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河冬泳 于 2015-4-29 11:32 编辑
生母养母同样亲
作者:夏燕 (黑河冬泳队员.黑河首席记者)
“妈,开饭了……”一声亲切呼唤之后,黑河市区海兰街一户普通人家里两位老寿星慢悠悠、笑呵呵地走入餐厅。
一个女儿,为何两个妈?要解开这个疑问,还要追溯到50年前。
喊一声爸叫一声妈
1963年,一个10岁女孩,告别亲生父母,千里迢迢奔赴贵州,她被过继给了小姨骆莹做养女。这个女孩就是蒲建平。
养母骆莹长相甜美,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会演奏乐琴、二胡,1946年参军,是部队的文艺骨干。战争年代,骆莹随部队转战南北,行军打仗,炮火连天,骆莹和文艺战士们经常冒着硝烟在战地里演出……
骆莹是革命功臣,也是骆家的骄傲。她结婚晚,没有孩子。她的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共有7个子女,骆莹从中选了最小的蒲建平做女儿。10岁的蒲建平乖巧可爱,在蒲建平眼中,小姨是位英雄。
千里之外,骆莹忐忑不安,一个10岁女孩,远离家乡,能否接受这个新家?骆莹和爱人没想到,孩子一见面,就怯怯地喊了一声爸爸,叫了一声妈妈。
孩子真乖,养父养母喜出望外。怕女儿受委屈,养父母雇了保姆专门照看女儿,打点她的日常生活。
一次,家里买了箱橘子,建平吃起来没够,三天后,一箱橘子仅剩下半箱。母亲把剩下的橘子分成三份,没几天,建平那份就吃光了。养父将自己还没吃的那份橘子送给了女儿。
在养父母家的幸福时光转瞬即逝。“文革”爆发,1938年就参加革命的养父被关进“牛棚”,养母下放到乡下,家里的保姆也辞退了。为女儿的未来着想,养父母忍痛决定让女儿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两位老寿星(右为生母左为养母))
唱起《父亲》泪流满面
回到黑河,蒲建平变得多愁善感,一想起远方的养父母亲,便会掉泪。1970年,在知青点,同伴劈柴不小心将蒲建平的右手砍伤。她右手掌粉碎性骨折住进医院。此时,养母患癌,在北京手术。蒲建平闻之,不顾伤痛,吊着胳膊赶到北京。躺在病榻上的养母,见受伤的女儿千里迢迢赶来探视百感交集,母女俩泪眼相望。
养父心疼女儿,塞给蒲建平1000元钱。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养母重病,治病更需要钱。蒲建平把钱留下一半,另一半又还给了养父。养父出去做了个棉背心,将500元钱缝到里面。女儿临行时,养父把棉背心给女儿穿上,直到把女儿送上火车,才告诉蒲建平背心里有钱。
参加工作后,蒲建平四十多年来已记不清往返于黑河——安顺多少次。1992年,生父患食道癌,蒲建平精心侍奉,直至生父病故。1998年,86岁的养父患了老年痴呆症,养母体弱,无法照看。蒲建平闻之心急如焚,赶到安顺将养父接到黑河。
养父在黑河,大小便失禁,经常弄脏被褥、内裤。蒲建平几乎每天都要给养父清洗。有一次,蒲建平刚端起饭碗,养父拉了一裤子,屎尿顺着裤脚流。蒲建平立刻放下饭碗,给养父又擦又洗,待忙乎完,已到上班时间。
为了照顾好养父,蒲建平先后为养父换了三个保姆。一年后,87岁的养父去世,蒲建平写了一篇悼念文章《父恩难忘》,字字情,句句泪。后来她学会了歌曲《父亲》,经常轻轻哼唱,聊以慰藉思念父亲的惆怅。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唱起《父亲》,蒲建平泪流满面。
一个孝女两位老妈
“妈妈,到黑河去吧!”养父走了,养母更加孤单,蒲建平每次去贵州,总是一遍遍劝。回来后,三天两头打电话,重复同一个话题。老人总是说,等我不能动了再去。
