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胡子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前的水上冬泳文稿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1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7 18:05 编辑

李子干为高志华(胖高大爷)72岁寿辰写的一首诗。

高乐高颂
                                           ——祝贺游友志华兄72诞辰
众口齐呼高乐高,
温馨,亲切,美妙。
高,高风亮节做人,
乐,乐乐和和活着。
高,实在是高,
保持晚节有诀窍;
多吃菜,少喝酒,
永远贴近领导。
乐,咋能不乐,
朝花夕拾皆美好。
当年,翱翔蓝天超帅哥;
而今,心宽体胖亦风骚。
高乐高,高乐高,
高字当头不言老。
更有东湖水热身,
跨百岁大关不蹊跷。
——李子干
                2006.10.22.

点评

才高八斗,更兼风趣,好心态。  发表于 2012-4-9 14: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1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7 18:19 编辑

这是2002年水上的几位朋友见到子干从美国发来的打油诗后,回复给大洋彼岸朋友的诗句。张英是水上冬泳俱乐部的第一任秘书长;虞来艇是特种钢厂的高级工程师,现在定居北京;小陈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陈秀山陈大爷;小邝是子干的同事,百花文艺出版社的高级编审。

虞美人                              
                              
少年不识天高低,              
梦想出奇迹。                  
壁凿苦煞夜读郎,               
怎奈何邪魔暗噬时光。         
                              
珠黄皮皱鬓霜满,               
处处心行缓。
老来才省世途艰,
难料知曙阳或现归前。
           虞来艇  2002.7.13
(“低”字应为仄声,不合格也)
  
   恒心赞
子干子干有恒心,
一年四季不缺勤。
仰卧起坐天天练,
誓死不当“肚将军”。
今朝怀抱孙女笑,
明日赶超双千斤。   
  小陈  2002。7。16。

       想子干
      妙笔能生花,
      隔洋传佳话。
      子干老挚友,
      快快归来吧。
          张英  2002.7.17.
         思念      
朝日朦胧东方欲明,
依岸傍水人影晃动,
“小陈”“小邝”呼声不断,
唯有“小李”未在其中。
岸上不见黑塔形象,
水中难觅“蛤蟆”划行,
慢跑缺了泳友话伴,
归途断了朗朗笑声。
相隔万里日分东西,
您将就寝我荡湖中,
可爱“千金”是否安睡?
东湖美景今夜入梦!
您盼孙女快些长大,
我念泳友早日重逢,
携手跃入东湖戏水,
并肩纵论天下奇闻。
     2002.7.16.小邝于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2-4-7 21:3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了!记得我也看过这几本书,怎么也找不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8 11:17 编辑


徐海江老人2006年在水上公园公开发出的请帖,以及邝富荣老人的应答。

预约请帖
我乃退休一老翁,今年八十八岁整。
六十周岁把休退,补差干了十七冬。
七十八岁下了岗,年年夏季来游泳。
多蒙大家来照顾,保证安全乐无穷。
感谢大家情义重,好人光做好事情。
大家看我岁数大,说话对我很尊敬。
我谢谢大家!
大家是我好榜样,我是大家的学生。
今年游泳整十年,身体健康头脑清。
争取活到一百岁,登瀛楼内请宾朋。
亲戚朋友全都请,游泳朋友第一名。
今天提前写报告,兄弟姐妹要听清:
十二年后我请客,大家来把百岁庆。
到时大家多赏脸,朋友越多越高兴。
现在开始把钱存,每月一百不要零。
一年就是一千二,十二年后把帐总。
可能就是一万四,有个小零四百整。
十桌酒席用不了,再来五桌行不行。
会客厅内同欢乐,长生不老育高龄。
大家为我庆百岁,我给大家鞠个躬。
谢谢,谢谢,谢谢大家!
如果以上幻想真的按期实现,我一定大摆酒席,邀请大家开怀畅饮,共育高龄。望大家赏脸光临,万勿推却。
八十八岁老朽  游泳爱好者  徐海江
住址 紫金南里30108    电话  23524139
百岁盛宴我参加
(徐海江老人晨练游泳十余年,康乐欢度88岁诞辰。计划今起月存百元,12年后于登瀛楼饭庄举办寿筵宴请诸位泳友,并以打油诗形式公开发表请帖一篇,欲继续坚持锻炼健身,梦想成真。泳友读罢倍受鼓舞,现有74岁小弟邝富荣以诗应邀如下。)
徐老今年八十八,游泳健身人人夸。
有心举办百岁宴,张贴告示邀大家。
泳友纷纷围来看,喜信生风传百家。
都说徐老乐天派,热情好客笑哈哈。
人生百年一道卡,自古圣贤难越它。
唯有徐老胆量壮,笑傲东湖第一家。
预设盛宴登瀛楼,一十二载气派大。
买单改为A A制,百岁华诞我参加。
想到未来大聚会,科学锻炼不解甲。
赴宴寿星何其多?劈波斩浪迎朝霞。
邝富荣2006年6月25日作
  

