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沉浮的光荣与梦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4 1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沉浮的光荣与梦想

                     Drift,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澜沧江国际大漂流始末





                                                              撰文/税晓洁
  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流经我国青海、西藏、云南及缅旬、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六国后注入南海,全长4,880公里,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由于在我国境内的江段,地形险峻、交通闭塞,至今尚未有人漂流过。2004年4月8日,一支由中美日澳四国探险家组成的漂流队在昌都下水,开始了澜沧江国际大漂流。但是4月24日,漂流队传出遇险的消息,一时网上假新闻、辟谣的新闻吵得沸沸扬扬。那么真相是什么?这次澜沧江漂流又给日渐成熟的中国漂流带了怎样的影响呢?



误传
2004年4月24日,我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看到一则转自成都某报的消息《4国12名探险家首漂澜沧江失踪7天生死未卜》: 4月6日,中、美、日、澳四国探险家共12人下水首漂澜沧江魔鬼区,16日下午,他们已漂至芒康县邦达乡,距终点只有六十多公里,最多三天就可漂完全程。可如今已整整过了七天,却没有一名探险队员与留守成都大本营的人取得联系。昨(23)日,记者从省科学探险协会了解到,四国探险家在漂流澜沧江魔鬼区的最后60公里河段时可能遇到了很“凶险”的意外情况,如果他们未能上岸,生死就成了一个谜团……
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可能是误判或者误会,也可能是无良媒体炒作,因为几天前我还在新华网上看到“中美日澳澜沧江联合漂流队已经放弃了继续漂流的计划,正在返回途中”的消息。不管怎样,情况令人心焦。
此次澜沧江漂流队里我最关心的是中方队员冯春,人称“幺哥”,是我 “雅漂”、“汉漂”的战友。他从1986年“长漂”之后就没有停止过江河搏击,18年来国内有名头的漂流活动,几乎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说起来,国内目前还没有被漂流过的大江大河已经不多了,澜沧江尚是一条处女江。而在我国境内的2,100多公里的江段正是澜沧江最险峻的所在,多为深邃峡谷,交通闭塞、人烟稀少,要漂流澜沧江,危险性不言而喻。和幺哥总是联系不上,电话打不通,实情如何?到底遇险没有?无法得知。



实情
很快新华社记者的辟谣证实了我最初的猜想,漂流队并未失踪。后来幺哥返回成都后告诉了我实情:
昌都开漂
2004年4月8日中午,漂流队在昌都下水开始漂流。中方队员为队长刘立 (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秘书长)、冯春(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秘书长)、宋一平(云南大江漂流探险公司)、牟正蓬(东方卫视记者);美方队长是比德·温;日方队长是Kitamura Masayuki;澳方队员有瑞夫·布克尔。
此次的装备是美方雅漂时留下来,装备之精良让中方队员感叹。当日,水上队员分乘三条大艇、四艘单人独木舟、一艘两人艇下水,开漂不久就是险滩。好在队员基本都是经验丰富的水上好手,很顺利都冲了过去。
漂了大约十公里以后,过一个险滩的时候,因为对新式漂流艇尚不熟悉,配合也欠默契,冯春和牟正蓬翻船落水。当时水温只有七度,但是身着连体保暖防水服,戴有头盔,并且刚一冒出水面,就有独木舟来救援,幸无大碍。
这一点,令幺哥很是感慨,以往我们的漂流,队员在险滩落水,漂流艇基本上是无法靠近的,完全靠队员自救,基本谈不上什么救援。结果如何,完全靠队员自身的素质和运气。
从4月9日到11日连续三天,队伍都遇到了大险滩,但精良的装备和良好的素质使得漂流进行得很顺利,没有发生什么大问题。漂流队每天9点钟左右下水,下午4点左右上岸宿营。
4月11日,漂流队经过察雅大桥时,远远就看到桥面上有红红的东西在晃动,漂到跟前才知道,原来是很多当地老百姓在挥舞国旗。原来,当地藏族同胞知道了漂流队要过来的消息,有的人已经在这里搭帐篷等待三天了。



