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汇泉湾泳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痛惜!解放军41岁数学天才病逝 成果获得一等奖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39 | 只看该作者
巫山云 发表于 2015-12-9 11:25
痛惜!强军的脊梁就这样倒下了。

谢谢好朋友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39 | 只看该作者
水八路 发表于 2015-12-9 10:34
应科学工作,强健身体,才能为社会作出持久的贡献!

谢谢好朋友水八路版主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40 | 只看该作者
我心向佛 发表于 2015-12-9 10:33

谢谢好朋友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41 | 只看该作者
邺风洹波 发表于 2015-12-9 10:05
超人的天赋、超人的坚守、超人的付出。

谢谢好朋友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43 | 只看该作者
威海杆哥 发表于 2015-12-9 08:28
英年早逝,累的吧。

谢谢好朋友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43 | 只看该作者
山水游 发表于 2015-12-9 07:42
一个有前途的未来科学家,直到我们深思。

谢谢好朋友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44 | 只看该作者
沈阳-天路 发表于 2015-12-9 06:54
“数学天才”方平没有走远,他活在战友们扼腕顿足的追忆里、家人日夜思念的泪水中、国防事业的丰碑上。

谢谢好朋友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5-12-9 15:27 | 只看该作者
我军的损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5-12-9 1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葫芦 于 2015-12-9 15:30 编辑

上半年走了方平,41岁;下半年走了方静,44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收起 理由
汇泉湾泳客 + 6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5-12-9 11:25 | 只看该作者
痛惜!强军的脊梁就这样倒下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收起 理由
汇泉湾泳客 + 6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5-12-9 11:28 | 只看该作者
英年早逝,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5-12-9 06:54 | 只看该作者
“数学天才”方平没有走远,他活在战友们扼腕顿足的追忆里、家人日夜思念的泪水中、国防事业的丰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5-12-9 07:42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有前途的未来科学家,直到我们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5-12-9 08:28 | 只看该作者
英年早逝,累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5-12-9 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5-12-9 10:34 | 只看该作者
应科学工作,强健身体,才能为社会作出持久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5-12-9 10:05 | 只看该作者
超人的天赋、超人的坚守、超人的付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06:16 | 只看该作者

一鸣惊人:怀揣数学梦,“红牌”立头功

追忆方平,真的很难。因为,在这位躬耕军事科研尖端领域的主人公身上,能公开示人的故事实在太少。时至今日,即使是方平的父母和亲朋,对于他的工作也只知道两点:一是在北京,二是在部队。

1995年,从小就被誉为天才的方平,以优异成绩从武汉大学数学系实验班毕业。

当时,这个实验班的高材生很抢手,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证券公司和研究所争相竞聘。方平单凭考取的“软件工程师”这一资格证书,就能获得2000元以上的月薪,而那时普通军官的工资才几百元。

得知总参某部前来招人,方平立马赶到面试现场。参加工作第二年,方平所在课题组领受了一项“硬骨头”任务。这个“硬骨头”有多硬?多家单位长期联合攻关,都未能取得突破。

没人会想到,当时还在课题组里“打杂”的方平,却暗暗把这次任务当成军旅人生的第一场硬仗。他凭借扎实的功底,将破解的关键节点转化为几个数学模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那阵子,方平满脑子都是模型和数据,一次一次推演,一次一次失败,一次一次从头再来……多少个清晨,同事们发现,方平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原来又是一夜未归;多少个深夜,值班员路过他的办公室门口,看到方平裹着一块盖机器的布,在灯光下埋头计算。

两个月后的一个夜晚,方平拨通了科长赵勇的电话,兴奋地喊道:“成功啦!成功啦!”

赵科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一路小跑来到办公室,叫上课题组成员集体求证,最终确信关键性难题告破。沿着方平撕开的这个“口子”,课题组连续奋战一个月,终于将这个令无数人望而却步的科学堡垒一举攻克。

这位年轻军官一鸣惊人,传为佳话。要知道,此时的方平只有22岁,大学毕业才一年,还是一个肩扛“红牌”、刚刚走上科技战线的新兵。

为什么是他?为什么他能?

