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8-22 17:49 编辑
养生提醒:
23日迎来传统节气之一的处暑。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营养专家表示,保证充足睡眠和多食碱性食物可驱“秋乏”。
![]()
处暑养生:健康人群防秋燥: 中医认为“肺喜润而恶燥,燥邪最易伤肺。”所以,此节气养生,首先应防秋燥。因为秋燥极易经口鼻侵犯肺部,让机体患上呼吸道疾病。而肺与大肠相 表里,秋燥之气往往会经肺下传大肠引起大便秘结等症状。因此,此时节应多进食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避免燥邪伤害。首先,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如银 耳、莲藕、百合、枇杷、西红柿、茄子、马铃薯、梨等;并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其次,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物, 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等。尤其要多喝水,最好多喝些蜂蜜水、绿豆百合汤等滋阴润燥的饮品。
![]()
老人儿童防感冒: 古语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到了处暑,天气渐凉,老人和儿童应在早晚随身带一件长袖衣物,不要只顾着秋冻而着凉、感冒。晚上睡觉时,应注意 盖好被子,以利于收敛阳气,避免脾胃受凉。因为老人的新陈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所以顺应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 物变得尤为重要。此外,生活起居应注意“早睡早起”,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增加身体抵抗力,以适应“秋乏”。
![]()
爱美女士注意保暖: 年轻爱美的女士在处暑过后,一定要注意保暖,切勿“要风度不要温度”使得疾病趁虚而入。因为寒冷极易通过双脚、脐部、颈部侵入人体,诱发痛经、 月经不调、泌尿系统感染,甚至出现闭经、不孕等疾病。因而,睡前热水烫脚、晨起用双手搓热后按揉脐部是女性在此时节养生保健的好方法。
推荐食材:
处暑时节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保持饮食清淡。梨、葡萄、西瓜之类,梨的品种很多,特别推荐食品——酸梨。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
对付“秋燥”的饮食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
银耳:性质平和,特别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病、喉咙干燥、声音嘶哑的患者。适宜身体瘦弱、营养不良及产后虚弱者食用。银耳富含丰富的营养素和 维生素,常食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秋季天气干燥,身体较为虚弱的女性在此时节可适当多食一些,即可美容养颜,又能保健养生,还能预防口干唇燥等秋燥症状。
![]()
鸭肉: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功效。中医认为,鸭子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昧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消水肿、止咳化痰等 作用。适用于素体内热、容易上火的人食用;对于体质虚弱、食欲不振、经常低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佳。而对于素体脾肾阳虚,饮食不振,经常胃脘冷 痛,腹泻便溏,腰痛及寒性痛经以及肥胖、动脉硬化、慢性肠炎者应少食或是不食。
![]()
梨:性凉味甘微酸,入肺、胃经,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主治热病伤津、热咳烦渴、惊狂、噎嗝、便秘等症,并可帮助消化、止咳化痰、滋阴润肺。据《本草通玄》记载,“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即生食去实热,熟食去虚火。
户外运动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秋天,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因为秋天筋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