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老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冬泳老人黎丁仙逝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14-8-21 11:30 | 只看该作者
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4-8-21 14:58 | 只看该作者
祝黎老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4-8-21 18:41 | 只看该作者
今日后海 发表于 2014-8-21 17:34
愿老先生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14-8-21 18:42 | 只看该作者
鱼王 发表于 2014-8-20 11:28
让我们活着的冬泳人珍惜美好时光 享受生活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今日后海 +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14-8-27 16: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露维尼 于 2014-8-27 16:46 编辑

光明日报退休编辑黎丁逝世 "光明人"的好榜样http://www.southcn.com/nfdaily/media/content/2014-08/19/content_106859018.htm
2014-08-19 09:55     来源: 光明日报


摘要: 他与其供职了30年的光明日报同一天生日,在两个月前的6月16日,光明日报庆祝它的65年华诞,而他则度过了96岁生辰,他无愧于“光明人”的称号,并不断为这一称号增光添彩,堪称“光明人”的好榜样,他一度被誉为“首都报界最著名的副刊编辑”,人们亲切地称他“老黎丁”。

他与其供职了30年的光明日报同一天生日,在两个月前的6月16日,光明日报庆祝它的65年华诞,而他则度过了96岁生辰,他无愧于“光明人”的称号,并不断为这一称号增光添彩,堪称“光明人”的好榜样,他一度被誉为“首都报界最著名的副刊编辑”,人们亲切地称他“老黎丁”。8月14日,光明日报退休编辑黎丁在北京静静走完了他的生命之旅。今天,在八宝山人民公墓,新闻界和文学界老同事、老朋友齐聚一堂,同他做最后的告别。

  那个黄颜色的笔记本

  20世纪60年代初,盛祖宏由学校分配到光明日报文艺部,在黎丁身边工作,他见到黎丁桌上放着一个黄颜色的简陋笔记本。直到现在,盛祖宏还清楚地记得那个笔记本。“每天所约的、收到的稿子,他都会逐篇记在上面,从不遗漏,然后把稿子分别送部门主任或有关编辑处理,比如美术方面的稿件就会转给我。过不了几天,他就像关心自己的稿子那样去询问负责人,是准备用还是不会用。如果不用,他会立即要过来,及时退回去,很少有在卷宗里压上好几天的。”

  在黎丁的工作中,不知经手过多少篇稿子,但从来没有发生过把作者稿子丢失或者让作者稿子石沉海底、音讯全无的事。“碰到这样牢靠的编辑,谁不愿意把稿子寄给他呢?”盛祖宏说。

  散文家、光明日报编辑韩小蕙说,黎丁工作起来,“有一种舍身沙场的劲头”。不论刮风下雨,路途遥远,也不论假日年节,什么也挡不住他去跑稿子。跑回来每每先细读一遍,拿着毛笔把疑惑之处一一描画清楚,再在小样、大样上一遍遍地检查核对,直到准确无误地见报才能释怀。当同志们表扬他时,他却总是说:“现在好多了……”

  光明日报原编辑、《小说选刊》前主编冯立三“文革”后到光明日报文艺部工作时,黎丁已经是文艺部最资深的编辑了,但在冯立三的记忆中,黎丁却一直是每天到报社最早的同事之一,“他每天四五点起床,在玉渊潭游完泳,到报社时一般7点半左右,而其他人都是八点以后才到。他抹桌子,打开水,一点儿也不觉得他作为老同志做这些有什么不应该。这对年轻人是一种自然性的示范。”

  那扇随时可以推开的门

  在盛祖宏的印象中,黎丁平时很少“坐”办公室,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外面活动,访问各界名家,谈天说地,组约稿件。别看他瘦骨嶙峋,腿却特别勤快。他的脑子里有一张名家联络图。“今天到甲处取稿,顺便也到附近乙家拜访,不一定约稿,联络联络感情。每年春节,他挨家挨户去给老作者、老朋友拜年,从初一拜到初三,连拜几十家。”

  光明日报文艺部原主任秦晋说,交结朋友,交结名家是黎丁等老一辈编辑的工作方式和优良传统。“第一次见冰心就是黎丁带我去的。去了之后也不谈稿子,就是聊天,就像亲朋好友拜访一样,慢慢地就熟了。有一次聊天时,冰心从我衣服上摘下一个线头来,就像一位老奶奶一样。黎丁总是能跟作者的关系达到这种深度,平时就跟他们是朋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黎丁约不到的稿子。”

