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扑克牌老K 于 2012-8-30 09:57 编辑
我们冬泳人聊天、侃山无所不能,无忧人生乐逍遥,但任何事情有个“度”不能“过”。自由开放的今天,各种场合之下,包括聚餐、聚会、游玩、交际、工作等等,是群分之处都成了吹牛的用武之地,至于“牛”的花样,由小到大、由政治到经济、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大“吹”特“吹”之能事,由此演变成了一种社会时尚。 美国哈佛大学第一位社会学系主任索罗金说:“社会是大学更像是个大舞台”。你看这社会上的青年、壮年还有老、幼、病、残、孕都在以不同的身份演绎着“牛”的角色,为了弥补贫富落差人们用不计成本的巧嘴争相拔高谁都不愿认下。皇帝船码头有个叫阿强的小伙子,中等个不胖不瘦、浓眉大眼透着一副机灵劲,而且嘴上的功夫相当了得,是个热情侃山乐施于人的大能人。有一次,节日前夕单位聚会,由于想在领导、同事面前显示显示自己的能力,阿强吹牛说,自己在航空公司有熟人平趟,各位想买飞机票,八折起价随要随到。结果聚会后在回家的路上,公司经理打电话给他,说自己有个亲戚一家人要去广州,机票很难买,让他帮忙买4张。而且,没等他回过神儿来,经理就留下一句“等你消息”,就挂了手机······。 日益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让吹牛风气越来越社会化。在毛泽东时代,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他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是否取得成就。而现在一些人看别人是否成功,只看他是否有钱、有地位,另外还看他外表的穿戴打扮,这是老板装;那是民工服,不看人的内在素质,而是片面以貌取人,成功标准为物质论。 现在一些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认识不清,因而错误地估计自己的社会定位,总是习惯拿自己的劣势跟别人的优势相比较。这时,自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而一些人往往会选择用吹牛这个方式来补偿这个落差。我想要说的是:人,要踏踏实实地走路;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要想获得社会上的认可,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才是硬道理。《聊斋》作者·蒲松龄清贫一生;寂寞一生,文学巨匠流芳百世。徐世银老人义务修车二十年的佳话,誉满京城。这里所说的古今之人做的都比说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