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农村包围城市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之所以选择农村率先向共产主义过渡,还有来一次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用意。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长期把农村作为工作重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又顺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这使许多中共干部不但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而且也熟悉农民,善于组织和动员农民,做起农村工作来得心应手。虽然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宣布从此全党进入了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但许多干部还是习惯于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农村,所以“大跃进”运动发源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也由农村开始(按照当时的设想,不但农村要公社化,工厂、学校、机关、街道等也要公社化,而且郑州、哈尔滨等城市也曾建立了城市人民公社)。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多次讲到,搞人民公社,农村又走在城市的前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谭震林在江苏座谈人民公社问题时,当江阴县马镇公社谈到实行“吃饭不要钱”后,一部分家在农村的工人家属如何处理时,他说:“农村包围城市,这是中国革命的经验,民主革命是如此,建立农村根据地,而后夺取城市;社会主义革命也是如此,先农业合作化,而后才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共产主义革命看来也是如此。”谭震林又说,成立人民公社,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是质的变化,“反正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共产主义化了,你城市不得不化了”。这段话,把为何要先在农村实现公社化,说得很明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