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02|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天学一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 2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ouzhaotian 于 2016-1-1 23:13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收起 理由
海河冬流击水 + 2 赞一个!
在远方 + 2
新手上网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9:40 | 只看该作者
胡文焕,明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字德甫,一字德文,号全庵,一号抱琴居士。祖籍江西婺源,居于仁和(今浙江杭州)。深通音律,善鼓琴,嗜好藏书,于万历、天启间建藏书楼“文会堂”,后又取晋张翰诗句,改名“思蕙馆”。著有《文会堂琴谱》、《古器具名》、《胡氏粹编》、《诗学汇选》、《文会堂诗韵》、《文会堂词韵》等。,《四库总目》盛传于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9:42 | 只看该作者
人介绍

明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字德甫,一字德文,号全庵,一号抱琴居士。祖籍江西婺源,居于仁和(今浙江杭州)。深通音律,善鼓琴,嗜好藏书,于万历、天启间建藏书楼“文会堂”,后又取晋张翰诗句,改名“思蕙馆”。又设书肆,以刻书为事。用于流通古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9:43 | 只看该作者
人贡献[url=]编辑[/url]

一生刊刻图书多达600余种,1 300余卷。仅刻《格致丛书》,就收书181种600余卷(一说为206种和346种,今从《四库全书总目》),现存168种;收辑古今考证名物的各种专著以及文学、训诂、艺术等书,其中多秘册珍函,都是罕见之本。如翁昂《传真秘要》、宁原《食鉴本草》、李洪宣《缘情手鉴诗格》等。又选编《群英类选》,是明代最大的一部戏曲选。刻印有《寿养丛书》,收书35种;《百家名书》103种,229卷;《医经萃录》20种;《青囊杂纂》8种;《儒门珠算》、《古今原始》、《全庵胡氏丛书》等。所刻《格致丛书》数百余种,中多秘册珍函,有功于文化不浅。工于作曲,著有《奇货记》、《犀佩记》、《三晋记》、《余庆记》传奇,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今并不传。又编《群音类选》二十六卷,(同上)为明代最大的一部戏曲选,中多今人未知未见的剧本。其它著作,作有传奇4种,今不传。著有《文会堂琴谱》、《古器具名》、《胡氏粹编》、《诗学汇选》、《文会堂诗韵》、《文会堂词韵》等。,《四库总目》盛传于世。

点评

博古通今修行成真,向大师学习。  发表于 2016-1-25 14: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9:45 | 只看该作者
者简介[url=]编辑[/url]

曹廷栋(1699-1785),字楷人,号六圃,浙江嘉善人,秀才。为了给母亲祝寿,在自家花园挖土为池,累土为山以奉母,名之曰慈山,自号慈山居士。
曹廷栋一生淡泊名利,以读书为乐。晚年为读书写作,不下楼者三十年,所坐木榻穿而复补。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宋百家诗存》、《产鹤亭诗集》、《易准》、《昏礼通考》、《孝经通释》、《逸语》、《琴学内篇》、《外篇》及《老老恒言》等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2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2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2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ouzhaotian 于 2016-1-4 20:10 编辑

物生平
魏伯阳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至汉恒帝延熹十年(167年),其父魏朗会稽上虞人,
魏伯阳
“东汉三君八俊”之一)遭党祸被禁锢上虞家中。魏朗之《魏子》可能写作于此时,魏伯阳的儒学功底亦可能于这以后在其父子督导下筑成深厚根基。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魏朗因党祸被害致死。时人尊其为“八俊”之一,魏伯阳则成年。汉灵帝熹五年(176年),因党祸牵连家属,魏伯阳在高压下被迫隐遁山林修道,时年二十六岁。在十八岁至二十六岁之间,魏伯阳的生活大致为进修学业,整理父亲遗稿并编辑成《魏子》一书传世,与淳于叔通之交往亦可能在这一时期,因而奠定了后来入山修道之志。宋代人曾云:“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著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游长白山之事无旁证可徵,但魏伯阳修道之初造访名山可能性很大,是否一定为长白山也无关紧要。魏伯阳的著作有《参同契》以及为“补塞遗脱”而作的《五相类》各一卷,此外《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魏伯阳内经》一卷。至于著书之时间,至早也应在修道十余年之后,若定四十岁左右著《参同契》一卷,那么《五相类》当在又五至十年之后。(以五言句为《参同契》、四言句为《五相类》,说详在第三章)至于《魏伯阳内经》一卷,内容已不可考,因而成书时间亦难以推测。以终年七十岁计,魏伯阳去世之年约在魏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魏伯阳的生平事迹未见于正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20:12 | 只看该作者
葛洪的《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五代后蜀时,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的序言中说,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人,不知师承谁氏,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参同契》“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这说明魏伯阳是生活于东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后的人物,他的弟子有徐从事、淳于叔通(即淳于斟,又名翼)等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20: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ouzhaotian 于 2016-1-4 20:15 编辑

