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分数和人格、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01 人生中,总有些苦闷靠知识、靠考试无法解答。在这个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的情感挣扎似乎更加凸显。一个只是面对考试的孩子,可能很难有机会碰触到人性和真正的自我,这种挣扎也许会更加无处安放。
我们一直期待可以给孩子提供最美好的文学、历史、天文、传记、电影、音乐... 就是希望可以给孩子扎根生活土壤的机会,也许在未来就会帮他们找到人生的解答,可以更加从容地安心做自己。
为什么优秀生会做出罪恶的事?
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我个人觉得,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的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
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在我那个年代就开始发生。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譬如我从事艺术工作,关心的是创作力,关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学校教过,从联考分数最低的学校到联考分数最高的学校。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觉得这些学校之间有太大的差别。
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可能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电影或者读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
可是专门会考试的学生呢?往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一九九八年发生震惊台湾社会的“王水事件”,一个女孩子因为和另一个女孩子与同一个男友交往,在慌张之际,就把化学方面的专长用出来,她调出了“王水”,犯下谋杀案。
我们可以说,她的专业知识分数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处理上是零分。
她是坏或是残酷吗?我不觉得,她根本没有其它选择。平常她缺乏对人性的了解,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最后警方带她到现场时,她很茫然,她当然茫然,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这些个案是我们说的“好学生”所为,他们要进的科系和研究所,都是最难考的,他们从小就埋头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它。从很多年前我就很怕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
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要指责这样的事情,矛头应该是指向一个教育的架构,这个架构教育出一批批像这样非常奇怪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