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34|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视点,大武汉:一座城与长江洪水的关系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8 0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6-7-8 04:30 编辑

实际上,洪水侵袭已经成为汉口生活中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了,大众的反应已经形成了模式:堵塞水口,沿大堤安置好水车,准备好疏散用的高地,当地的善人会在城市的通衢上架设临时桥梁,较穷的人驾着小船去摆渡市民。重要的是,全城的人都在为新的一年里恢复城市而出钱出力。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




江城水缘

武汉,又称江城。没有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与长江的关系如此亲密无间。

一千多年前,由于长江江水的冲刷与泥沙淤积,逐渐形成陆地洲滩,诞生了武汉的雏形;而后在长江灌溉出来的沃土上,“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成为天下粮仓。一百多年前,汉口藉着长江的黄金水道,大兴贸易,商贾云集,风光无限,并在清末率先开埠,成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东方威尼斯”。

也没有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与长江的对抗争斗不休不止,在《武汉地方志》的记载中,“大水”几乎每三年就来拜访武汉一次,武汉市民也几乎成了看天的专家。在有记忆的年份里,印象深刻的洪水多达数十次,1931年,大水在丹水池破堤而入,汉口在洪水下浸泡数月之久;1954年大水后武汉开始堤防建设;1998年,见惯了洪水的武汉人已经从容不迫,昔日的江滩成了市民的游泳池,小孩子趟着齐膝深的水去学校。

大水几乎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部分面貌——江汉平原从魏晋时代就开始修堤防,1635年,汉口立起了第一条长堤,正街形成了;1864年,地方政府又在长堤外的湖荡中修筑了汉口堡以挡来水,汉口面积增加了3倍;1905年,张之洞修建张公堤,真正赋予了汉口现代城市的形象;1958年时建成了东西湖围堤;1997年的武汉,沿江一带建好了防水墙,江堤种植了防浪林。

今年,春夏连绵的阴雨又预示着大水的来临,近日,武汉市政府发布消息称,今年是厄尔尼诺年,且武汉市降水量超出往年,今年武汉市发生洪水的概率高达80%。 本期长江地理,记者关注这座大水造就的城市,以及其近百年的洪水记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我心向佛 + 1 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04:30 | 只看该作者

被洪水造就的大武汉

武汉的故事,必定要由长江讲述。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江成就了武汉,武汉也在改变着长江。

在距今10000年到2000年以前,长江出三峡、汉江出丹江口后,就在今江汉平原一带奔涌交汇。当时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是荒无人烟的沼泽湿地,被称为“云梦大泽”。史料记载,云梦泽南连长江,北通汉水,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大泽若干,总面积二万多平方公里,是长江中游区域一处江、河、湖完全沟通融合,水流进出自如的水域场所。

每年汛期,长江和汉水暴戾忽现,到处洪水漫流,整个云梦泽江湖不分,呈现出大片大片水天相连的状态。同时,江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也被带来,随着水流流速减缓,泥沙也就淤积了下来。先淤出小的洲滩,再逐渐淤出大的洲滩,云梦泽不断被分割、解体和缩小,慢慢地形成江汉内陆三角洲。洪水退去后的这些洲滩土沃草丰,人们在此围垦、修防,汉阳、武昌的雏形正是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的。

可惜,明朝成化年间的那次洪水,没有人准确地记录它。那是对武汉最友好、也最有价值的一次洪水——它塑造了汉口。武昌和汉阳早就存在了,它们的军事价值被历代将领重视。但直到1465年以前,汉口还只是一片沙洲,里面各种水流纵横交错,当然也没有什么固定居民。

在1465年至1487年间,汉水发生了一次改道,此前,它狂暴而随意地选择自己进入长江的路线;此后,它开始沿着一条固定的、与今天差不多的路线前进,汉阳和汉口由此被清晰地划分出来,从而为今天武汉三镇的形成奠定了地理基础。

这次大水发生后几十年,汉口有了固定居民,盐商们首先发现了这里的便利,“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物,皆由此焉转输……”盐船过去是从产地直接运往各地销售,中途不设集散地;但从万历年间开始,两淮盐商对湖广的运销,便是到汉口为止。汉口以远的销售,则是由另一批商人来接替。这样,汉口便成为淮盐在其境外的一个最大的周转码头。淮盐之后是漕粮,一个繁荣的商业城镇就此诞生。

三镇之中,地势最低的是汉口。汉口的街市都是沿长江而建,前面是港口码头,后面是湖泊洼地。受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武汉每年六七月份都会迎来梅雨季节,长江水丰,汉口便汪洋肆虐,陆地行舟,这使得汉口一直人口稀少发展缓慢。

为了对抗肆虐的洪水,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焻主持修建了汉口第一条长堤——袁公堤。该堤修好之后,使得汉口街市得以向纵深发展,堤内的湖泊洼地也逐渐被街市取代,并形成了汉口第一条正街。

少了水患之忧,又坐拥码头便利,江汉平原上的稻米便顺着长江的“黄金水道”运送到汉口,汉口迅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跃成为湖广漕粮的储存与转运中心,跻身明代“四大米镇”之一,商贸之盛远超武昌、汉阳。

