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美国后,她以极强的适应能力,
克服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一个人去超市购物, 一个人驾车高速路上, 一个人做菜,一个人看病...... 孤寂的生活常常伴着病痛, 可以想象有多艰难, 即便这样,她仍然很乐观, 每天清晨起床, 都会精力充沛地迎接新的一天。
她的邻居叫她去家中吃饭, 但她每次都以自己, 还能动的理由委婉拒绝了, 她不愿意自己在别人眼里, 是一个孤独年老的妇人。
她老了,虚弱了,可依然斗志昂扬, 生活只要还在继续, 她依然要活得漂亮。 不是证明给别人看, 更是骄傲地活给自己的命运看。
她无比思念死去的女儿, 还有疼爱自己的丈夫。 每个寂静的夜里, 那些回忆,都刺得她生疼, 最终,在这样的煎熬里, 1987年,72岁高龄的她, 呕心泣血完成了, 一生中唯一的一本书: 《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上海生死劫》。
这本自传体回忆录也成了八十年代, 中国“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是海外最具盛名的回忆录之一, 也是最早一部, 由亲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 用英文的方式出版的 “笔述实录”。 书中有曲折骇人的旧事, 也有那个荒唐时代下, 让人过目难忘的坚毅。
一经推出,就风靡欧美, 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而轰动整个西方世界。 有人说: “这本书教育了西方读者整整三代”。 加拿大歌手Corey Hart专门写了一首钢琴曲, 《Ballade for Nien Cheng》向她致敬。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库切, 都忍不住在《纽约时报》上写书评: “在人的水平上, 她的回忆录最伟大的可贵之处, 在于她对自己, 抵抗心理和身体的压力的记录。”
郑念在写作中,桌前还不忘放只玫瑰。
命运把她的生活, 蹂躏成一张皱纸, 这位双鬓落雪的老人, 却始终没有被击垮, 反而把剩下的日子过得更好!
80岁时,她还精神抖擞地, 穿梭于各大高校做演讲, 和学生们一起谈论东西方历史, 鼓励海外游子努力学习。 虽然离开祖国,但她却从未忘记祖国, 将著书所得的优厚稿酬, 设立“梅平基金会”, 专门资助大陆留美学生, 让他们能够在海外学习减轻一些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