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沧海一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逝的岁月--------知青园地(创刊)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4-5-14 1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疯老头 于 2014-5-14 11:47 编辑
新手上网 发表于 2014-5-14 11:13

谢谢于哥!
               孽债--谁的孽债啊?
                                       知青下乡的-后遗症!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4-5-14 19:29 | 只看该作者
耐心等待

点评

向前看,后来好,将来更好....  发表于 2014-6-2 09: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14-5-14 2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赵书记 于 2014-5-15 18:24 编辑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13 22:50
沉封多年的知青往事与当今的社会格格不入,如同两个世界,两个朝代,人类社会经过一翻毫无价值的瞎折腾, ...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学习科学知识,憧憬人生美好的未来,干一翻事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这美好的愿望被那特定的“年代”无情地绑架,理想化为泡影,花样年华付之东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向前看,后来好,将来更好....  发表于 2014-6-2 09: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14-5-15 10:06 | 只看该作者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14 21:23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学习科学知识,幢景人生美好的未来,干一翻事业,为国家为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4-5-15 14:42 | 只看该作者
青春啊青春

美好的青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4-5-15 2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赵书记 于 2014-5-15 21:17 编辑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14 21:23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学习科学知识,憧憬人生美好的未来,干一翻事业,为国家为 ...

可怜天下父母心,噙着泪水,哽咽着喉咙,细细的阅读知青岁月的往昔,如同恶梦又浮现在眼前……
转载文章:“骡子”探亲  作者:何申

1969年冬,大批知青回津探亲,这是东站弟一次出现如此令人吃惊的场景—一批批乌泱泱逃难似的少男少女风尘仆仆、背着扛着大兜小兜,骡子驮东西般往外奔。有劲的使劲走,劲小的走一会儿歇一会儿;结伙的,一个人看着,其余人往外捣腾。虽然个个气喘如牛满头大汗,但毕竟回家了,就要见到父母亲人了,再沉再累也高兴!
要说那时候人也傻,乡下本来挺苦的,不如留着自己吃,还受那么大累往回驮。问题还在于这么沉的东西,得从生产队弄到公社,捣腾上长途车再转火车,这当中谁都邦不了你,都得你自己扛。况且,那么沉的东西无非是些小米、豆子什么的。我们那儿连小米都少,头一年哥儿几个扛的,都是国光苹果,死沉死沉的。俩大旅行袋提手连紧,一前一后搭在肩上,和骡子驮东西方向不同而已。双手也不闲着,还得拎两件,每人都得百十来斤。包括女知青,也都不少拿。要说我们这茬人现在都老了,咱是好汉不提当年勇,拿出这分量,让他们走一遭,都得草鸡。
其实,那时家长盼的就是:人平平安安回来,就心满意足了,往家带不带东西无所谓。特别是到了晚上,当母亲的一看闺女儿子肩膀上都是勒出的血印,哪还忍心吃孩子千里迢迢扛回的这点东西!我老妈未等咬一口苹果,眼泪就流下来。老爸刚强,但也是拿起苹果叹口气,又放下了……                    — 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9 收起 理由
我冬泳我健康2 + 4 赞一个!
淇天大圣 + 2 赞一个!
天津老知青 + 3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4-5-16 22:32 | 只看该作者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15 21:14
可怜天下父母心,噙着泪水,哽咽着喉咙,细细的阅读知青岁月的往昔,如同恶梦又浮现在眼前……
转载文章 ...

续前
但咱那时又是怎么想的呢?一想自己也这么大人了,说是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结果全是家里为我们操不完的心。花费、衣物、食品,哪家没寄过?就像歌里唱的“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己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那些年,城里人比乡下人都关心节气。天热寄棉袄,天冷寄短裤;还有个别心窄的为孩子急得都精神错乱了。有统计,全国是1700万知青,起码牵动3000万父母(有一家下乡二三人的)吧。好家伙,也多亏中国人多地广,搁一小国,那不光是天翻地覆,还得人仰马翻了。
话说回来,就因为家里为我们操心,我们无以报答,也就只能借回家探亲时,凭着一把子力气,往回扛点什么。不沉,还显不出孝心来。当时,天津知青下乡走的相当彻底,高潮时都没有“二留一”之说,都是一勺烩。哥哥在东北,弟弟在西北,还有兄弟姐妹在一块儿插队的。像我们队里几人,基本上家里都剩下老二口。连接站都接不了。而且,那时就知道回来的大概时间,具体到那日那趟车次,都走着瞧,谁都不知道。
那年腊月,我们几个是早晨五六点钟从村里动身,溜溜儿折腾到夜里一点多钟,才算下火车。出了东站,再想扛着东西回家,显然是不可能了。一同学先空手回去,借了一辆拉脏土的平板车,然后拉上东西挨家送。你大沽路,我黄家花园,他劝业场。人到这会儿,又渴又饿,吃苹果倒是现成,可都快到家了,实在舍不得。街上的路灯昏黄,两旁的窗门紧闭,几个傻小子默默地走着……                  —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收起 理由
冰团战友 + 5 赞一个!
骑游缘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4-5-17 22: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赵书记 于 2014-5-17 22:55 编辑
赵书记 发表于 2014-5-16 22:32
续前
但咱那时又是怎么想的呢?一想自己也这么大人了,说是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结果全是家里为我们操不 ...