两次抬船
4月12日,漂流队首次放弃险段,抬船而过。按照目前国际上约定俗成的漂流探险规则:首先,使用非机动漂流工具,不能用机械等动力;第二,漂流工具不能离开水面,漂流用的橡皮船之类不能放在其他接触水面的船筏上;其次,漂流队员不能整体更换,这是指对一条江河的完整漂流而言;再次,漂流的节奏要有连续性,对一条江河的完整漂流,间隔时间不能过长。同时,国际漂流探险界还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当遇到无法逾越或危险程度足可以导致漂流探险者遇难的江段时,允许绕道而过或者沿江徒步穿越。这个惯例是基于生命第一的原则。但标准是无人来监督的,完全取决于漂流探险者的自我判断和诚实。
4月11日中午12点左右,队员发现越漂水流越平,流速越慢。根据经验,这预示着前方必有险滩。果然,继续前进不久,就听见前方水流像开了锅,声音如万炮齐轰。近前一看,原来是滑坡阻隔了江水,江面形成了四米多高的跌水。停船踏勘后,决定放弃,抬船而过。
左岸是悬崖,根本无法通过。右岸倒是可以走,但是山上仍然在不停往下滚石头。众人抬船,另安排一个队员带着口哨,躲在一巨石下观察动静,一有风吹草动,便鸣哨示警。这个五十多米长的险滩,他们用了三个多小时才抬过去。
4月13日,大雨,接连过了几个三级滩,雨水打得人睁不开眼睛,只好决定宿营。峡谷太陡,找不到合适的营地,勉强安顿好外方队员,幺哥和刘立等在一个石头缝下蜷缩了一夜。
4月14日,仍然是没完没了的雨,气温更降,接连冲过了七八个险滩后,发现前方仍然是巨浪滚滚。停船踏勘后发现,又得抬船,浪大不说,最关键的是江中间横着两块巨石,难以通过。对照地图一打听,这里属于察雅县卡贡乡雨龙村,便去请了二三十个民工,把船抬到江边平地。



决定放弃
4月15日一早,又请民工把船抬过江中横着巨石的江段,在雨中继续开漂。两公里的行程大险滩一个接着一个。队员体力消耗过大,只得靠岸休息。一部分队员去前方踏勘。发现前面的峡谷越来越窄,不远即无路可行。全队开会分析情况,商量对策:情况很不乐观,队伍从成都走川藏公路进入昌都时,曾经在预计的下一个接应点竹卡大桥用GPS测量过数据。对照此地的测量结果,目前的位置距竹卡大桥110公里,落差为千分之三点七;而已经漂过的昌都到这里的距离为130公里,落差是千分之一点七。
也就是说,从数据显示,下面的江段的凶险程度将是已经漂过的江段的两倍以上。而已经漂过的这千分之一点七的落差,已经使大家见识到澜沧江的凶险。如果在这里停漂,尚有退路,可以请岸边村庄里的骡马驮出装备。如果继续前进,很可能进去就退不出来,遇险的话,就得扔掉准装备,也无法救援。
漂流队决定就此放弃该次漂流。
4月15-17日,原本想徒步勘测下面的江段,未果。18日,在雨龙村村民的帮助下,漂流队徒步撤退。一路历经艰险,翻越了好几座雪山,4月21日才走上公路,当晚赶到左贡县。
4月22日,队伍乘车到达芒康县曲孜卡乡,分为两组,一路逆江而上,沿江徒步踏看;一路漂流到了盐井。在盐井休整后,4月24日到达云南中甸。4月26日到达昆明,4月28日外方队员回国。
整个过程大致就是这样。关于那则新闻,幺哥说,大概是因为通讯不便造成的。那几天,卫星电话很多时候没有信号。有信号的时候,又担心电池耗尽,也不敢怎么开。