方平所在单位领导说,成功源于他超人的天赋、超人的坚守、超人的付出。


点评

惋惜  发表于 2015-12-9 07: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06:16 | 只看该作者

一默如雷:“板凳”廿年冷,深藏功与名

首战“一鸣惊人”,并没让方平兴奋太久。随后几年的攻关未果,使他终于看清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真面目。

这项工作涉及的领域,可以用“高难”“高冷”来形容。方平所开启的,是一场可能无法到达终点的寂寞长跑;他所面临的,是一生很难获得鲜花和掌声的清冷坚守。

2003年6月,方平完成学业,转岗到刚刚成立的理论研究室工作,正赶上一项攻关多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大课题重新启动。

研究室负责人陆兴国将打头阵的任务交给了方平。方平明白,打头阵就好比建楼打地基,自己的工作做不好,楼就有坍塌的危险。

他一遍又一遍地拟订各种可能的工作方案,穷尽各种复杂情况,细致地梳理出每一种处理方式……经过60天近1000小时高强度攻关,方平出色完成了任务。

2004年,方平领命拓展某攻关手段。拓荒的道路充满艰辛:技术储备为零、参考经验为零,摆在他面前的除了几台电脑,再无他物。

没有基础,就从头学起;没有装备,就自行研制;没有路数,就在茫茫信息海洋中一点点摸索。失败了,反思教训,从头再来;成功了,总结经验,继续前行。

事非经过不知难。研究员洪德盛回忆说,有一次跟方平聊天,得知他把某系统源代码完整读完,感到惊讶不已。“这是什么概念?”洪德盛说,相当于精读了一部1000万字的“大部头”!

“天才”的方平就是通过这样的“笨功夫”锤炼,不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2011年11月的一天,一道军令传来:“现将一项紧急课题下达你部,望尽快完成。”

挂断电话,方平看了看表,时针指向下午3点。此时,兄弟单位的同志匆匆赶来,急匆匆地向他介绍任务情况:“一个月前,我们领受了这项任务,可到现在还没能取得突破……”

“赶紧收集相关材料,以最快速度进入情况!”方平一边听着,一边给同事布置任务。

这是怎样的速度啊!18点,资料准备完毕;21点,方平看完材料;24点,方平找到突破口;凌晨2点,任务完成!

20年来,方平和他所在的课题组在我军某领域开辟出一片全新战场,2次实现历史性突破,7年完成13项重大专项任务,有效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和我军核心战斗力。

但这一切,方平从未对亲朋好友提起。不仅如此,2009年,某突破性重大课题申报全军奖项时,主要完成人方平主动退出,把机会让给了年轻同志。2011、2012年,方平连续两次谢绝组织推荐他参评正高职的好意:“研究员是很神圣的,我还不够资格……”

2015年6月,方平去世后不久,某重大课题正式申报全军一等成果奖。申报表上课题完成人一栏里,方平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一次,他没能推掉。


点评

惋惜  发表于 2015-12-9 07: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06:16 | 只看该作者

一生坚守:只为强军愿,至死未停息

楼道里“噔噔噔”的脚步声,是同事们对方平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20年来,每当有新的突破、新的思路,方平总是一路小跑与大家交流分享。

因工作任务繁重,加之课题高难,各项任务紧急,他常年连轴转,加班加点成为常态,而方平总以“加班两件宝,咖啡加浓茶;提速两件宝,快步加小跑”来勉励自己。

久而久之,方平患上了痛风等慢性疾病。严重时,脚尖疼得不能着地,他吃着6倍于常用剂量的止痛片,一瘸一拐地来到办公室,翘着脚趾坚持工作。

2015年春节后,一场关键技术联合会战紧急展开。方平领命出征,担任副总指挥。沉甸甸的担子让方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一秒都舍不得耽搁。

连日的忙碌,方平的痛风又发作了,膝关节和脚踝、脚趾肿大。面对大家的劝阻,方平却反过来开导大家:“老毛病了,小病不用大养,没事。”

2015年5月初,考虑到方平的健康状况,部队领导向他下达了强制休假的命令。疗养归来,方平找到任务总指挥吕辰汇报“疗养收获”——一份近4000字的技术报告。原来,某领域工作任务紧迫,他根本没心思休养,一直在琢磨着相关问题。

高强度工作,使方平开始感到左肩疼痛。“可能坐得太久了,颈椎肩膀难免‘闹点脾气’。”他没多想,咬牙坚持着,疼得厉害了,就用桌角或把书卷起来顶住肩窝,吃几片止痛药。

在爱人多次劝说下,方平计划5月22日去医院检查检查,但得知同一天外地还有一个前沿技术交流活动,他又选择了出差。

第二天到达会场,方平兴奋地问这问那。

又是一阵疼痛!为了缓解胸闷,方平索性站起身来,拉着研发人员到户外边走边聊。由于觉得意犹未尽,方平把原计划半天的参加活动时间延长到了一天。

肩膀还是疼。23日深夜的返程路上,同行的吕辰看出了他的痛苦:“赶快去医院看看吧。”

“我还要抓紧整理一份报告,时间拖久了,细节容易忘。”回到北京,方平满脑子都是技术交流会,去医院检查的事儿,又一次被他抛在了脑后。

这一次,方平错过了最后的治疗机会。

方平走了,临终前没留下任何话语,就像他一如既往的沉默,沉默成一道不倒的强军脊梁。


点评

惋惜  发表于 2015-12-9 07: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7 19:54 , Processed in 0.06087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