续前
到了乡下,才知道骡子最能驮东西。驴,形象欠佳,马,又太俊,咱也没有骏马保边疆的经历。只有骡子,不声不响地驮着东西走,有点像咱。所以,自比骡子,倒也合适。
归来是“骡子”,过了年回乡下,走时还是“骡子”。这回就是当父母的忙活了,恨不得什么都让你带上,荤油、五香疙瘩头、小虾皮、白面、点心、红糖……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家里也不是想吃啥有啥,我不忍,老爸装进去,我又掏出去,弄弄都生气了,我妈直嚷:“你急死我呀!”又塞进两支掛面。“还有大饼咸鸭蛋,留着路上吃!”
那年正月我们是半夜上车,过路车,北京到长春的。东西多,进不了车厢,就堆在两车之,车门都关不上。车上还有几个空座,但人家躺着睡着占着。扒拉一下,还挺横,不让。不让算了,忍到天亮吧。后半夜,看他们睡的好香,我们在这偎偎着。我有点饿,掏出大饼,没等再掏咸鸭蛋,一哥们儿拽出个大口瓶子,拧开:好香,臭豆腐!一人二块夹大饼,这叫一个香呀!一会儿,车厢里的人都熏醒了……     —续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天津老知青 + 3 总想给您加分,原因是:您太知道我们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4-5-23 16:02 | 只看该作者


纪念老三届上山下乡45周年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天津老知青 + 3 震撼!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14-6-2 09: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6-15 20:35 编辑

十八岁花季

十八岁的花季妙龄,我们拥有过曾经,我们也拥有过未来,从稚童到少年的这一代人,从小学到中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们是国家旧的十七年教育制度培育出来的孩子,是花朵,祖国的第二代,特定的年代奠定了我们吃苦耐劳,刻苦向上的品格,教育的完善坚定了我们学习成绩优秀,在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解放后的第八年,安居乐业的国民,为建设自己的国家而奋斗在各行各业,双职工子女的我们上学了,背着妈妈用布縫制双带书包,背着心爱的书本,左手拿着苍蝇拍(除四害),右手拿着砚台袋(写大字),愉快的唱着“小鸟在前面带路 ,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周而复始在洁净明亮的教室念书学习,先辈的努力给我们造就了美好环境,周日市里各区的少年宫为我们开放,丰富的课外读物增加了我们的向往,幸福的生活,幸福的时代,幸福的笑脸。


幸福之后,我们国家有了困难,三年的自然灾害,节粮渡荒,带给了人民困苦,那个时期正是我们长身体的阶段,小小年纪和父辈们共同担当并挺过了那个时期。届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又洗礼了我们,从停课闹革命到复课闹革命,当了逍遥派......。这时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号召,号召我们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有作为,我们老三届责无旁贷,我们没有留恋,没有彷徨,主动请缨,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看到了国家有难处,毅然地用我们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共和国的困难,上山下乡!


