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0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背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5 1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老人的背影,

心里难以平静,

这就是人生!

肩上的担子压弯脊背

白色的云翳遮住了他的眼睛




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

这就是不屈不挠的老伯

一种敬仰

一种同情

敬仰老人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同情老伯那样的高龄

还在奔波。

看着老伯的背影

消失在夜幕中......

耳边还留着礳剪子,镪菜刀喊声....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20:1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自由人[/B] 发表: 我们的老人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的父母的教诲。

看到老人的背影,心绪难平,我们还有什么不知足?

3#
发表于 2007-10-15 19:2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老人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的父母的教诲。
4#
发表于 2007-10-15 19:21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20:2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泽雅[/B] 发表:

    这样的背影还有多少呢?!他们就是为了生存啊!

这就是我们农村人的生活的缩影!令人心酸!

6#
发表于 2007-10-15 20:02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背影还有多少呢?!他们就是为了生存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20:2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畅游大海[/B] 发表:

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

看到我们的衣食父母,过着如此艰辛的生活,心情很不平静!

8#
发表于 2007-10-15 20:21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总是回味无穷。磨砺的人生,更是点缀人生。
9#
发表于 2007-10-18 07:52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文由 [B]自由人[/B] 发表: 我们的老人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的父母的教诲。

 

堪比朱自清的《背影》

10#
发表于 2007-10-18 08:36 | 只看该作者
贫富差异造成的生活方式也不同。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2:32 | 只看该作者
小李飞刀:

油画《父亲》

作者:罗中立,当时是四川美术学院学生。如今,罗中立教授已经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
凝视着满脸皱纹的老农:粗糙的双手捧给你这碗汤水,父亲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跃然于画面,不能不让观者砰然心动!》
   心心相通。许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看到这幅油画时,长久伫立,心灵受到震颤。今编入我的网页,莫忘怀劳苦的祖辈;并向为他们画像的作者致敬!


————— 签名 —————
欢迎访问小李飞刀专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dfch001

发表时间:2007-10-17 7:11:00  IP:已记录


小李飞刀
 


等  级:青铜长老
经 验 值:8180
社区金币:4612
总发贴数:2090
注册时间:2007-4-18
体 力 值:98
在线状态:在线
查看小李飞刀的个人资料 pen("friend.asp?menu=post&incept=小李飞刀","","width=320,height=170")" href="http://www.china-ws.org/BBS/ShowPost.asp?topage=2&id=58878#">发送短讯息给小李飞刀 把小李飞刀加入好友 搜索小李飞刀发表过的所有主题 发送电邮给小李飞刀 访问http://blog.sina.com.cn/ydfch001的主页 复制这个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回复这个帖子No.26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该画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放大表现老农的《父亲》已成为中国当代人像油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价格为400多元。尽管美术馆收藏作品支付的仅仅是材料费,但对画家来说,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幅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心。
1975年的除夕夜,罗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厕所旁边,看到一位从早到晚一直叼着旱烟,麻木、呆滞守粪的中年农民。罗中立回忆当时:“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后来,他画了守粪的农民,之后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成现在这幅《我的父亲》,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亲》(又名《父亲》)。
作为《父亲》的“伯乐”,栗宪庭回忆说:“发现《父亲》其实很偶然。1980年,罗中立创作完油画《父亲》时还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当时这幅作品参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术》杂志社领导去参加了,带回来一些照片。我是《美术》杂志的责任编辑,有发稿权,在办公室看见《父亲》照片时,我跟罗中立并没有交往,之前只是刊发了他的女知青图等作品。但《父亲》让我特别震动,画的尺寸是用画伟人的规格,画里的农民父亲形象强调了真实的面貌,充满了人性关怀。虽然当时他还是个学生,我还是在1981年第1期《美术》杂志封面上选用了。”栗宪庭当时也是顶着压力刊发《父亲》的,但让他欣慰的是,《父亲》得到了中国青年美展很多评委的认同,随后《父亲》被评了一等奖。
当然,在那个年代,这幅画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议。有些批评家说,《父亲》“污蔑了中国农民的形象”,“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新变化”。于是,油画《父亲》在最后定稿时,就有了一处细节的修改。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父亲的左耳上,夹了一支圆珠笔。据说,这样就体现了解放后的农民已经是有文化的农民了。把一切艺术品都贴上政治标签,是“文革”期间最为流行的艺术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有害的思想流毒还远未肃清,对油画《父亲》的影响也不能幸免,圆珠笔这个小小细节是那个时代抹不去的标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细节深刻地诠释了油画《父亲》本身产生的历史,成了《父亲》的胎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外延意义比用文字来解释要好得多。
2005年,已是四川美院院长的罗中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要重画《父亲》。他说,“当时《父亲》的社会性更胜过艺术性。如果在20年之后的今天,让我再画《父亲》,我会更多的从绘画、艺术本身来构思,不会还是社会属性很多的那种东西”。
油画《父亲》所承载的东西是不可能重写重画的。《父亲》一旦诞生了,它就属于历史了。我赞同当年大胆推荐《父亲》的资深艺术批评家栗宪庭的观点,“重画《父亲》没有意义,即使是画一个当代农民父亲形象也无法超越当年的《父亲》”。我想,甚至连那个不伦不类的圆珠笔都不能修改。它可能是败笔,是政治符号。但它佐证了“文革”后,中国艺术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艰辛;它让我们今人反省,不要走回头路,不要重演历史的笑剧。


src="http://llb.shangluo.gov.cn/UploadPic/2007621114124525.mp3">


————— 签名 —————
欢迎访问小李飞刀专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dfch001

发表时间:2007-10-17 7:30:00  IP:已记录
12#
发表于 2011-6-15 2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米奇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6 17:08 , Processed in 0.05761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