今年1月29日贵州来电,养母住院。蒲建平当即买了飞机票。92岁的生母离不开她,如何是好?她带着两个轮椅,将生母送到哈尔滨哥哥家。然后,带着小轮椅,直飞贵州。87岁的养母,因老年病,下肢浮肿,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虽无大碍,但老人走路只能一点点蹭。见妈妈更苍老了,蒲建平一阵心酸。
整整一个月,蒲建平几乎天天劝养母到黑河养老。老人有顾虑,自己去了,女儿要照顾两个母亲,能行吗?女儿说,行不行,您试一试。
养母动心了。3月1日,蒲建平推着养母上路了,养母刚出院,不适合乘飞机,只好乘火车。从贵州安顺到黑河,要换一次汽车、三次火车。
到了哈尔滨,蒲建平带着两位母亲,坐着两部轮椅上了回家的火车。入夜,老人觉轻,爱起夜,一夜两妈妈起夜7次,同一软卧包厢的另一个乘客,大概忍受不了她们折腾,起身离去。
回黑河,每天清晨蒲建平爬起来,首先给两位妈妈按摩。她的按摩手法虽然不规范,但是从头到脚,按摩一遍,老人也觉得很舒服。之后,每人冲一杯奶粉或蜂蜜水。早餐前,征求两位妈妈意见,小米粥、豆腐脑、菜汤、面片随便点。有趣的是,两人常常不谋而合。蒲建平还经常备一些栗子、葡萄干、饼干等零食。人老了,消化功能差,排便不畅。蒲建平隔三差五给两个妈妈洗肠。
。
晚上《新闻联播》时间,是母女三人聚在一起的时刻。两位妈妈并排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泡脚,蒲建平给她们做足疗。安顺妈妈在战争年代,经常行军,双脚变形,脚趾内侧和脚掌有鸡眼,很不舒服。蒲建平经常给按摩,一个月下来,老人脚浮肿消了,以前腿常抽筋的现象也没了。
常言道:小小孩,老小孩。两位妈妈都很有个性,蒲建平最担心她们发生摩擦。安顺妈妈来了,蒲建平私下央求生母,千万让着你妹妹一点。黑河妈妈听了点头:“你放心,我让着她。”
蒲建平知道生母很苦。小时候,家里贫困,生母在建筑工地当小工。一天,生母早晨没吃上饭,拿了一个馒头出了门。那是生母一天的口粮,小建平发现后,尾随妈妈到了工地,哭闹嚷着饿,生母把馒头给了女儿,自己饿着肚子干了一天活。
成年之后,蒲建平每每向生母提及一个馒头的故事总是百感交集。生母笑言:“我都忘了。我是妈妈,不能让女儿挨饿呀!”
一次,蒲建平出门买东西,两位妈妈商量,女儿忙里忙外太累了,咱们自己把酥饼烤了!待女儿回来,两位妈妈自豪地说,不用做饭了,我们已经吃饱了。
蒲建平毕竟已经花甲之年,忙碌一天,难免疲惫。两位妈妈见了,这个过来揉揉脚,那个过来捶捶背,两位妈妈的手很柔软,那一刻,她感到很温暖。
愿人间亲密和谐
一个人孝敬父母不难,难的是要同时孝敬生父母和养父母;更难的是生父母和养父母一方在天南,一方在地北,而且作为子女一方已经不再年轻。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给了报道中这位主人公蒲建平特殊的经历,她将这一特殊的经历演化成一段孝亲敬老故事,把50年的酸甜苦辣转化成一股暖流涌动在人间。
站在采编人的位置上,我们想说的是,这个故事如果仅作为奇闻逸事来看,或许会感觉还不够离奇。如果谁在阅读报道的过程中心底里产生了一丝感叹、敬意或感动,那就说明“暖流”已经涌进你的心底。假如天长日久,源源不断地有各种“暖流”输入每一个人的心底,定会驱除冷漠、晦暗,增进温暖、融洽,让至爱亲朋亲密无间,非亲非故和谐相处。
此文发表在2013.5.3日《黑河日报》
发几张小照:
蒲建平和生母在90岁生日的晚会上的快乐合影
本文作者夏燕(冬泳队员)和蒲建平的生母在90岁寿辰的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