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4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江救援志愿队走向前台是必然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11 1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马驹 于 2015-3-11 21:47 编辑

长江救援志愿队走向前台是必然的


        自陈忠贵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在长江救援志愿队力推曝光以后,也使长江救援志愿队的感人事迹被媒体集中报道而展示在世人面前,从而也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极度关注、高度重视,一致认为,这是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又一崭新闪光点,可谓“城市之光”!必须大力宣传、坚决支持、全身扶持!从去冬今春的100余天时间里,媒体大篇幅的挖掘式报道和围绕弘扬志愿精神所开展的系列活动以及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度、关心度和具体措施已经充分证明!这让长江救援志愿队的广大志愿者们感到无比欣慰,也一直沉浸在喜悦之中,当然,也感到我们所肩负的崇高责任。

        众所周知,美丽的江城武汉,同时也常演义着噬人的悲剧且从未间断,但见义勇为的感人故事、无名英雄也尘出不穷,常被世人所传颂。不说遥远,在武昌桥头附近就有一尊大学生长江救人英雄肖栋栋的塑像,也可称为他是我们长江救援志愿者的偶像吧!
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所体现的一种良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惜江城有组织的水上见义勇为尚不多见,并时有次生悲剧发生。鉴于江城水文化的特点,具有善爱之心的有志之士们发起组建民间水上救援队的提议,立即得到广大冬泳爱好者、同时也热爱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们的广泛响应!5年来,这种有组织的形式,一面是不断进行专业救护培训,一面是生命守望,默默无闻,不为名利,长年坚守,热情伴豪情,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挽救生命无数,这是何等的功德!

        陈忠贵的牺牲的确是个意外,有些意外虽可避免,但实无保证,可谓人算不如天算,即主观愿望要符合客观实际。3年多前,在我身边发生的一起典型救人案例可算是惊险动人。那是汉江的罕见秋汛,奔腾的江水让江面不得不停航,泳人不得不停泳。一天晚饭后,两位冬泳人到江边观水势,忽见上游一小木划子上的一对男女晃晃悠悠,极有翻沉的可能,说时迟那时快,两人果真翻入水中,女的因穿救生衣爬上岸,男的顺江而下,随即不醒人事。这时,两人几乎异口同声“赶快救人”,随即抓起附近的一长条木板冒着极大危险跳入湍急的江中,追寻百余米将其抓住并合力拖上岸。更感人的是,溺水者脸色似猪肝并无呼吸,暮色中,他们及时用刚学到还不咋熟练的心肺复苏术硬是将溺水者从死神中拉了回来。我常为这个典型案例所感动,当年就极力为他们成功申报颁发了见义勇为荣誉证书。

    这里要说的一是湍急江水——自然条件险恶;二是异口同声——不仅是体现志愿精神,而且需要合力,单个下水难以施救且危险性极大;三是挽救生命——意识到关键的关键是救人要善终。当然,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合力和水性,既保全了自己,又挽救了他人的生命。但如果出了意外呢?这种英雄行为也是无可质疑的!借助这种影响,长江救援志愿队提早走向前台也是极有可能的!退一万步说,即使是没有牺牲,那种不图名利、不计生死而长期坚持生命守望的精神也一定能感动“上帝”,感动江城。而且这些年,志愿者中的不少有心人士一直都在不同场合求得支持,加上媒体的零星报道等等因素,长江救援志愿队的这种正能量总有一天会迸发出来!重要的是我们不是为了走向前台而守望,更不可能为了功利去“志愿”。当然,走向前台将更有利于推动城市的文明建设,更有利于救援活动更加规范和更加顺利更加有条件地开展,更有利于志愿精神的发扬光大。毫无疑问,当代中国,需要更多类似长江救援志愿队的民间组织走到前台!