清同治年间,汉口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是“商贾云集、帆樯林立、不分昼夜”的贸易重镇,但囿于堤防,范围狭小。当时的汉阳郡守钟谦钧在袁公堤外的湖荡中修筑了汉口堡,以挡洪水,汉口面积一下子扩大了三倍,一时繁荣无二。

1905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先后在汉口修了张公堤,在武昌修了武丰堤、武泰堤,不仅从更大范围里解除了武汉水患,更为大武汉的城市发展定下了大格局。武汉真正从贸易小镇开始走上了“东方威尼斯”的大都会之路。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7-8 08: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04:30 | 只看该作者

洪水侵袭成生活常事

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汉水溢,流民四千余家。”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长江中游水灾。

《武汉地方志》对武汉大水的记载非常丰富,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8月,“霪雨,庐舍人畜淹没无数”,是第一条记载,此后几乎每三年就有一场大水拜访武汉,或是“连日阴雨,庐舍人畜淹没无数”,或是“暴雨终日,水溢,淹田千顷,淹死人畜。第二年,又大水。”

在其记载中,有几年的记载特别详细,这几年也恰巧是大水特别严重的时期,如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黄麻大雨,山洪暴发,水漫堤塌,田地淹没,泛滥成灾,江水猛涨,长江水位达27.86米,田地淹没冲压,民房倒塌。”这场洪水武汉三镇均被淹没,损失惨重,而由于政府的救援不及时,淹死病死人口众多。

1954年夏天也是武汉市民记忆深刻的一年,那年5—7月,三个月集中降雨1 634.7毫米,7月中旬,倒水山洪暴涨,水位高达30.17米。那是20世纪长江最大的洪水,京汉铁路中断了100多天,荆江三次分洪,淹倒房屋8 341栋,其中143户、4 251间片瓦无存,受灾耕地86.4%。冬,大雪,政府动员了上千万人抗灾。但是武汉保住了,为纪念此次抗洪,在江堤上立起了防汛纪念碑。

1998年,连续三个月的雨造成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这是1954年以来长江面临的最大洪水,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灾害,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间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而面对常年的洪水,武汉市民已经将其当成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了,也有了一套面对洪水的方式。小时候在学校里老师说洪水来了,男孩子要把女孩子用盆子划出去;长大了,长辈告诉我们,要断定江水的涨落,去江边数台阶就可以了,比专业预报还直观;昔日的堤防成了江滩休闲广场,夏日的傍晚,跳跳舞谈谈情;龙王庙的险段也有了亲水平台,天高云淡时,坐岸边看两江交汇清浊分明。

“6月,汉口连续下了3个星期的大雨,人们被迫穿起了皮衣,城里的洪水到处都有12英尺深,除了屋顶,很少还有什么露在水面上。”这是一名驻汉口英国领事在1849年的笔记。美国专家罗威廉研究了这些笔记和资料,在他的专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中写道:“实际上,洪水侵袭已经成为汉口生活中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了,大众的反应已经形成了模式:堵塞水口,沿大堤安置好水车,准备好疏散用的高地,当地的善人会在城市的通衢上架设临时桥梁,较穷的人驾着小船去摆渡市民。重要的是,全城的人都在为新的一年里恢复城市而出钱出力。”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7-8 08: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7-8 0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7-8 05:22 | 只看该作者
水火无情,做好预防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7-8 08:09 | 只看该作者
时间记录着大武汉——一座与水有缘的城市。一座常闹水灾的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7-8 08:26 | 只看该作者
疏通水道是关键的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7-8 08:43 | 只看该作者
武汉这座城市与水的故事说不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7-8 1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7-8 10:48 | 只看该作者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7-8 04:30
洪水侵袭成生活常事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汉水溢,流民四千余家。”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长江 ...

见怪不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15:07 | 只看该作者
今来 发表于 2016-7-8 10:48
见怪不怪了

谢谢老朋友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15:07 | 只看该作者
我心向佛 发表于 2016-7-8 10:28

谢谢老朋友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15:07 | 只看该作者
威海杆哥 发表于 2016-7-8 08:43
武汉这座城市与水的故事说不完

谢谢老朋友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15:08 | 只看该作者
山水游 发表于 2016-7-8 08:26
疏通水道是关键的关键!

谢谢老朋友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15:08 | 只看该作者
wan老兵新传 发表于 2016-7-8 08:09
时间记录着大武汉——一座与水有缘的城市。一座常闹水灾的城市。

谢谢老朋友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15:08 | 只看该作者
沈阳-天路 发表于 2016-7-8 05:22
水火无情,做好预防工作。

谢谢老朋友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15:09 | 只看该作者
醉老虎 发表于 2016-7-8 05:06

谢谢老朋友醉版第一时间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6-7-8 15:55 | 只看该作者
          大 武汉这座城市与水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7-8 15:58 | 只看该作者
长江成就了武汉,武汉也在改变着长江。
祝愿武汉人民安全渡过汛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7-8 16:13 | 只看该作者
愿武汉人民安全度过汛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5-13 18:18 , Processed in 0.06282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