68年3月的一天,清风扑面,冷意依在,老龙头火车站(天津东站)内,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火车头哧哧地喷着白色的雾气,绿皮车厢的窗户全部被打开,车上的知青们都挤在了窗口和亲友们告别,我在其中,6号车一窗口,有一女同学泪流满面攥着妈妈的手,久久不能释怀,妈妈由两个哥哥架着,已涕不成声,险些瘫坐在地,亲人、朋友告别着......。这时火车拉起来汽笛,车身咣当动了一下,车上车下的人,骚动了,更动情的告慰着,女同学在车厢里蹦了起来,透过挤满脑袋窗口的縫隙,左右摆着头寻找着自己的亲人,嘴里喊着“妈妈!妈妈!”。车开了,站台线杆上的大喇叭依旧用最大的声音播放着欢送我们的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歌声仿佛要压到我们的告别声......。


列车开出了车站,车厢里上一片寂静,过了山海关,车窗玻璃渐渐冻成了白色,结成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冰凌花,这时带队的干部站起来,呼吁大家活跃一下气氛,冲淡一下长途的寂寞,带乐器的同学拿出笛子、二胡、小提琴、口琴,月琴,演奏了“我们走在大路上”,“让我们荡起双桨”,情绪渐渐平息的女同学们用甜美的声音合唱起来,同学们在在憧景中回味着,动情的歌声,好听!窗外的雪景,苍凉!可谓亚瑟齐鸣。

来到青年点,这是早已盖好干打垒的集体宿舍,放下行李,分好床位,大队领导已备好了拌子(木头)、粮食、(玉米楂籽)白菜、土豆,就这样吃了第一顿饭,睡了第一宿觉,温暖的大炕使身心疲惫的准知青们早早进入梦乡,睡梦里的喃喃声,轻轻地叫着“妈妈”仿佛还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这群看今朝的风流人物,这群童男少女们,这群知青们深深扎根在了这片黑土地。

时光就是年轮,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信念融合了我们和贫下中农的距离促进了感情,那时的农民不富裕,天气冷,没有条件洗澡,年长者可视而不见,小孩子可怜,头身长时不洗,虱虮满身,有一12岁小女孩,叫燕子,可爱的大眼睛,黝黑的头发,红红的脸庞,前襟略带油渍的棉袄,破了几个小洞的棉鞋,越发朴实可爱,她常常光顾我们知青点,女同知青给她清理梳洗,教她学习,越发和我们亲近,可爱的小燕子是我们回城后的惦念。


我们和贫下中农同劳动,共命运的同时,需和那个年代同步,白天干活晚上由班长带着学习,下雨阴天大家一块拿出乐器合奏几曲,愉悦一下心情。我们点离一个高中八里地,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和我们知青关系很好,我就常到他那借书,到了晚上农村万籁无声,我先后阅读了矛盾文集,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叶尔绍夫兄弟》和描写集体农庄的《金星英雄》还有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狄更斯、维克多.雨果的作品等,还偷偷的看了手抄本,像张杨的<第二次握手》等,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而了解了世界,增加了知识,得到了再教育外的收获,缓释了青春的悲情。


到了1979年大返城,那是由于上海插队云南的知青,奋力抗争,促使了全国知青及子女返城落户,怎样摆脱绝境,回城是当时全国1700万知青的渴望,现在的人绝对不能理解当时的形势,他们有的在当地结婚生子,当时和农民一样,收入、分配也一样,穷困潦倒,家徒四壁,回城又没房子,工作的安排......,难啊!难啊!有几个英雄汉不为此折腰。。


从72年到78年还往后一些,我们知青当中有的选调推荐上了大学,有的当了领导,有的出了国,参加了工作,有的成了大款,有的成了学者,还有的埋在了哪里,我的好同学姓蔡,一表人才的一个男孩子,因晚上睡觉时叫老鼠咬了一口,没有及时医治,得了鼠疫,永远地葬在了那里。大多数知青依旧很平常,返城后有的还需要我们的帮助,过的很苦,很清贫。

总之我们这一代,经受过战斗洗礼的知青人不朽,知青精神永驻,知青的贡献永存,蹉跎岁月,岁月蹉跎。
(天津老知青原创)



注:十六岁花季的荒废既是十八岁花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我冬泳我健康2 + 4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14-6-2 10:50 | 只看该作者
蹉跎岁月的老照片多发点!让我们共同欣赏回忆!

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儿!看老照片!

激情再延烧一回好吗?跟着老照片在流一次泪!

