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祖国医学瑰宝三伏养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12 0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Q' y1 E8 D- E, l1 f9 s9 m

9 c9 s/ \" E/ T
1/ c  k( `" B% e

& N. X' [8 a* Q8 j1 j" n( c1 _
1
0 |* n: t7 U* x1 m( I* f7 F/ m
6 e/ a% {3 P% q/ N

2 Y* c+ N. K8 k0 \  |8 @+ g  L  三伏天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养生一族。长久以来,人们在三伏天降温防暑、跟着节气养生治病。但三伏天养生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练三伏;三是科学饮食。
# h* v- x1 M+ w5 U) X) k- N3 j6 z& v1 z
  关于“冬病夏治”( a  R7 Q! k" p0 p0 Z" W) B) n- ~# q

. m! W4 b* B5 Z' @4 m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医生根据病人的病症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 D7 G: }: S* q

2 }( _# k: j, `# N) ~2 z; @9 P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引起的腰痛。/ T" w  l0 `" S5 t- D/ `& G5 I* c

# n) z1 z, i* @3 S; I  专家推荐两种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三伏贴和三伏天拔火罐。之所以介绍这两种方法是因为它们具备4大优点: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为一个疗程,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为巩固疗效,病人应于冬至日到医院复诊。
1 e( B5 G- m/ @* l
& R6 n; H  w; [+ {& @4 F  “夏练三伏”好吗?- f. T. I9 ~! _2 R; O

; D7 P2 {3 k, Q% y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  d; B2 Y% }) M

$ g% D6 A! f& c  现代医学证明,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急蛋白,可抵抗暑气对人体的伤害。由此可见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养生修炼得当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 V( U4 X5 r  g1 H- T
0 X* Z0 y, ]  }
  但是夏练三伏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医生提醒:这种锻炼方法对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别是年老体衰之人,或长时间生存于适宜温度环境的人和孩子,其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较差,所以,这些人在伏天中还是避暑气为妙。) i' E1 `# L9 t$ o

* m+ O* U: B0 E5 k; a' v  当然,也不能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因为那样会使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加下降。应当适当走出家门,做些适当的运动为好。如游泳,练太极拳或到避暑胜地去旅游等,都会使盛夏生活过得很充实而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4 m8 s# H7 O  w7 ]) Q. J. ?, w+ b+ C8 x6 y: B0 k8 k1 n. a6 B" ]
  三伏天慎进补重调养4 j# O% `' y4 Z
; [% Y" j& f! v' k% I/ K
  暑邪耗气伤津,于是有人认为三伏天更应进补。中医专家认为,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三伏天应慎进补、重调养。, m- ]2 f3 I  i7 \2 n4 F/ q

8 A, c3 b3 H% I* s  三伏天的特点是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在这种环境中,人会相对晚睡早起、休息时间减少;易出汗,会造成人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无机盐类的大量消耗;爱喝清凉饮料,食欲不振;活动减少、不能坚持锻炼身体。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故不少人夏季体重下降。" z$ Q* E# K( O9 j3 }

* z8 o% h: V: x  但即使如此,也不适宜大量进补。因为夏季多食稀食饮品,胃消化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以消化,还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畅。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补会引起上火。夏季汗多,代谢加快,进补的养分也多浪费。& j; j$ L$ p9 _
+ X6 k5 s: X: X+ x3 e( F0 M# G$ s
  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所以一年当中,在夏至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三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医生建议,夏季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
1 E" A- s9 ?* P- Z  P0 U
9 e2 G: r( Y1 o' c  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均是夏季最好的食品。* Q  V4 F5 ^7 ^. h7 y; x

; A0 N: g" `( d$ w/ R& o& x, D  三伏养生之饮食& ^: J; ]: @. i) G( R5 i
0 V+ W7 o, C) f0 @/ |
  俗话说“热在三伏”。户外阳光火辣辣地烤着,室内空调冷嗖嗖地吹着,在忽冷忽热中,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难免头晕目眩、食欲大减、胃肠道功能紊乱。所以,在三伏天,在饮食上要格外注意。5 t# r" o" M7 \4 _5 ~3 C

9 |0 R7 K8 b1 V3 B4 I+ R! `" x* h2 h  1.补水养生# E$ v+ g) c! P0 I

  ]4 W% y! X* f8 s# L6 M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 e& o; Q( R# E
9 E+ L7 ~- Y7 G  I/ w, \  2.多酸多甘
; W! `+ o& N* P
9 Q: G- m; z. N; f$ r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a! e- m! s$ c. _& J8 V
5 [  X0 G2 y" w/ G2 u5 o  M) c$ n
  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等。
7 _8 ?- W/ @8 T1 T. _$ P/ F) x# J; G$ R/ x* l! `1 O
  3.补气去火
  ^0 ?# ^6 _6 z4 N
5 L( Y* q4 s5 z2 p# p; p) u, y7 o- {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6 P" @* ^* \8 w9 K1 m
/ V' K$ m& X- ~, B$ Z8 L: L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 m4 T# t; |5 U! h- v- \% m

) G  g/ f* N  @* r" M( K

7 P$ [: U. l5 }, G" {6 h$ E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6 收起 理由
山水游 + 6 赞一个!
大自然郝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7-14 13:48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7-7-14 15:05 | 只看该作者
  养生之道!- x$ y0 J2 L5 k( X1 Q! l&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6:33 | 只看该作者
大自然郝 发表于 2017-7-14 13:48
  d0 L5 S+ G; T# Q# u好帖子学习了!
8 B/ `2 g* F# w2 P& u% h8 _: W
谢谢版主加分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6:33 | 只看该作者
山水游 发表于 2017-7-14 15:05" X7 `2 I8 w5 X9 Q' q! F0 s: E. n
养生之道!

, l! q+ ?9 b6 `8 c谢谢好朋友加分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6 20:33 , Processed in 0.03218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