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82|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山抗震三十周年纪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20 2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 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 几乎每个唐山家庭都未能幸免…  
  
  从地表已经难寻地震的踪迹,只有市中心的纪念牌还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思念.三十年过去了,唐山已经从已前的一片废墟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城市,许多年轻人在这个城市成长,那次地震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小,但通过无数的回忆文章,我们依然能看到唐山三十年的抗震精神,依然能看见唐山人金子一般的心……
我们冬泳朋友有那时的记忆吗? 
2#
发表于 2006-7-21 09:33 | 只看该作者



我就是一名幸存者。往事就在眼前。
3#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20:27 | 只看该作者
唐山地震30年纪念


  “一边是县委书记的乌纱帽,一边是47万人的生命,反反复复掂哪。”
  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个少为人知的“青龙奇迹”———距唐山市中心仅65公里的青龙县县界冷口,在大地震中无一人伤亡。
  20多年后,张庆洲到青龙县找当年任青龙县县委书记的冉广歧,听说他调到保定任市委副书记,现已离休,便追到保定。见了面后,两人先来了一番天南海北的侃大山,迂回良久,才提起当年。
  1976年7月,国家地震局的一行人到北京市地震队听取汇报。国家地震局以汪成民为代表的一批同志坚持认为大震将近,但他们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轨”行为———在全国地震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的晚间座谈上,把“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捅了出去。
  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听了通报,从唐山火速赶回县里。7月24日,青龙县“一把手”冉广歧顶着摘乌纱帽的风险拍了板,向全县预告灾情。7月25日,青龙县向县三级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当晚,近百名干部十万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青龙县的人几乎全被赶到室外生活。
  冉广歧在帐篷里坐镇指挥,三天没敢合眼。7月28日,地震。青龙房屋倒塌18万间,可人都好好的,万幸!无人伤亡的青龙一度成为唐山的后方医院,还派了救援队,拉着食品拉着水赶赴唐山。
  地震后十几天,超负荷的忙碌之下,冉广歧终于病倒了,而果敢的决断和紧张应对的结果,是47万青龙百姓安然无恙。“您是有功之人,为什么不想提这事呢?”冉广歧回答:一是自己不想王婆卖瓜;二是大地震过了一些日子后,承德地委书记有话:唐山砸了个烂酸梨,青龙却无一人伤亡,这让国家地震局不好说。从此,这事就压下了。20多年来,冉广歧从不跟人提起“青龙奇迹”。即便在1996年,联合国官员科尔博士前来考察“青龙奇迹”时,冉广歧也是一样的轻描淡写。然而,20多年之后,出于对历史的责任感,冉广歧不能沉默了。当被追问“您作为一把手发布临震预报,到底有啥压力”时,他的回答发人深思:“我也有老婆孩子,也有自己的事业。我心里头,一边是县委书记的乌纱帽,一边是47万人的生命,反反复复掂哪。不发警报而万一震了呢?我愧对这一方的百姓。嘴上可能不认账,心里头过不去——一辈子!”

  
4#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21:56 | 只看该作者
"7•28"前夕唐山市内高大建筑普遍挂纪念抗震条幅

新华网河北频道7月25日电(杨新河、范世辉、杜文杰)"用优异的成绩向唐山抗震30周年献礼"、"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7·28"前夕,大量以纪念抗震30周年为主题的红色条幅出现在唐山市主要街道两侧的高大建筑物上。

驱车从唐山火车站沿新华西道东行,不断有红底黄字的条幅映入眼帘。锦江国际饭店打出的条幅是"弘扬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更文明、更和谐";中国银行唐山营业大厦悬挂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从唐山火车站到市中心的凤凰大厦,大约3公里路程内,两侧高层建筑上挂出的条幅就有三十多条。在市内其他主要街道的高大建筑物上也都悬挂出类似条幅。