谢谢您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14-6-25 14:24 | 只看该作者

          青春无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4-6-25 14:20 | 只看该作者

         历尽沧桑的老知青们,未来会一片光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14-6-15 20:31 | 只看该作者
知青上山下乡——离天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天津疯老头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4-6-15 20:37 | 只看该作者
给您一万个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4-6-25 14:45 | 只看该作者
特殊的历史造就了特殊的知青群体,特殊的知青群体与祖国同命运,并在特殊的环境中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人、为子孙承担起了一代人的责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知青将成为过去,但知青的历史永存;知青将会消失,但知青精神永存。历史将永远记着一代特殊的知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12: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龙 于 2014-6-25 12:49 编辑

        第一次劳动
   


    休息几天以后我们迎来了下乡后的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早餐后我们男生每人拿着一把撅头随同队内给我们派来的老农来到田间,我们今天的劳动就是刨茬子。在当地由于气候的原因每年春天土地开化以后农民都要将去年的玉米茬和高粱茬刨起,然后再重新平整土地进行春播(当时没有机械化,很多劳动是靠人力完成的),老农给我们做了示范和讲解后男生依次排开一人一条垄的干了起来。起初我们异常兴奋挥舞镐头奋力向前,不多一会儿感觉两臂发酸无力镐头重似千斤,但我们仍然坚持着,之后窝着镐把的双手开始磨起了水泡疼痛难忍,老农看到我们痛苦的样子只好下令收工。一上午我们也没干多少活,回到知青点躺倒炕上不愿动换连吃中饭的力气也没有了。
    当地农民大嫂看到我们手上的水泡甚是心疼,用针穿上马尾小心翼翼地为我们挑泡(这是当地的土方法相当有效,而且还不发炎,泡中的水顺着马尾快速流出迅速干瘪转天即好)我们异常感动。这对我们刚出校门远离家庭亲人的学生而言感觉甚是温暖。下午全体休息。
    这就是我步入社会的人生第一课,这只是刚刚开始,更多的磨难还在后面呢,努力吧!!!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收起 理由
赵书记 + 2 淡定。面向黄土背朝天,花样年华付东流!
月亮双子 + 2 这些都是我未曾体验过的,道一声感慨吧!
天津疯老头 + 2 无语!加一个分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14-6-25 12:50 | 只看该作者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6-25 12:46
第一次劳动
   

接着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4-6-25 13:26 | 只看该作者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6-25 12:46
第一次劳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4:4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铲地(锄地)
接前次
        6月初玉米苗、高粱苗、谷子苗相继破土而出,放眼望去大地里一片绿色煞是好看,此时一年中最繁忙的田间劳作也正式拉开序幕。在当地农村铲地是一种比较简单而烦闷的体力劳动,从小苗到最后成熟要经过铲三遍地方可,第一遍就是间苗(也叫开苗),第二遍等到玉米、高粱拔节时,第三遍等到玉米、高粱抽穗扬花时。
    先说间苗吧,春播时为了保证出苗率每一个苗坑里都要撒4-5粒种子,当苗出齐后再人工间苗留下较为强壮的一颗。我们在老农的指导下开始实践,一群学生娃无劳动经验,拿在手中的锄头重似千斤,我们左右挥舞毫无章法,许多小苗被我们剃成秃头,正如电影《朝阳沟》台词中所述“还是让你判了死刑”。虽然如此但我们还是耐心学习,因为大家知道这将是我们今后生存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经过磨练我们逐步掌握了,虽然很累但心里非常高兴,这是我们到农村后迈出的坚实一步。
    第二遍铲地禾苗长到齐腰高,这次主要是为秧苗松土、铲除杂草保证秧苗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此后还要给秧苗施肥、培土。
    第三遍铲地时间已进入伏天,太阳当头、大地蒸烤秧苗已长到一人多高,钻进田间简直喘不过气来,虽然如此我们劳动时还需穿长衣长裤,头戴草帽,身背水瓶。因为胳膊和腿暴露的话玉米和高粱叶会将其划出许多小道道,汗水一浸会很痛的,此外也为防止蚊虫叮咬,东北夏季室外有一种小虫,当地人称其为“小咬”这种小飞虫叮咬人很厉害,叮上就是一个大包,皮肤不好的挠痒后还会溃烂。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另外,我们村土地一条垄有2、3里地长短的也有半里多地,为了防止中暑我们还得带水,有的地离村很远。那时玉米、高粱都开始抽穗扬花,我们这时铲地穿行在其间也间接地起到了给植物进行授粉的功效以利于结穗。
    铲地这种劳动在当年没有机械化的时代确实比较烦闷,村里土地面积大,男女劳力全部出工铲一遍地也需半月时间,期间劳动强度大而且食不果腹再加肚内无油水我们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下来,只能在家休息不挣工分。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工分工分农民的命根,农民是依靠劳动每日记工分到年底分红的,没有工分也就意味着没有钱。这就是我们当年的真实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9 03:40 , Processed in 0.21582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