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上海人 于 2014-12-22 14:54 编辑
冬泳爱好者就这么“任性”(组图)
2014-12-22 11:16:00 来源: 新疆都市报(乌鲁木齐)
冬泳爱好者在乌鲁木齐红山冬泳俱乐部冬泳。
12月20日,滨河路红山冬泳俱乐部门前一如既往的寂静,残雪枯树给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些许凄凉。踏步走进院落中,原本泳池中的水全部被冻成了结实的冰,冰上覆盖着层层白雪,与之相反在大面积冰面上却有着一汪活水,好似一片“地中海”。这片活水就是由红山冬泳俱乐部工作人员专门破冰开凿长25米宽近5米的泳道,泳道旁有自动喷水装置不停地向池中浇水防止结冰,许多人都畅游在这片冰冷的水中。显然,这条泳道就是红山冬泳俱乐部数以千计冬泳爱好者在冬季游泳运动的“乐土”。
新疆都市报记者 张福军 见习记者 谢佳文 图/新疆都市报记者 卢子
新疆冬泳有自己的根据地
冬季到来,多数游泳爱好者将原本可以在室外进行的运动被迫请回了温暖的室内,但在乌鲁木齐红山脚下,有着这样一帮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刮风下雪、风吹日晒都坚持在这片室外泳池进行锻炼。大家时间久了感情自然也深了,在一起就是一个活泼的大家庭,但在15年前,冬泳爱好者们却没有一个自己的家。
据常年坚持冬泳的红山冬泳俱乐部安全员李永录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内地不少省市冬泳运动的不断开展,在乌鲁木齐也悄然出现了一支群众性的冬泳队伍,这些冬泳爱好者在秋冬季纷纷活跃在乌鲁木齐的水上公园、红雁池水库、乌拉泊水库等,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个人,自发的组织起来活动,自筹资金,买来破冰、捞冰的工具,自己动手打开冰面,几年来一直坚持冬泳。
条件的简陋、环境的恶劣,使得每一个冬泳人练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和品质。几年过去冬泳爱好者越来越多,意外也时常发生,被尖锐的石头和冰碴割伤成为家常便饭,水库中未知的环境也成为威胁冬泳爱好者安全的重大隐患。在乌鲁木齐市区内找到一处理想的冬泳场所,一直是冬泳爱好者共同的心愿。
此时,修建于文革初期的红山3号(深水)游泳池,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已处于废弃状态,有关部门也已决定填埋后改作他用。通过多方努力,2000年10月28日,红山冬泳俱乐部在3号池正式挂牌成立,近百名男女冬泳爱好者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俱乐部的成立,加速了冬泳运动在乌鲁木齐的蓬勃发展,10年来,参与冬泳俱乐部的人数已迅速发展到1500余人,其中有女会员150多人,最大年纪的会员已有80岁,最小28岁。10年中,俱乐部每年都会派出会员参加全国性的冬泳锦标赛,并屡次获得骄人的成绩。
就这样爱上冬泳
“喜欢”,这是一名有着十年泳龄的张亚玲女士讲到她第一次见到这项运动的感受。在坚持冬泳之前,张亚玲甚至从来没有游过泳,身材娇小的她每年都要生好几次病,打针吃药是家常便饭。为了增强体质,她在2003年冬天首先在室内馆学会了游泳,第二年夏天开始转战室外泳池,一直坚持到冬季,且一游就是10年。今年已经40岁的张亚玲身体已经适应了从20多度到0度的水温,身体的免疫力从弱到强,生病次数从多到少。抗寒能力也提高不少,这些收获,冬泳功不可没。
“刺激,快乐!每次下水都特别爽,两天不游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只要有时间就来游一圈。”爱好冬泳的张鹏对记者讲到。与其他冬泳爱好者不一样的是,他在这群人中显得格外年轻,29岁的张鹏曾是篮球专业运动队员,在一次训练中意外受伤,因此退役。在家闲不住的他偶然间接触到了冬泳,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因为从小搞体育的关系张鹏学得特别快,而且基本天天坚持游,还通过冬泳与一帮大哥大姐结缘,受伤的阴影慢慢烟消云散。
“冬泳的最大敌人就是艰苦。严寒的冬季,迎着刺骨的寒风,全身浸在冰水里。冬泳是在无外界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坚持不懈地努力参与这项运动,一但下水,肌肤痛如锥刺,手足麻木,呼吸急促……但我们从不打退堂鼓,总能一次次的战胜自己。最终适应了自然环境,每天游几分钟一天都轻松。”李永录感慨到。冬泳塑造了冬泳人藐视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也赢得了冬泳者是勇敢者的美称。
冬泳千万别逞强
记者在采访时,有爱好者对记者开玩笑地说:“不游一圈就不能体会到冬泳的奥秘。”正当记者准备下水尝试之际,被安全员李永录制止住,他说:“这种做法坚决不可取,没有基础的人突然进入这样的冰水里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想体验可以把手放进水里划两下便可。”随后记者便用手尝试,不出5秒,手已经被刺骨的水冻得通红,如果整个人都入水,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科学冬泳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全员李永录告诉记者,曾有一名冬泳爱好者,为提高游泳技术加入冬泳协会,第一个月他就在16℃水温中游了500米,险些遇险,幸亏多名冬泳队员及时救助才没有酿造惨剧。但此事之后他没有吸取教训,认为自己每天能跑万米,游个几百米肯定不在话下。一个月后在8℃水温中游完200米后上岸换衣服时猝死。不量力而行,盲目攀比导致最终悲剧发生。据《全国冬泳通讯》资料记载,曾有因泳友冬泳时间过长、追求游泳的速度、运动太剧烈而昏迷、带来心脏病等严重后果、甚至猝死。冬泳爱好者还是谨慎一些、注意科学冬泳比较稳妥。
在红山冬泳俱乐部,记者发现一般大多数人每天的运动量平均在35米,从出发点游到对岸后高高举起双手后慢慢从对岸再走回来,他们告诉记者,即便室温达到零下20度,从水中出来的那一刻都会感到无比温暖,拍拍身体用水再冲一下或着再蒸个桑拿后特别舒服,没有嘴唇发抖的现象,这样的感觉才说明达到了适合自己的健身量。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