记者所住的唐山饭店主楼上悬挂的"发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大红条幅十分醒目。

记者观察,这些条幅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党、对亲人解放军当年抗震救灾,重建唐山的感激之情,如中煤宾馆挂出的"感谢亲人解放军对唐山人民的深情厚谊";二是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如开滦大酒店挂出的"发扬抗震精神,努力开创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局面"以及唐山市行政服务中心挂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以优异成绩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三是表达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心,如石油宾馆挂出的"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5#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20:30 | 只看该作者
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个少为人知的“青龙奇迹”———距唐山市中心仅65公里的青龙县县界冷口,在大地震中无一人伤亡。
6#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20:28 | 只看该作者
唐山地震30年纪念



  有什么比敢于直面真相更值得崇敬?
  一共采访了多少个人,张庆洲自己也说不出确切数字。每一个人名背后都有一段艰难的调查历程。而每一段述说,无论是为难的,还是勇敢的,踌躇的,还是坚定的,毕竟都把实话讲了出来。虽然披露真相如同残忍地揭开一道伤疤,然而,那也是诚实而真诚的。有什么比敢于直面历史更值得崇敬呢?

唐山地震29年后惊人揭秘:寻求真相是人的本能
2005年10月20日 09:52
“事实上,这个调查报告是2000年写完的。”张庆洲捧着20多万字的《唐山警世录》说,“压了5年啊!”
张庆洲告诉记者,2000年时,北京曾有一家大出版社要出这本书,刚进入印刷程序,责任编辑打来电话说,不出了,因为有人提出要把此书送国家地震局审一下,审的结果是没通过。
“唐山大地震过去快30年了,该让老百姓知道真相了。”张庆洲停顿了足足半分钟后说,“我做这件事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实事求是地给后人留下一份真实记录,使唐山的大灾难不再重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庆洲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些领导的理解和支持。2004年,时任国家地震局局长的宋瑞祥看到《唐山警世录》书稿,欣然为之作序。唐山大地震漏报的真相终于公之于众。
张庆洲的调查是从1998年开始的,历时两年。调查难度之大,是张庆洲始料未及的。“无论是当年成功预报了地震的人,还是由于某种原因漏报地震的人,都不愿意开口。这也是事实真相20多年无法揭开的一个原因。”
张庆洲说,为了说服梅世蓉接受采访,他已经数不清打了多少个长途电话,每个电话结束后都发现自己的烟灰缸里多了好几个烟头。就连当年创造了无一人死亡奇迹的青龙县长冉广岐,也是三顾茅庐才访问到的。
“当时冉广岐问,你有介绍信吗?有公章吗?我还是组织的人呢。”张庆洲不解,组织的人怎么了?“地委有话,不让说。唐山砸了个烂酸梨,青龙却无一人死亡。国家地震局交待不过去,这个事就压下了。”冉广岐后来向张庆洲这样解释自己多次拒绝采访的原因。
汪成民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1976年8月20日,河北省科委曾发出一份《地震群测群防简报》,首次披露了青龙成功预防了唐山大地震的事实。但没过多久,简报就被回收了。
汪成民还说,青龙经验最初为公众知晓,要感谢联合国的科尔博士。这位联合国女官员,1995年10月在北京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时获悉青龙县的奇迹。经中国政府批准,次年,她亲自带队赴青龙调查。从此,青龙奇迹不胫而走,被各国媒体广为报道。
“真相的揭开是需要过程的。”张庆洲透露,至今,很多唐山人都不知道事实真相。一些人通过小道消息打听他的调查结果,有的还托人辗转购买登载《唐山警世录》的那期《报告文学》杂志。
在采访张庆洲的这些日子里,《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馆。事情过去了近30年,总该看到灾难的全过程了。出乎意料的是,9个展厅有8个展厅展示的是“新唐山建设成就”。只有1个展厅与地震题材有关。至于地震预报情况,只有缩在角落里的4幅小图画。画的是鸡不上窝、黄鼠狼搬家等图案。“参观这个纪念馆的人从这4 幅描绘了动物异常的画面上,怎能看出当年唐山有着一张巨大的地震监测网?”张庆洲反问道。
就在张庆洲《唐山警世录》问世的同时,钱钢的那本于1986年出版的《唐山大地震》再版。
这本广为人知的书的新版本,收录了钱钢2003年的一篇讲演稿。他说,很多人问他,为什么唐山大地震10年之后才写这本书。钱钢直言,在1976年那个历史条件下,出这本书是不可能的。在唐山大地震时,地震的消息和人员伤亡数字都是秘密。地震的现场,如果有人带一部照相机,立刻会被警察抓起来,相机也会被没收。
“1986年出版的《唐山大地震》,主要是写地震之后发生的事,2005年问世的《唐山警世录》,则是对地震前的预报问题进行了调查。29年过去,唐山大地震终于在公众面前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全貌。”正在写回忆录的汪成民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道。
《唐山警世录》问世不久,2005年9月12日,国家保密局新闻发言人沈永社宣布,自今年8月起,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员的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本刊记者/李杨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7#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16:32 | 只看该作者
发扬唐山抗灾精神,也就是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不仅可以战胜大震灾,也可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8#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20:25 | 只看该作者
唐山地震30年纪念