肖栋栋:一个让人难忘和倍感骄傲的名字 (2008-04-29 17:48:45)
肖栋栋.记忆


   四月的武昌,春光灿灿,在离武昌桥头下不远的地方,一座熟悉的雕像印入我的眼帘:“啊!肖栋栋”!走近一看,是的,是肖栋栋!
   肖栋栋!,一个年仅21岁的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在1999年2月28日下午6时许,刚从巴东老家返汉的他正与女友携手漫步在武昌江边,此时,萧已经成为了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生。突然,他看到不远处有一女青年将一封信撕碎抛向空中后,朝江中走去,江水很快淹到了她的腰部。
  “不好!有人要自杀!”萧栋栋说着,脱下外套丢给女友,便飞快地向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冲去,拼尽全力向江中女青年接近。
  萧栋栋抓住女青年,试图将她拉上岸,但女青年依然固执地朝深水中走去,两人推搡起来。当江水快淹到二人颈部时,萧栋栋一下绕到女青年前面拦住她,并狠劲地将她往岸上一推,自己却被反作用力弹向江中更深处。
  这时,一外地青年周江洪路过此地,脱掉衣服,跳入江中,奋力将女青年拖上了岸,而萧栋栋却被湍急的江水卷走。
  3月5日,在冰冷的江水下已经躺了将近5天的萧栋栋遗体终于被打捞起来了。遗体保持完好,让人以为他只是睡着了。
     站在肖栋栋的雕像前,肖栋栋那壮烈的一跳仿佛就在昨天!一晃,肖栋栋离开我们巳经整整9年了,他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却活出了人生的精彩!在他的母校,在家乡人民的心里,肖栋栋是一个让人难巳忘怀的名字!同时,也是一个让我们巴东人民倍感骄傲的名字!

         

(本文部分内容采用了当时武汉晨报记者王征王蕾黄晶的报道)源自搜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5-3-11 1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3-11 14:41 | 只看该作者
-- 文明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 --
版次:[ 3 ]
千字长微信 让“秘密相见”浮出水面
——长江救援志愿队员赵汉清与女儿的“北京故事”
     6日,北京大学未名湖畔,长江救援志愿队员赵汉清(右)正与台湾学子张立齐交流志愿心得(上图);此时,女儿赵靓(下图中)就站在身旁,聆听志愿队员郝振海讲述志愿心得,记者当时以为她也是北大学子之一     特派记者彭年 摄

