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的第三时方等时,这个时期佛所说的经很多,主要代表是《维摩诘经》,以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经》、《地藏经》、《圆觉经》等。方等是约法立名,总指一切大乘佛法,可以说,从《华严》到《涅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佛法,除去《华严》、《般若》、《法华》、《涅槃》之外的大乘经典,其他的都可以包含在内。
方等时,可度众生的根机很广,藏、通、别、圆四教并谈,任何根性都有,因此,不能像华严时或阿含时那样可以根据经典或地点来建立名称,只能根据所说佛法的内容而建立名目,凡说大乘佛法,都可以归属方等时。这一时期佛法的特点是回小向大,弹偏斥小,叹大褒圆。
小乘根性的众生,经过阿含时的教导、修行,已获得佛法利益,他们证得了阿罗汉后,即:“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自我的解脱已经获得,但执真保果,沉空滞寂,不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只求小法,得少为足。因此,佛说方等,进一步在方等会上对他们偏空和自满的习性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甚至呵斥他们为“焦芽败种”。其目的就是,令已达到自度的声闻等回小向大,回自向他,从罗汉果位更进一步学习大乘菩萨法门。由小乘步入大乘,由自身的个体的解脱开放到谋求大众的共同解脱。“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是呵斥的意思。“偏”指的是小乘证阿罗汉果者,他们证真谛理,但只偏于真谛的空,不能认识假以及中道,所以称为偏真涅槃。偏真涅槃并不是真正究竟的涅槃,就如同《法华经》中的“化城”,只是暂歇的休息处,还没到达真正宝山,还需进一步前进,执着于偏真涅槃,故须要弹诃。同时赞叹“大”乘佛法,“褒”奖“圆”教的究竟真义,也就是赞叹大乘自利利他,究竟圆满的佛果境界,这是方等教的主要精神。
“方等”,古德说:方者正也,等者平等。中道之理是方正,并且众生与佛平等,众生本具的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切大乘经典皆阐扬此理,所以称方等。又,方者,法也,指修行的方法。修行方法很多,总不出“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藏、通、别、圆四教,每一教理都具有四门,四教共有十六门,以十六门含摄八万四千法门。“等”说的是一切众生不论从有门或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进入,都能证得中道平等之理,如《楞严经》中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回归本元,法门平等,没有差别,所以叫方等。简单一句话总结:方等时就是佛讲大乘佛法之时。
方等时中,《四教仪》所列的经典主要有《维摩经》、《思益经》、《楞伽经》、《楞严三昧经》、《金光明经》、《胜鬘经》等。
《维摩经》,内容主要讲的是作为等觉菩萨再来的维摩诘居士,示现生病,释迦世尊派弟子前往探问,因维摩诘居士证得大乘甚深妙智,辩才殊胜,舍利弗、目犍连等声闻弟子及许多大菩萨都有被挫的经历,不敢前往探病,最后,文殊受释尊所托,前往探病,这是发起说本经的因缘。
这部经通过维摩诘菩萨的口,“弹诃小乘,赞叹大乘”,经文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典故,如天女散花,花落在舍利弗身上不掉,舍利弗是比丘,身上不能有花,便说:“此花不如法”要拨离。天女问:“花何以不如法?”于是,舍利弗和天女展开一段精采对话,后来,天女竟把舍利弗变成女身,自己现男身,让舍利弗啼笑皆非,这是破他小乘执着。又比丘们过午不食,维摩诘没准备饮食,舍利弗想:吃饭时间到了,没备办饮食,怎么办啊? 维摩诘居士感知他的心念,问:“你是为法而来,还是为食而来?”答:“为法而来”。问:“既为法来,何以动饭食之念?”这里也是呵斥小乘,赞叹大乘菩萨境界的文字。后来,维摩诘居士向上方香积佛国,借佛吃剩的饮食,供养这些比丘、菩萨们,怎么吃都吃不完,且吃下的饭,要到证得大乘果位才能消化。这些内容都说明“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舍利弗等声闻弟子觉得大乘佛法了不起。
《思益经》详称《思益梵天所问经》。思益是一位大梵天的名字,属于菩萨示现。经文内容是佛答复思益梵天所问之理以及大菩萨间的问答,内容与《维摩经》类似,都是弹偏斥小,赞叹大乘,在大乘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楞伽经》“楞伽”是山名,翻译为不可往,因山在大海中,没神通不能到达,所以名为不可往。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南北朝时南朝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翻译,有四卷。后来北魏菩提流支译有《入楞伽经》十卷。唐朝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内容有些地方相同,但有些是《四卷楞伽》所没有。梁朝,达摩初祖传法二祖慧可时,谓《楞伽经》可以印心,指的就是《四卷楞伽》。《楞伽经》是唯识六经之一,据后人研究,十卷本与七卷本《楞伽经》较近唯识教理,《四卷楞伽》,虽然也讲唯识,但较接近真常唯心之理。《楞伽经》叹大褒圆意义较多,弹偏斥小内容较少。
《楞严三昧》就是《首楞严三昧经》,由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二卷。内容讲修观修行之法,是大乘佛法里,讲修行方法最多的一部经。
《金光明》即《金光明经》,详称《佛说大乘金光明最胜王经》,北凉昙无谶三藏法师最先翻译,四卷。智者大师据此注解,有《玄义》、《文句》,解释《金光明经》。
《胜鬘经》,全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翻译。胜鬘是当时印度阿踰闍国王后之名,也是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的女儿,因阿踰闍国没有佛法,末利夫人想让女儿亲近三宝,所以有《胜鬘经》出现。这部经被收入《大宝积经》中,《大宝积经》有一百二十卷,四十九会,第一百一十九卷四十八会,即“胜鬘夫人会”。《胜鬘经》也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尤其叹大褒圆义理居多,故也属方等经典。
方等时,除上列《维摩》、《思益》、《楞伽》、《首楞严三昧》、《金光明》、《胜鬘》经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可以说,大乘典籍之中,方等时的经典是最多的。
方等时,虽然说大乘,但是这一时期的受度者,依然认为有实在的佛可成,有实在众生可度,存有执着的心态,还不够究竟,为此,佛继续说第四般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