青龙奇迹

“一边是县委书记的乌纱帽,一边是47万人的生命,反反复复掂哪!”


今天上午11点56分,河北文安发生了5.1级地震,我在北京感觉明显。大家谈起了1976年的那场灾难...这个摘抄一段关于30年前那场灾难的文字:

不容易的实话实说
(摘自10月21日《解放日报》作者吕林荫 曹静)
唐山。那个撼动了整个华北大地的十几秒,那个带走了24万余生命的震颤,铭刻在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时隔29年,唐山籍作家张庆洲的长篇调查《唐山警世录》,在几经波折后问世。唐山大地震得以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全貌。这迟到了29年的真话,说得不容易。采访张庆洲时,他说:“我做这件事,不是为了‘揭秘’,或‘责问’。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实事求是地给后人留下一份真实的记录。”

  一个神秘电话,让张庆洲心头一颤。
1996年,张庆洲出版了一部以震后唐山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震城》。不久,他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在唐山大地震前,唐山市一些地震监测点就发出了短期临震预报。”一个沙哑的男低音对他说。
  张庆洲心头一颤,赶忙问:“你是谁?”
  然而,无论怎样追问,致电者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却给张庆洲提供了进一步调查此事的线索———可以去找唐山市地震办公室的杨友宸,并留下了杨友宸家的地址。搁下电话,张庆洲再也无法平静……
  1986年,作家钱钢的《唐山大地震》详尽记录了唐山大地震之后的事,大地震的惨痛被世人所知晓。然而,对于地震前的预报情况,书中很少提及。
  是否要碰触这个过于敏感的问题,张庆洲犹豫了。
  在反复的犹豫中,张庆洲逐渐坚定了信念。1998年,艰苦的调查开始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21:1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在30年后的今天纪念唐山大地震,不仅仅是为了缅怀那场灾难中遇难的人们,记忆是沉重的,但仅仅沉浸在悲痛中只能一事无成;也不仅仅是为了感恩,今天是8.1全国军民对唐山的无私帮助不应该被忘记,尤其是为抢险救灾而牺牲的解放军.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20:17 | 只看该作者
新华网消息:7月28日10:30,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地震分会会长何永年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三十年后共同回顾唐山大地震,网友“金生31”问:听说唐山大地震已有前兆,如动物异常反应强烈等,当时已有海城地震予报经验,为何未能予报唐山地震?有无政治因素?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16:34 | 只看该作者
唐山地震已经过去30年。当我们回首当年,想到的不仅只是旷古的灾难,更有堪以为镜的精神。这精神中,有一直被人们奉为人生格言并被实践着的,如“救人于水火”,如“舍己救人”,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民族的品格。这传统我们要坚守,这品格我们要保持。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20:14 | 只看该作者
唐山市委书记张和:抗震精神已成为唐山的城市之魂
张和在讲话中提到地震后唐山恢复生产中的一系列数字:280个医疗队,2万医护人员,3万干部技术工程人员,百万吨救灾物质,16个省市10万吨物质救助,1300多名专业防疫人员展开防疫工作,10万建设大军推开重建新唐山的建设。张和特别在讲话中反复感谢人民解放军,称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张和说,唐山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有着薪火相传的生死精神。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唐山人民相濡以沫,使成千上万的同胞脱离了死神的危险。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在短短的时间内,使全市工业生产迅速恢复正常。唐山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用生命、鲜血和汗水融成了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已经成为唐山的城市之魂。正是靠着这个精神,唐山人民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的困难,夺取了重建家园的成功,使得唐山人民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累累硕果。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16:33 | 只看该作者
唐山大地震留给我们什么