服气炼内丹烧制成外丹
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瞻文词,精通纬候,恬淡守素,惟道是从。视轩冕,如秕糠。乃从阴长生得受金丹大道,後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自己也服丹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也服丹暂死,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後,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1]
魏伯阳生活在东汉大兴谶纬之风的京畿之地,又是黄老道从东汉宫廷信仰转入民间信仰的特殊历史时期,大约从汉安帝到汉桓帝(公元107——167年)这一时期及其前后。
魏伯阳出身于高门望族,自幼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蒙受着谶纬神学思想的儒家经典;
魏和他的弟子
也接受了流传民间的黄老道的黄老宗教观点,更接受了民间流传的神仙丹术思想,因此,他不愿做官,酷爱道术,到处寻师访友,求术问道。据说,他曾云游到长白山,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深的真人,传授给他合炼神丹的秘诀,他得到了丹书《龙虎经》潜行钻研,深得其妙。
魏伯阳回到洛阳以后,就隐居山林,修真养性。经过多年养炼,功成圆满。由于他的学识渊博,百家皆通,尤其对大易、黄老、炉丹学说,更是精益求精。他在继承古代《龙虎经》炼丹的基础上,亲自反复实践,融会贯通,达到了当时炼丹水平的最高峰。
魏伯阳在炼制神丹的时候,带了三个弟子。大丹炼成后,魏伯阳看到其中有两个弟子用心不诚,就心生一计来考验他们。他先拿出一粒丹药喂了白狗,白狗吃了就立即倒地而死。弟子们面面相觑,随即又把目光不约而同的集中到师傅魏伯阳身上。魏伯阳看着他们微微一笑,就拿出一粒丹药呑服而下,接着倒地而死。另一位弟子深知师傅不会是骗人,也呑服一粒,就地倒下而死。另两位弟子,暗自庆幸,没有服用丹药,也不敛葬师傅师兄的遗体,就卷起包裹下山而去。二人走后,魏伯阳方才起身,重新拿出真正的丹药,给弟子和白狗服下,于是一同成仙而去。
魏伯阳一行,在山路上飘然而行,遇到一位打柴樵夫,就托他捎信给故乡的亲友,一时传遍乡邻。原来出走的那两位弟子,后来见到了魏伯阳的这封信,却捶胸跺足,真是后悔不迭。这是一个流传下来的传说。
魏伯阳炼制的神丹究竟是用什么原料、怎么炼制成的呢?他没有秘而不宣,而诚恳地告诉后人:
炼丹的基本程序是,先将八石合成六一泥;用1/3水银,2/3铅放在铁器内加热,制成玄黄;用赤土作釜,内外涂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晒十日,让其里外干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斗。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马粪、糠作燃料,烧三十六日经三次大变,就炼成了金液还丹。这就是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一书中所介绍的大体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20:18 | 只看该作者
万古丹经王誉满海内外
魏伯阳早年在长白山云游时,获古人所撰《龙虎经》;又在往来京都洛阳和故乡密县之间,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火记六百篇”,这些丹经是古人炼丹经验的结集,是古人在人类人体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智慧结晶,是东汉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冶炼学发展的里程碑。魏伯阳接受了古人和当时人的炼丹理论之后,开始了实验养炼,又经历了相当长的、无数次的反复实践,获得了真实的经验。
魏伯阳炼丹图
魏伯阳面对自己的炼丹成果,产生了极度矛盾的思想:这些成果完全公之于世,不法之徒会借此欺世盗利,自己将受到天的谴责;这些经验完全是秘而不宣吧,那无疑会失传,将是终生十分遗憾的事。有违良知。就这样,在想写而又不完全写明、想传而不泄露天机的思想矛盾状态下,用自己高深的文学修养,精湛的文字表达能力,将他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了,这就是今天流传的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仿照东汉出现的纬书之名《易纬参同契》。“周易”本为书名,“周”是指周代,“易”是取变化多端之义,表示《周易》的特点。“参”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书”的意思。“参同契”是三道公同的经典。三道即是大易、黄老与炉火。
魏伯阳写成《周易参同契》以后,先后秘密地传授给两个人,一个是青州的徐从事,一个是洛阳市长淳于叔通。徐从事的名字己不可考,“从事”可能是官职名。他是《周易参同契》的第一位注释者,由于不愿扬名显姓,因此在注释本上也隐去了自己的姓名。淳于叔通名斟,叔通是他的名字。他爱好道术,擅长占卜。汉桓帝的时候,曾担任过节徐州县令、洛阳市长等职,后来弃官归隐,养性修真去了。《周易参同契》就是通过他们两人而流传下来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遐览》提到的《魏伯阳内篇》是否《周易参同契》的异名?不得而知。至唐代,《周易参同契》始有著录和注疏。五代时蜀地的彭晓,南宋的朱熹,都有注本传世。此后注家蠭起,引起学者重视。不过,都是从丹学角度去研究的。
1932年,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吴鲁强将《周易参同契》译成英文,引起世界学术界重视,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和《普通化学教程》都对此书作了介绍;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三部分专题探讨《周易参同契》的科学内容,更引起国外学术界的注目。
此后,“出口转内销”,《周易参同契》才引起中国大陆科技界、宗教界、气功界、哲学界的广泛注意,“万古丹经王”才被传播开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0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ouzhaotian 于 2016-1-4 04:51 编辑