  “你能不论早午晚饭茶点之时,推门就进郭沫若先生、茅盾先生、巴金和夏衍先生家中吗?黎丁就能。你能连他们的夫人、孩子都高兴你的造访吗?黎丁就能。”韩小蕙说。

  正是由于有黎丁这样的编辑,《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的名家名作一时蔚为大观。“文革”前,郭沫若、田汉、邓拓的诗,吴伯箫、杜埃、季羡林的散文,吴晗、邓拓、秦牧、关锋的杂文,华君武的讽刺漫画,米谷的国际漫画,何香凝、李可染、李苦禅、陈半丁、关山月、黎雄才等人的国画,黄新波、荒烟、王琦、古元、刘岘、晁楣的木刻,臧克家的诗评,孟超的剧评,蔡若虹、郁风的画评,四大名旦的谈艺录……轮流出现,脍炙人口,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黎丁用一颗虔诚的心请来的。

  “文革”后,王蒙的小说《夜的眼》、谢冕的评论《在新的崛起面前》等被文学史所记录的名篇,也都是由黎丁约来的。“黎丁先生非常专业。他在知识界有很多朋友,我是一个小青年,但经常来往,很投缘,我们还是同乡。《在新的崛起面前》就是他约的,后来一字不差地发表了,我始终很感激他。”谢冕说。

  1979年6月,王蒙从新疆回到北京,在文艺界的座谈会上认识了黎丁。“他约我给《光明日报》写篇小说,我就把当时正在写的《夜的眼》给他了,他后来给我打电话,说写得很好,但是多了三行半字,问我能不能删。我就在电话里,对着他寄给我的校样,删去了四行。《夜的眼》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作品,发表后,很多文艺界的人不接受,说看不懂。黎丁、秦晋等人对《夜的眼》有很好的评价,是我所难忘的。”

  遗体告别会上,王蒙托人送来花圈,上书:“沉痛追悼黎丁大哥”。

  那幅没有裱的字

  盛祖宏回忆起一桩旧事:郭沫若夫妇曾送给黎丁一幅字,黎丁接受后并没有拿去装裱,而是折起来放在书柜里。一次郭沫若在造访黎丁家后,严肃地对他说:“我给的字幅写得有不对的地方,请你还给我。”半个多月后,郭沫若又送给黎丁一幅裱好的字,展开细看,竟是原来索回的那幅。顿时,黎丁明白了:郭沫若以为他经济拮据,舍不得花钱装裱,因此代他装裱了。黎丁拿着画轴,淡淡一笑,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直爽地说:“谢谢你的费心,不过,我还是不会挂的,我这旧屋子值得挂字画吗?”

  其实,黎丁得到的名人字画颇多,如马一浮、丰子恺、叶恭绰、潘天寿、傅抱石等人的墨宝,他都是这样收藏的。在黎丁家里的墙上,没有挂一幅字画。“他不愿意拿名人的字画来炫耀,不愿意拿跟名人的关系来显示自己的资格。”盛祖宏说。

  “他自然、朴素、高雅,是个善良的好老头儿。他并不给人敬畏的感觉,他让人感到温和、亲切、真实,多才多艺,多智多能,对人的关怀显得很自然,你连声感谢都不用说。他充满对公职的责任心,毫无张扬作态之处。他好像对一切事情都一片热爱,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热爱工作,热爱同事,热爱作者,热爱报纸。他既不觉得做一名编辑有多么崇高,也不觉得有多么不如别人,他没有庸俗的自尊心,这是非常典范的文人风度。”冯立三如此评价道。

  光明日报文艺部编辑李韵回忆说:“1996年夏,我刚到报社工作。黎丁到报社办事,到部门来转转。老同事向我介绍他,于是我称他‘黎丁老师’。他笑着说:‘不要叫老师,就叫老黎丁。’快20年过去了,我一直都叫他老黎丁,而且报社的其他人,无论年纪大小,也都这样称呼他。”

  活字典,老黎丁,标志性的满头白发,总是剪得有棱有角。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永恒形象。他的遗像静静地躺在白色的鲜花中间。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愿他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14-8-27 1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露维尼 于 2014-8-27 16:56 编辑

他是编辑标杆——送别黎丁同志

2014-08-22 04:2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人物素描:郭红松)