1976年7月28日,是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日子。一场7.8级的大地震,把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之间夷为平地,使24万人丧生,16万人受重伤,伤亡之大是400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所仅见。许多人发出惊呼:唐山从此没了!

惨象目不忍睹。倒塌的楼房,崩裂的地缝,死者的尸体,寻找亲人的呼喊,让人撕心裂肺。幸存者悲伤、茫然和无奈的情绪,一时间笼罩于这个曾经繁华的城市上空。

但与此同时,一个救援唐山的行动也紧急启动了。一些人从悲伤和茫然中醒来,马上投入了抢救,用双手把呼救者从瓦砾中拉出,不管他是亲人、邻居还是陌路人。还有一辆红色救护车,越过满是裂缝的路面,载着4个人直奔北京中南海,3小时后即把唐山灾情报告国务院,使国家赢得了组织抢救的时间。

震后几天,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14万解放军紧急出动,全国各地也派出十多万人参与救灾。有几个数字也是史无前例的:一周内,解放军救出1.64万人;一周内,2万医务人员赶到灾区;28天内,转移了10万重伤员……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20:15 | 只看该作者
"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 纪念唐山抗震三十周年

河北日报: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然而,“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短短的三个十年,唐山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春之城、和谐之城、希望之城重新屹立于冀东大地———

2005年,唐山国内生产总值2027亿元,财政收入226亿元,分别比地震前年度指标增长了25.5倍和55倍;“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全国卫生城”、“全国社会治安治理优秀城市”、“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1990年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2004年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今天,再次聚焦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我们深深震撼于其沧海桑田的巨变。这巨变,是一座超越时空的历史丰碑,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
15#
发表于 2006-7-30 18:04 | 只看该作者
永远发扬唐山抗震救灾精神!
永远继承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舍己救人的优良传统!
16#
发表于 2006-7-30 22:4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三尺雨[/B] 发表:
发扬唐山抗灾精神,也就是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不仅可以战胜大震灾,也可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21:56 | 只看该作者
又钩起了你不愿回忆的往事了啊1
18#
发表于 2006-8-1 21:4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三尺雨[/B] 发表:
发扬唐山抗灾精神,也就是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不仅可以战胜大震灾,也可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对!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21:41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所辖十万余官兵,震后数小时便火速赶到,立即展开了不分昼夜的唐山大营救。唐山地震现场,不是血与火的战场,看不到刀光剑影,但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解放军官兵们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战士们开始并不知震情多大,没有携带任何救助工具,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和两只手。他们搬开水泥板,抱开房梁柱,用手挖泥土,将瓦砾下的生存者救出来。战士们双手磨出了鲜血,指甲磨没了,就这样,一万二千多人被及时抢救出来,被救者第一眼看到的是红五星,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命是解放军给的,是红五星救的
20#
发表于 2006-8-1 21:4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三尺雨[/B] 发表:
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所辖十万余官兵,震后数小时便火速赶到,立即展开了不分昼夜的唐山大营救。唐山地震现场,不是血与火的战场,看不到刀光剑影,但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解放军官兵们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战士们开始并不知震情多大,没有携带任何救助工具,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和两只手。他们搬开水泥板,抱开房梁柱,用手挖泥土,将瓦砾下的生存者救出来。战士们双手磨出了鲜血,指甲磨没了,就这样,一万二千多人被及时抢救出来,被救者第一眼看到的是红五星,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命是解放军给的,是红五星救的





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3 10:04 , Processed in 0.04228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