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904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4 1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9-4 15:38 编辑



佛教与心理学(连载一)
第一章    佛教与心理学(绪论)
心理学(psychology)的希腊语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西方古代哲人研究心灵,用的主要是哲学思辨的方法,他们关于心灵的学说只是其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尚称不上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近现代科学心理学虽然用了psychology的旧名,但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测试、测量、问卷、访谈、个案、追踪产品分析等研究物质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要求根据精确的量度,尽可能科学地进行严密分析,用合乎逻辑和理性的、经得起公众考查的论据来解释,与古代哲学心理学性质颇有不同,通常被看作近现代科学中的一门。这门科学从19世纪末起成为显学,越来越发达,已分出200多门子学科和交叉学科。在20世纪62项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贡献中,心理学占了13项,居首位,其成果对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巨大影响。
科学心理学一开始就力图使自己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研究也带来了消极后果,那就是将人的心灵还原为动物或机器的还原论、机械论,和将人的行为视为环境或遗传产物的决定论,并有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狭义的心理(指基本的心理结构和功能),而将自由意志、存在意义、信仰、灵感、神秘经验等高级精神现象排除在外的倾向。
从科学心理学建立伊始,就有人反对这种倾向,“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强调心理学的范围应是包括灵魂、宗教经验等在内的人类经验的一切现象,把心理学定义为“精神生活的科学”(1890)。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物理学大师,也反对套用自然科学的原则解释人的生活和心理现象。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及后现代心理学,不再把心理学视为一种科学,而将其看作关于整个人性的研究,以整合世界各种传统宗教、哲学的智慧并将其纳入现代心理学的架构为使命,将历来主要为宗教特别是佛教所探求的超越经验、终极价值、存在、自我实现、本质、终极意义、自我超越、宇宙意识、日常生活的神圣化等,作为自己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而是用多元化的方法包括佛教修行主要采用的禅定、观心、观无我等开放地研究人的一切心灵经验。
从西方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佛教中显然有相当成熟的心理学,其精深丰厚,乃西方古代诸家心理学所不及。佛教心理学理论奠基于、运用于修行实践,具有多种调控、净化人心的操作技术,其重真修实证的精神及实用性,与近现代科学心理学多所相通。在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看来,佛教的主要内容甚至可以说就是一门心理学。
本文节选自《佛教心理学》,已获得作者陈兵教授的授权发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7-9-4 15:3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7-9-4 16:1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7-9-4 17:27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12 07:57 , Processed in 0.04319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