三教
三教原指先秦时期三大传统宗教——儒墨道。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加之墨教消亡,故三教逐渐改称儒教、道教、佛教。
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先秦被称为道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以超凡入圣(成圣)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1] ”,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2]  。”
道教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
佛教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04:53 | 只看该作者
九流
所谓的九流,实际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至于上中下九流之说,则是源于《汉书·艺文志》。此中将天下学说分为九流十家
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
小说家闲事娱乐,在古时只有“不学无术”,不具有功名家业,不耕不织的人,才会钻研。以此为生,往往需要迎合他人,近于阿谀奉承。而古代极为缺乏物质资源,小说家无法服务于社会,故而被认为“不入流”。
之所以以‘流’来形容,实际上是以社会形式比喻为水。无论是山河变换,还是水脉分流,水却一直遵守自然的规律的同时,依然展现自己的意志思想。而小说家,却往往要以迎合读者为首。
但是,小说家其风格特点,独树一帜。三教九流中,诸多大家都有涉猎。作为古时娱人乐己的方法,所以视为“第十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04:54 | 只看该作者
三教九流新说
传说中,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老子与元始天尊创立“阐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统领人间,称“人道教”,如此为“三教”。 备注:属于现在神话小说的说的
九流,则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种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附:商人的身份很低。
汉朝时,规定商人必须入市籍,且不允许穿丝织品的衣服,不允许作官。晋朝时,规定商人必须穿一黑一白两只鞋,头上戴的帽子上,要写清楚自己贩卖的商品的名称,其实是对人的身份的一种侮辱。唐朝明朝时,虽然允许农民可以穿好的衣服,但仍然不允许商人穿丝织品的衣服,并规定不许穿红色、紫色的衣服。由此可见,商人在九流排行中地位的卑下。
而除此之外,还有“奴、乞、娼、贼”等等,为“不入流”,即最下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0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00:29 | 只看该作者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4: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4: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4:58 | 只看该作者
词语信息
【词目】贵胄
【拼音】guì zhòu
【英文翻译】nobles
【释义】〈书〉贵族的后代。
中文名
贵胄
外文名
nobles
   
guì zhòu
   
〈书〉贵族的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5 11:45 , Processed in 0.04420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