  【故人情】  仁者寿。8月14日,光明日报文艺部最老的编辑黎丁同志,以96岁高龄驾鹤西去。三十多年来,在心中一直以他为自己编辑生涯的标杆,但却始终也没有达到他的高度,不胜感慨,不胜唏嘘!  黎丁不仅是我们文艺部、不仅是光明日报,同时也是中国报人的一个传奇。20世纪80年代我到文艺部之前,就听说了他的许多“神话”:比如他能不论早午晚饭、茶点之时,推门就进郭沫若、茅盾、巴金和夏衍先生的家;他能在大年三十晚上登门,督着老舍先生给“东风”副刊赶写稿子;他能不论说起现当代哪位作家的作品或为人都清清楚楚,如数家珍;他能不论谁问到文化界哪位大家的地址和电话,马上拿出他的小本子,一翻准有;他能在所到之处都受到名家们的真心欢迎和问候……



 因此,在第一次见到他时,我心里是很紧张的。他瘦瘦高高,满头白雪,一张历经磨难的脸上,纵横交错着数不清的皱纹,每一条里面都好像有故事。他不戴眼镜而读书看报,精力旺盛又乐天知命,每天都乐呵呵的。他丝毫没有架子,部里的人一律对他直呼“黎丁”,从老到小,大家都倍感亲切。这习惯很快就同化了我,称“黎老”反而显得别扭和矫情。我从心里极其尊重他,把他定作自己终生学习的榜样。

  不久我就发现,黎丁其实很不能说,甚至见人木讷讷的。他一点儿也不春风得意,半点儿也不神采飞扬,反而谦虚谨慎,做人极其低调。很多老作家、老编辑们都告诉过我,黎丁最受人尊敬的是人格——不攀富贵,不惧权势,不弃井下之人。多年中,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年大年初一必定去给文学界的朋友拜年,多是去“门前冷落车马稀”之家,比如去看望过世名家们的遗孀……



说起来故事多了:“文革”期间,人人躲在家中,避人唯恐不及,而黎丁却突然生出串门的嗜好,上班时间在单位接受运动,一下班就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倒霉者”家中。进门之后,也不谈政治,和他们及家人一块儿坐坐,谈点身体天气之类,人走了,温情却留下了。一天走到北京赵堂子胡同,去敲西头那扇斑驳的小木门,好一会儿才有了动静,打开的一条门缝中闪出老诗人臧克家憔悴的脸。臧老看清是他,大惊失色,连连作摆手使眼色状,示意快走。黎丁笑眯眯地拱拱手,心满意足而去。后来这一幕又在理论家唐弢家门口上演了一次。而“文革”结束后大批好人被解放,黎丁穿梭着陪着一家家欣喜连连。待他们官复原职后,这老头便又销声匿迹了。偶尔逢面问起来,他眯眯一笑,木讷讷吐出半句:“现在你们都忙……”他身上显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志向高洁、重义不重势利的高贵情怀。


  黎丁本人就是老作家中的一员,与巴、老、曹同辈。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统区,就以其与国民党反动派毫不妥协的斗争态度,以其鞭辟入里、犀利漂亮的杂文享誉文坛。20岁头上就结集出版了《怒向集》《敌人》等杂文散文集,成为进步作家阵营中的一位活跃人物。后来他跟我们说起那段辉煌历史,眉宇间还漾出自豪之色,看得出来,他对那时的自己相当满意,那是他一生中最夺目的时期。


  我最羡慕黎丁的是,多年来只要需要,没有他组不来的稿子,也没有他请不动的名家,以前“东风”副刊上经常出现的一大串辉煌名字,与黎丁的关系极大。他工作起来简直有一种舍身沙场的劲头,不论刮风下雨,路途遥远,也不论假日年节,什么也挡不住他去跑稿子。跑回来每每先细读一遍,拿着毛笔把疑惑之处一一描画清楚,再在小样、大样上一遍遍地检查核对,直到准确无误地见了报才释怀。当同志们表扬他时,他却总是说:“现在好多了……”


  确实,他是从艰难困苦之中磨炼过来的。抗战时期,在大后方的桂林,政治黑暗,生活维艰,文人生存之难可想而知,黎丁竟能披荆斩棘,主编《今日文艺丛书》出版。一共出了14种,有蹇先艾、许幸之、臧克家、丰子恺等人的专集。他一介穷书生,哪来这许多钱出书?原来是他常常去印刷厂排字、校对,兼去书店办发行。他还清楚地记得,最困难的是丰子恺的那个画册,当时根本没有制版设备,一幅幅画都是找人用木头刻出的。好容易凑合出来了,却因为一幅题为《左转弯走》的漫画而被勒令禁出,其实那幅画还真没犯禁,不过是画一骑马军人,在抗战的大道上面对两条出路,左边是成功,右面是成仁。可是“左”字刺痛了检查官的神经,无端地与“左派”“革命”联系起来,就有了“赤化”之嫌。黎丁无奈,只好找了一把锉刀,锉掉前面三字,这才获得通过。


