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12-14 18:14 编辑
日本人仍当她是中国人
其实,当年远嫁日本、入籍,再到1993年底获得全日本冠军,何智丽并没有引起太多的争议,更被视为“中日友好”的桥梁。70年代,随着美国与中国大陆的“破冰”,作为盟友的日本也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1994年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原上海市市长朱镕基访问大阪时,两度接见了何智丽一家。见面时,朱镕基更风趣地对何智丽的公公小山藤兵卫说:“你们娶了我们的一个世界冠军,也得还给我们一个世界冠军呀!”
88年汉城奥运后,中国一批乒乓球人集体“东渡”日本,这其中有何智丽,也有像韦晴光这样的奥运会冠军,这在今天是很难想象的。当年获得奥运冠军后,国家曾奖励韦晴光2万人民币,上交国家队、省队后,拿到手里的奖金有1.5万。相比于当时的普通工人,奖金并不少。不过当时中国没有乒超联赛,平时队员的奖金和待遇不会这么好,韦晴光说奥运奖金有点儿一锤子买卖的意思。而在人才济济举国体制机器下的国乒,只有26岁的韦晴光就要面临退役的问题,而如今27岁的张继科正在冲击他的第二次奥运大满贯之旅。
“我们想过回地方,但是真的有点不甘心,还是想打球。”韦晴光说,当年举家赴日带着心有不甘。只是那个年代,离开带着些逃避的意味。 当年中日正式建交,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其中重要一项共识就是日本承认“一个中国”,与台湾断交,这也是在大环境下,中国政府的底线。在此后的20多年,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然而1994年广岛亚运会前,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允许台“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赴日出席广岛亚运会开幕式,对中日关系造成巨大的冲击。此后,中日关系进入迅速“冰封”期。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广岛亚运会女单决赛的一场胜利,一声“呦西”,何智丽变成全民公敌。
尽管此后何智丽一再表示,她不是故意要那么做的,喊“哟西”也只是她平时惯用的加油方式。而赛后接受采访讲日语则是因为当时在场的还有许多日本记者,采访地点又是在日本的广岛,她的身份是日本乒乓球队的队员,在这种场合下,讲日语是很正常的。不过,没人会听她的这些辩白。 和石小娟闲谈中,说到刚刚拿到国籍的那段日子,她说虽然国籍上已成为日本人,为同化为被认同而努力着,可无形的线仍难以逾越。在大阪乒协寻找何智丽的过程中,在提到池田银行俱乐部时,工作人员本能的用中文写出“何智丽”,而非她的日本名字“小山智丽”。在中国人眼里,何智丽是日本人;在日本人眼里,她是中国人。 我们常说体育无国界,但无可否认,体育本身却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否则我们就不会喊出:“为国争光”的口号;因为历史原因,日籍的中国体育人至今也仍旧饱受争议,而何智丽更是遭到万人的冷眼,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也有何智丽的个人原因。 20年后的今天,“东渡”日本的中国体育人已经不只是从事乒乓球一个项目,体操、跳水、篮球……,日本优势运动项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归化球员”也不再是个体选择。尽管当面对中国队时,那些如今身披日本战袍的中国体育人仍会遭遇“汉奸”的骂声,但公众更多的是表达出对这些体育人追求梦想的理解和尊重,这是时代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