本上是建立在发心救度众生的基础上的。

  最后,祝所有人无有病苦,不生忧恼,并且,善心相续,发菩提心。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2#
发表于 2018-7-7 17:52 | 只看该作者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28 23:51 , Processed in 0.02201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