    ——长江救援志愿队员赵汉清与女儿的“北京故事”      有句话叫“不忘初心”,爸爸,我终于知道了你的初心是志愿。    直觉就代表着初心,这些可爱的叔叔伯伯们,也有家庭,也是家里的爸爸。他们的家人也会担心他们的安危,但当他们看见溺水者时,直接迅速判断反应去营救,也是初心。这些初心很纯粹,所以让他们救人后,心生欢喜。    ——摘自赵靓给父亲赵汉清的长微信    本报讯(记者刘智宇 柯立)台上,一个不经意的“OK”手势,台下,一次会心的轻轻点头。3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二教501教室,长江救援志愿队北京高校行进行到一半,志愿队员赵汉清与女儿赵靓偷偷“接上了头”。    昨日,一条千余字的长微信才让这次父女间的“秘密相见”浮出水面。    “有句话叫‘不忘初心’,爸爸,我终于知道了你的初心是志愿。”昨日中午,头一天才从北京返回武汉的赵汉清正在家中休息,突然接到女儿赵靓发来的一条1278字的长微信。“多谢女儿的理解。”赵汉清随手将微信转发到朋友圈。    这条微信引发记者关注。微信中,赵靓细述自己5天前北京大学二教501教室的所思所想,称赞包括父亲在内的志愿队员们有社会责任感,因救人心生欢喜,不忘志愿初心。    5天前,记者同在活动现场,对父女间的这次会面却一无所知。昨日,记者来到赵汉清位于武昌区西城壕社区的家中。“这次碰面,连队友们都不知道”。说起这次“秘密相见”,憨厚的赵汉清显得有些腼腆。    赵汉清说,女儿赵靓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念书,寒假期间回汉过年,3月5日才返校。3月3日,动身赴京前,赵汉清将参加长江救援志愿队北京高校行的事告诉了女儿赵靓。    赵汉清是武昌区中华路街西城壕社区专干,2009年加入长江救援志愿队黄鹤楼队,几年来,平均每个夏天从汉阳门江水中救起十余人。去年7月23日晚,汉阳门码头,江水超出防洪设防线1米多。由于天气热,戏水人极多,险情不断。值守在这里的赵汉清下水5次,救起6人。    赵汉清从未在家中提及江中救援,他乡求学的女儿更不知道“长江救援志愿队”。这回女儿提出想旁听,军人出身的赵汉清当即约法三章:“你来可以,但你的身份是首都大学生,不能是赵汉清的女儿。”    3月5日晚,赵靓抵达北京,错过了在长江救援志愿队在清华大学的首站。3月6日14时,赵靓准时来到第二站的地点——北京大学二教501教室。    “一开始,我忙着准备发言,没看到她。活动进行到一半,才看到女儿坐在最后一排。”赵汉清说,装作不经意间与女儿四目相对,右手举到胸前,比出一个“OK”手势,“她也没声张,轻轻点了下头”。    活动结束后,热情的北大学子意犹未尽,将赵汉清等志愿队员团团围住。匆忙间,赵汉清和女儿打了个照面,“客套”地用普通话说了句:“来了?”赵靓点点头,退到一边,举起手机拍下父亲与同学互动的场景。    学生们提出与志愿队员们合影留念,赵汉清和学生们一起来到未名湖畔。赵汉清说,女儿全程跟随,只静静站在一旁,看着他与同学们交流互动。“我走啦,再见!”合影结束,赵汉清挥挥手,对女儿微笑着说道,依旧是普通话。    此时,本报记者、合影同学,甚至长江救援志愿队的其他队员们,都以为这名穿紫色羽绒服的女生也是刚才参会的北大学子之一。     对话>>>    爸爸最懂得    “坚守”的意义    “这是我头一回听说长江救援志愿队,爸爸从来没提过。”昨日,电话中,赵靓告诉记者,3月3日,得知父亲是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并且受邀赴北京与高校学生交流,自己既意外,又自豪。    赵靓坦言,从小到大,只知道父亲喜欢游泳,但并不知道他加入了救援志愿队,义务救人。“最近,我翻了翻报道,知道他先后在长江里救了几十条生命。”    无法以女儿的身份出现在北大,是否不甘心?“看到爸爸默默无声的志愿付出得到认可,我只觉得无比高兴。”赵靓说,她眼里的父亲,有着军人独有的沉稳低调,“一件事情在他那也许长年累月做了许久,只要他不开口提及,没人会知道。就像他平时在江边游泳救人这事一样”。    赵靓说,这些年,自己的求学生涯并不顺利,在北京相聚的日子里,她向父亲谈了不少自己的苦恼。父亲则嘱咐她要懂得坚守:“不要好高骛远,一生做好一件事,一定就能成功。”    “现在想想,爸爸这些年在长江救援志愿队从事义务救援,他最懂得‘坚守’的意义。”赵靓说。(记者柯立 刘智宇)    赵汉清:在京6天仅团聚5小时    担心女儿现身    “喧宾夺主”    坚毅的眼神、短促有力的言语,赵汉清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军人气质。作为军人,赵汉清与妻女一直聚少离多,2003年,38岁的赵汉清从部队退伍时,赶上女儿读寄宿高中,一个月只能见一两回,女儿到北京念大学后,团聚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一直觉得亏欠女儿,每次女儿回家,我都会给她做一大桌菜。”    为何不让女儿表明身份?昨日,面对这一提问,赵汉清的回答颇为严肃:“高校行活动的主角是长江救援志愿队这个群体,我担心女儿的出现会喧宾夺主。”      赵汉清说,在他看来,这次长江救援志愿队北京高校行并非一次简单的交流活动,而是“组织安排的任务”。“任务”的目的什么?赵汉清回答:“让更多大学生志愿者了解长江救援志愿队这个志愿群体。”因此,赵汉清才嘱咐女儿以“首都大学生”的身份前来旁听,避免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他们父女身上。    赵汉清说,“任务”结束后的3月8日上午10时,他和女儿才相约来到天安门游览。“我年轻时来过一次北京,但那时女儿还没出生。”赵汉清笑着说,女儿带他在天安门逛了一大圈,带他去吃了北京的特色小吃炒肝。下午,他到女儿的宿舍坐了一会,聊了会儿天,下午3时就返回自己住的酒店。    此行北京6天时间,这位父亲只和女儿团聚了5小时。    (记者刘智宇 柯立)<INPUT name=titlecheckbox style="DISPLAY: 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sourceid="SourceP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3-12 08:3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 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3-12 1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2-1 05:11 , Processed in 0.02990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