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汇泉湾泳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脏骤停,为何在中国更容易送命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04:46 | 只看该作者
专业人员才能用吗】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从发明之初的本意来说,AED恰恰正是供非医务人员使用的傻瓜式设备,非常容易操作,每一步都有语音提示,错误使用根本不会产生灾难性后果,非医务人员只要稍加培训就能使用。
自从1999年美国芝加哥奥黑尔和米德威机场航站楼率先安装AED以来,最初10个月就遇到14例急性以脏骤停,其中9人抢救成功,生还率64%。有趣的是,美国赌场的研究表明,接受过培训的保安就能使用AED抢救病人,3分钟之内实施的话,成功率高达74%。另外,现在比较先进的AED甚至能对心肺复苏操作进行监控,如果按压深度、力度、节奏、时机不对,能实时提示指导。
目前,中国这方面的基础设施与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极大。美国相关法案规定公众场所应在公众10分钟内即可拿到的范围内设置AED,日本2004年开始推广,平均每10万人约234.8台,台湾自2000年开始推广以来已安装4000台,每10万人约17.4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04:46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不敢用】
可是,虽然北京也只是在首都机场、一些红十字救护站和20余家红十字紧急救援志愿者服务站内配备了AED,但遇到张教授这样的情况,居然完全没有人用上这种设备,甚至无人提示有这个条件,就实在是令人不只震惊于硬件的落后,更对中国的相关政策和观念目瞪口呆了。
北京当地媒体在设有AED的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内随机采访了20个人,仅1人听说过这种东西,其余无一人知道,更不用说使用。在此上班的政府人员也只见过红十字会做过示范,但无一人会用。
可见中国即使耗费公共财政形成了个别先进的医疗条件,仍完全形同虚设。
同时,急救中心这种专业机构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也相当关键。
虽然也承认这是一种傻瓜式设备,北京某急救机构人员在媒体上却闭口不提AED就是希望由非医务人员使用,以夺得抢救的先机。相反,急救医生特别强调“人突然昏倒失去意识的原因有很多种”;AED不能单独使用,必须配合高效的心肺复苏;如果患者本身没有心脏问题而盲目除颤,反而会把心跳的正常节律打乱,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此一来,急救医生的结论是“使用者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急救常识和技能才可以”。两个“一定”,几乎一举排除了普通人参与帮助救命的机会。
其实,这位医生提到的第一个风险听上去的确可怕。殊不知,急救医生到场后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全面掌握详细病情、病因,他们的急救也重在恢复或保持生命体征,阻止病情恶化,搞清确切原因并治疗是送院以后的事。所有急救者,不管专业还是非专业,都面临这种有一定压力和风险的判断要求。经过培训,完全可以掌握标准,至少避免不当施救。如果这种判断都难度很大而且风险极高,不要说普通人施以援手,急救医生这个职业也无法存在。
第二个风险也同样,心肺复苏只需个把小时培训就能解决。必须强调,这种急救的基本原则就是“现场复苏”和“目击者先复苏”,因而绝大部分场合施救者十有八九是非医务人员。
至于第三个风险,在AED的设计中就有智能设置,如果一直没有语音提示除颤,AED是不会自动充电的,此时即便施救者想做除颤也做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04:46 | 只看该作者
【社会是怎么把救人机率归零的】
在急救机构的这种态度面前,最大的损失就是生命,因为他们都承认——“心脏骤停时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除颤,抢救成功率可高达80%”。
普通人使用AED当然有压力。比如即使受过初级急救员培训的人,使用AED也难免临阵怯场,但急救员的培训难道不该解决心理关口和实践勇气的问题吗?如果学了不敢用,还是只能坐等医生来,这样的培训有用吗?岂不把患者活活气死?
在一个扶起倒地者都可能摊上大事的国家,主动抢救陌生的心脏骤停者当然风险更大,于是,某接受媒体采访的律师的态度也是“非专业人士很难判断患者是什么情况,……贸然使用AED这种专业医疗器械有可能出现反效果,也是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如因过失导致被施救者受伤或死亡,可能承担民事责任,甚至不排除特殊情况下承担过失伤害或杀人刑事责任”。
你看,到律师嘴里,就是为非医务人员设计的AED又成了“专业器械”、“非专业人士很难……”,还要赔钱坐牢。这一吓唬,还救什么呢。最后,律师建议“政府除在公共场所设置AED外,还需完善相应的人员、制度、管理、宣传等配套流程”。人员、管理?岂不等于设立有人全天值守的急救站?AED发明之初,使非专业人员在医生到达前能抢到拯救生命的黄金时间的初衷荡然无存。
对急救机构,“急救培训普及率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80%,中国数字不便公布”的现状是无能为力的;对律师,“美国有相关的救助失误免责法案”也只能说说而已,中国的立法哪里是他能解决。
对媒体,虽然最后也跟着急救机构和律师一起得出“为避免担责,还是坐等医生好”的暗示,能告诉读者还有AED这种东西,介绍一下国外救命的成功率,已属观念先进、业界良心。更多的媒体热衷的是这类消息:“2013年8月淮安一位呼吸心跳骤停2小时者奇迹生还”;“2014年1月,八旬老汉公交上突发心脏病,经司机帮助联系,等到了家属带来的救心丸和救护车”;“2015年3月邵阳一男子与死神亲密接触,心跳骤停90分钟复活,武汉姑娘赴韩整形心跳骤停,包机返回抢救9天未醒”。
全是自己命大,唯一涉及社会因素的是近似软广告的一则消息:2015年3月深圳某医院抢救某心脏骤停患者时,家属不在老板代为签字,费用不够医院先行手术。
因此,海归们一定小心,不要迷信中国也有了你在美国见过的某种技术,甚至有时比美国还财大气粗,就再次被“美哭”。在我们身边解决好一大堆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之前,请诸位牢记降低心脏风险的原则之一——保持心情开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海娘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5-9-14 10:52 | 只看该作者
保持心情开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0 09:30 , Processed in 0.03182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