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坚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天津市第十届、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石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5月3日13时37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石坚同志,原名马汉三,曾用名马非、赵前等,1924年8月生于河北省清苑县韦各庄,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在抗日救国的感召下,年仅14岁的石坚同志积极投身革命,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战线剧社社员、一分区政治部宣传科文印员、冀中九分区敌工部干事,从事文艺、新闻、瓦解敌伪军工作。他工作努力,谦虚好学,在魏巍等人的熏陶下,走上了新闻写作道路。
解放战争期间,石坚同志先后担任新华社冀中分社九支社代副社长,冀中导报社编辑、电讯编辑科科长,负责军事报道工作。参加了保(定)北战役报道,采写了《北线纪行》等通讯,并带领记者组出色完成了保(定)南战役的支前报道任务。经过多年的战火洗礼,成长为我党新闻战线一名坚强的新闻工作者。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党组织安排石坚同志参与创办《天津日报》,先后任报社编辑科副科长、科长。1949年11月调入新华社天津分社,历任记者、采编主任、副社长、社长等职务。参加了抗美援朝等事件的宣传报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60年6月至1966年,石坚同志先后担任天津日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他和编委会成员一起,坚定地执行党的办报方针,使《天津日报》成为宣传党中央精神、贯彻市委部署的有力舆论工具。他团结带领编辑部全体人员,报道了各条战线上的新生事物和先进典型,发表了许多质量较高的评论,一批文章被《人民日报》等中央报纸转载,组织了1960年毛泽东同志和天津人民共庆“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在鼓舞和激励全市人民,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石坚同志受到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始终拥护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77年9月,恢复工作担任天津日报社总编辑后,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宣传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积极探索尝试新的采编思路,提出宣传报道要让报纸充满“活蹦乱跳”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情况,在全国新闻界引起很大反响。组织采写刊发了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精品,培养造就了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的新闻人才,带出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新闻队伍,为天津日报的建设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6月,石坚同志当选天津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3年4月当选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任党组副书记。1988年5月连任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在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期间,在市委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立法、监督和代表等工作,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质量;注重采取听取汇报、组织视察和检查等方式,增强人大监督工作实效;参与组织了我市首次市人大代表与市政府负责同志座谈会,并形成了制度,为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尽心竭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石坚同志1993年6月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仍然关心和支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工作,积极为天津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热心公益事业,先后担任天津市记者协会主席、市残疾人理事会理事长、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市杂文研究会会长等社会团体领导职务,为新闻、教育、体育、文化、残疾人、老年人等事业,特别是弘扬延安精神、关心下一代等工作贡献了余热。
石坚同志自从事新闻写作工作以来,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笔耕不辍,采写新闻、通讯、报告、随笔、评论等约数百万字,著有《大地风采》、《匆匆集》、《欧亚三国见闻》等,主编书刊杂志十余种。
石坚同志是中共天津市第四次至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第九届至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石坚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党性原则,顾全大局,维护团结,遵守党的纪律和政治生活准则。刻苦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工作勤恳,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注重实效。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干部。廉洁奉公,淡泊名利,高风亮节,严格要求家属子女。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石坚同志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