光荣与梦想
从光荣与梦想激情澎湃的“长漂”到今天,从当年神话般的孤胆英雄尧茂书,到今天新世纪漂流渐入平常生活走向娱乐,到这次单纯体育意义更多的澜沧江。谈起这些,幺哥感慨万千。
中国漂流更多远离理想主义走向体育意义的休闲活动。
回想当年的“长漂”,一切已经是那么的不同,恍若隔世。当年的“长漂”,曾被弄成了一件事关民族尊严的大事,有观点认为,正是从那次漂流开始,中国人的当代探险意识被唤醒。尽管那场轰轰烈烈的“漂流热”中,有十余人不幸遇难,教训空前惨痛,但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后人珍惜和尊敬的。
此后的近二十年间,又有了黄漂、雅漂、珠漂、汉漂,漂流更被作为招牌,在旅游区暴增,漂流活动渐入阡陌平常谈笑间。个人认为,漂流探险在中国正大致分化为如同这次澜沧江漂流一样的只漂流某些险段的体育性质的漂流和传统意义上的全程漂流。
今天,漂流的理念和最初相比,已经很不相同了,从理想主义更多走向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次不行下次再来。现在的决策,更多建立在数据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这次的澜沧江,数据的比较就起了决定性作用。
我们国家拥有地球高极青藏高原,大江大河众多,但和一些发达国家漂流探险早早走向单纯的体育运动不同,我国的大江大河各方面的资料尚欠缺。对江河而言,漂流无疑是最贴近的方式。从“长漂”开始,中国的漂流探险者就一直在试图通过漂流这种手段,进行科学考察取得资料。这种坚持科学考察的传统,一直为后来者所坚持,成为几代人的梦。大大约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大约也正是因为对激情澎湃的80年代记忆太深,尽管这次澜沧江漂流已经是和“国际接轨”的一次半商业性漂流,媒体还是按习惯将其赋予很多意义。



国外的漂流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谈起这次澜沧江漂流,幺哥还感慨:和日本人同船,这几个日本人烟瘾很大,但从不乱扔烟头,每次抽完烟,都把烟头扔进随身带的一个小瓶子里。那天,他们沿江踏勘未果,返回营地和大部队汇合时,发现空空的宿营地遗留了很多垃圾,有外方队员很生气,尽管很累,疲惫不堪,还是坚持把垃圾都捡起来,气喘吁吁背到了雨龙村。
另外,漂流器材的进步,救护的措施很得力,比如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独木舟机动灵活,过险滩时即可察看水情又能救援。幺哥那次落水,头刚一冒出水面,救护的独木舟已经出现在眼前,这在以前的漂流中无可想像的。而我们的漂流探险活动,起码从器材讲,近二十年,几乎没有什么进步。这些,都真是应该虚心向人家学习的。
中国漂流探险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这次澜沧江漂流,实质上是一次半商业行为,外方提供费用,中方出人力,这其实也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国际惯例”。事实上,近几年这样的活动在中国也越来越多,比如本次的美方队长比德·温之前就进行过1998中美澜沧江(云南段)漂流、2000年怒江源区漂流、2001年雅鲁藏布江(仁庆顶峡谷)漂流、拉萨河漂流等活动。2004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幺哥”他们也要走出国门,到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去漂流。这次,是他们出钱,让美国人去操办。
如果说,“长漂”、“黄漂”、“雅漂”等等一系列探险活动推动了人们去了解漂流、从而热爱漂流探险。那么,这不长不短的近二十年的磨砺,也让人们对漂流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当年与外国人竞争“首漂”成为“民族英雄”的长江黄河漂流,到今天收取老外费用、以平常心对待的澜沧江漂流,中国漂流探险正在某种意义上一步步走向成熟,也更加多元化。


2#
发表于 2007-10-14 19:55 | 只看该作者
国外的漂流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应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希望中国漂流探险逐步走向成熟。
3#
发表于 2007-10-15 06:59 | 只看该作者
祈祷一路顺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4 13:14 , Processed in 0.03878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