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克明 于 2015-4-1 21:45 编辑
朋友,你有没有精神上的故乡 姚克明 精神上的故乡,是去年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作家梁晓声对话时提出来的,饱含者深刻的人生哲理。 什么是精神上的故乡呢? 《秘书工作》杂志对梁晓声访问时,特意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记者问:您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和您有个简短交谈,习总书记说,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乡。“精神上的故乡”如何理解?您为什么说习总书记“是有两个故乡的人”? 梁晓声说:习总书记肯定是有两个故乡的人,我是指书籍应该成为人的另一个故乡。为什么世界各国用读书人口比例来进行比较,哪个国家读书人口多,哪个国家就感到很光荣呢?一个国家读书的人口越多,证明这个国家的社会状态越静好。人不在静好的时代,是不太有心思去读书的。还有一点就是,即使这个时代不静好,一个人也可以通过读书增强自己对时代的抗击打能力。 其实,习总书记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晓声,我跟你笔下写的那些知识青年是不一样的。”我先是一愣,然后总书记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压力越大,意志要越强。”我觉得他说的“不一样”意思主要在后面这句话。我们这一代人中,有的背负政治包袱,被打上了形形色色的烙印,甚至返城后还走不出那个阴影,这样的人有很多。 总书记不是这样的,他强调人应该从各种磨难中走出来,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坚强。他说完这句话之后,站在我旁边的王安忆说:“晓声也是那样的人。”总书记就笑了。我也得说句话呀,我就说:“我认为您是有两个故乡的人,书籍是您的第二故乡。”然后,总书记就说了那句话:“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乡。” 博主从80年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上来看,建立和塑造自己精神上的故乡是极其重要的。大家知道,乡土上的故乡,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故乡给了我们丰富的养料,哺育我们茁壮成长;故乡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避风港,让我们躲避各种灾难;故乡给了我们无限的动力源,让我们能够顶住多种压力,激励我们一往无前;故乡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温情,让我们能够医疗多种创伤…… 精神上的故乡,与乡土上的故乡相对应,也有着大体相当的功能,甚至是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作用!记得,我在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壮年以至到老年之中,都遇到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问题和挫折,但是都能化险为夷,越过激流险滩,大抵都是因为在我心中有个精神故乡。 譬如,当我十四五岁建军大西南时,正好遇到雨雪飘摇,左脚受寒,神经痛疼,步履艰难,导致思想十分苦恼,是精神故乡中的一本《红军长征故事》,给了我力量和勇气,终于战胜了困难,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譬如,当我青年时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却在连队与战士们一道,抡大锤、挑道砟、打隧道,思想十分纠结,我看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和奋斗方式。 譬如,当我在那不堪回首的年代,精神上受到极度的折磨,甚至到了痛不欲生的时候,得到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回到了幸福的港湾,抚平了心灵创伤,终于等到了云开雾散见青天,开始了新的进军,创造了可喜的第二个春天…… 可见,精神上的故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须臾或缺的。没有精神上的故乡,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大惊失色,偶遇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有了精神上的故乡,就有了依托、有了靠山、有了力量,就能挺直腰杆,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就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是,精神上的故乡,不是天然形成的,要靠自己去苦心经营,去创造和塑造自己的精神故乡。这里面,没有捷径可走,主要是要从书本中去探索,从亲朋好友中去获取,从生活中去积累。精神上的故乡,一旦形成,就能惠及终身,其乐无穷,发挥出巨大的正能量! 朋友,赶快建立起自己精神上的故乡吧! 2015-4-1 1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