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臧克家(1905-2004)是现代著名诗人,1905年10月出生,山东诸城吕标镇臧家庄村人,笔名孙荃、何嘉。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曾祖父和祖父都在前清得过功名,父亲毕业于山东大学前身之一的山东政法学堂,从臧克家的父亲到臧克家的孙辈,臧家一门四代都曾在山东大学求学,一家四辈就读于同一所国家著名学府,在文学界传为美谈。
臧克家与青岛十分有缘,在1926年至1934年生活在青岛,以后又多次来到青岛,对青岛很有感情。谈及对青岛的感受,他曾说“我半是主人,半是客”。 1929年他考入青岛大学预备班。1930年参加入学考试的时候,他报了外文系,数学考了零分而中文考了98分名列第一,最终他被录取了。
入校初期,臧克家就读于外语系,他的真正爱好是文学,便要求转学到了闻一多兼任主任的中文系,如愿成为闻一多的弟子。闻一多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又是学识渊博的学者,还是独俱慧眼的老师,臧克家被他发现了。臧克家与闻一多的走动多起来,成为闻一多家的常客,与闻一多的助手陈梦家一起并称为“闻门二家”。有一次,臧克家去拜访闻先生,正碰上闻先生焚诗,闻先生说是“不成熟的诗”一定要毁掉,臧克家遂被先生的严格感动,回来后就烧掉了自己的诗稿。
当时国立青岛大学文学人才汇聚,梁实秋任外语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学校馆藏莎士比亚著作的版本是全国最全的,梁实秋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莎士比亚研究。梁实秋之后,洪深任外文系主任,在青岛大学期间写出了《劫后桃花》,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剧本。老舍先生在青岛三年,其中,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两年,一年专业写作,留下了《樱海集》、《蛤藻集》等有深厚青岛地域烙印的作品,在此期间写成的《骆驼祥子》,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在闻一多的直接指导和鼓励下,臧克家诗兴大发,先后写出了《炭鬼》、《象粒沙》、《老马》、《神女》、《元宵》、《难民》等,闻一多将《难民》、《老马》两首诗介绍到《新月》月刊发表,从此臧克家便登上中国诗坛。他说:“从1929年到1934年,我跟闻一多先生学诗。我把郁积在心中的悲愤不平之感,发而为诗,呕心沥血,‘心与身为敌’。我初期的诗创作,多半产生于青岛。我清楚青岛灾难的历史,青岛最了解我当年的苦楚心情。”
在青岛大学求学期间,臧克家比较真切地接触了青岛这座工商业城市,目睹了社会上一些贫富差别、待遇不公的现实。特别看到这座城市的港口任由外国军舰肆意进出,“象一条铁链子,锁住了大海的咽喉”。四方工厂区的工人生活极度贫困,到城市谋求生路的农民日子艰辛,为了修建教堂,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在高空作业。目睹这些城市社会风景,臧克家满腔悲愤,挥笔写下了著名的长诗《罪恶的黑手》,愤怒鞭挞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建设天主教堂的行径。这时,臧克家还与另一位寓居青岛的著名作家结下珍贵的情谊,这便是王统照。王统照也是诸城人,与臧克家是同乡,还有亲戚关系。王统照1920年便来到青岛,在观海二路购房居住,从事文学创作,并编辑文学刊物,他是青岛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王统照学识渊博,为人热诚。臧克家经常同吴伯箫一道去拜访王统照,请教问题,得到王统照的帮助。臧克家想出版一本诗集,但作为没有名气的青年诗人,是很难的事情,出版社是不肯为他安排的。1933年7月,在王统照等人的帮助下臧克家自印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烙印》出版后,很快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注意,茅盾、老舍首先在同一期《文学》月刊上发表评介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烙印》是臧克家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臧克家以其代表现实主义诗歌成就的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闻名诗坛,许多人都记得诗作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朱自清先生曾经指出,以臧克家为代表的诗歌出现后,中国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