  黎丁跟我谈起当年出那套丛书之难,犹有惊心动魄之感。最为惋惜的是还有几种书,纸型都打好了,却因日本鬼子逼近而毁于战火之中。为纪念起见,后来他一生都一直用编那套丛书时所用的笔名“黎丁”作为姓名。


  黎丁姓黄,本名黄恢复,1918年生于闽南一个穷乡僻壤。他父亲是一位油漆匠,全家无一读书人。小学没毕业,黎丁就失学务农。10岁上下背井离乡到台湾谋生,当时台湾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之下,黎丁在一家日本人开的店里当学徒。“学徒苦,学徒苦,兼做佣人倒尿壶”。这家有个日本小崽子,黎丁像小阿信一样每天背着他到处走,小崽子人小心坏,常常无端哭叫,待黎丁挨打便看着嘻嘻笑。有一次黎丁气火了,把小崽子背得远远的,痛打一顿,警告不许再哭。结果他被吊在树上打个半死,从此被轰出门。


  黎丁走上文学之路,是靠搞校对为媒介。他十几岁进《泉州日报》,对开一张大报,从新闻到广告,全是他一人校对。靠了这日夜的辛苦,后来逐渐为文,才慢慢跻身文坛。这充满艰辛的人生旅程,也许就是他日后坚韧不拔性格的形成之源?


  最令我感动的是黎丁对“东风”副刊的工作认真到了家。他早已于1983年办了退休手续,但几天不来看看就放心不下。而我们几个年轻编辑也确实比他那一辈人少了些什么——编辑工作干长了,总会生出烦腻之心,有时对一两个赘句病语或引文什么的懒得去费神查对。黎丁则较真地对付每一个字,有时候唤不动我们,就亲自跑图书馆,简直比原作者还认真。那股劲头,常常把我们弄得目瞪口呆,在心中油然生出敬佩之情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疏懒倍感惭愧。


  50多年的编辑生涯,96岁的人生历程,黎丁编过多少稿子?推出多少作家?连他本人也说不清了。我们谁也说不清。也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他笑眯眯的可亲形象、他克己助人的高尚人格、他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他对世界的一片真善美之心,已深深刻烙在我们文艺部所有同仁的心上,成为我们这些后来者倍加珍视的宝贵遗产。


  放心吧,老黎丁!我们会努力传承您的精神,让您曾为之呕心沥血的副刊园圃,永远丰茂葳蕤,姹紫嫣红。


  (作者:韩小蕙(北京) 为光明日报领衔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14-8-27 16: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露维尼 于 2014-8-27 16:53 编辑

光明日报社资深高级编辑黎丁同志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
2014-08-19 08:12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 光明日报社文艺部资深高级编辑、退休干部黎丁同志,因病于2014年8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黎丁同志住院及抢救期间,报社总编辑何东平、副总编辑沈卫星和离退办负责同志前往医院看望。

  黎丁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已于2014年8月18日在八宝山举行。总编辑何东平,副总编辑李春林、刘伟、沈卫星及报社职能部门、部分退休老同志、黎丁同志生前友好约100多人前往八宝山送别黎丁同志,并向家属表示慰问。巴金、臧克家等文学界前辈子女向黎丁同志敬献了花圈。


 黎丁同志是福建省泉州市人,幼年在泉州法江小学学习,12岁时开始随父学习漆艺并到上海、台湾等地学徒打工。抗日战争爆发后,黎丁同志先后辗转厦门、重庆、香港等地,在报刊杂志社工作,1950年经黄炎培同志介绍调到北京工作,1953年9月调入光明日报文艺部。其间,黎丁同志编辑采写了大量有广泛影响的稿件,其与郭沫若、茅盾、巴金、臧克家、艾青等文坛前辈的友好交往成为报界佳话。


  黎丁同志住院及抢救期间,报社总编辑何东平、副总编辑沈卫星和离退办负责同志前往医院看望。8月14日,接到黎丁同志逝世消息后,何东平总编辑和离退办负责同志当即赶往医院代表报社看望黎丁同志家属并送慰问金,对黎丁同志告别仪式等有关后事做了安排和布置。(赵玉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老鲨 + 2 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6:53 | 只看该作者
小露维尼 发表于 2014-8-27 16:52
光明日报社资深高级编辑黎丁同志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
2014-08-19 08:12 来源:光明网 

谢谢小露版主的报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9-23 03:12 , Processed in 0.45982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