点评

学生我预订啦~  发表于 2012-4-9 1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8 11:20 编辑

百花文艺出版社高级编审邝富荣的几篇作品;

八年冬泳抒怀     邝富荣
七旬老翁,自参加水上冬泳俱乐部以来,坚持八年冬泳,身心健康,故编几句通俗歌谣以抒怀。



八年前,来晨练,           
看人冬泳好惊险!
有妇女,有老汉,
破冰入水高声喊:
谁游谁舒坦!
夏日始,秋日练,
冬日下水的确难。
咬紧牙,不间断,
勇闯寒冬腊月关,
笑迎春日暖。
年年游,天天练,
日久天长身发懒;
蹙下水,换衣难,
犹犹豫豫岸上转,
意志受考验。
春抗风,夏抗热,
秋抗凉爽冬抗寒;
苦一时,乐一天,
冷水刺激身体健,
享受大自然。
2003.2.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1: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8 11:22 编辑

                        
                                      
在我们冬泳俱乐部200多位泳友中,就有十多对是夫妻同游,又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他们每天同来同往,形影相伴,并肩更衣下水,携手上岸热身(指踢毽、慢跑等运动),一前一后,有说有笑,令人羡慕地被誉为一对对冷水鸳鸯。
驻津某空军医院有一对夫妇都是内科大夫,他俩不分春夏秋冬,不避雨雪寒暑,一年到头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双双骑上自行车去水上公园东湖游泳。我每逢隆冬季节与其相遇,他俩经常叮嘱我的一句话就是:“人要健身,冷水刺激很重要。”他们是这句话的宣传者,也是这句话的实验者。有一年冬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去冬泳时看见他俩都没换泳装,而是在棉衣外各套一件白大褂儿,坐在临时放于湖边的小桌旁,借手电筒的光照正为泳友们一个个量血压;下水前量一遍,上岸后再量一遍,挨个测试每人泳后的血压变化。结论出来了。冬泳后血压普遍上升30·—50·。于是他俩就提醒泳友们:“泳后热身时,千万不能做激烈运动,以免血压继续升高!”他俩是这样告诫泳友的,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的。多少年来,我看到他俩每次冬泳后都是小跑一段路之后,缓缓地蹬上自行车,稳稳地骑行上班去。
天津某疗养院的一位护士和某传染病医院的一位医生,也是本俱乐部的一对夫妻泳友。大概与他们在岗的工作性质有关,护士见人总爱笑,医生却生就一副肃容。在我国历经非典袭击的那个寒春,这一对冷水眷恋的冬泳伉俪,也经历了一次惜别相思的岁月煎熬。那一段时间,医生没空去冬泳;护士去水上的次数也少多了,即便我在湖边偶然与其相遇,也难见她往日的笑容,因她爱人正肩负重任的战斗在非典第一线上。终究是冬泳人的坚强体魄和毅力给作劲,医生不仅在生死线上挽救了许多病友,而且还健康如初地回到了日思暮想的护士身边。那天冬泳时,只见他俩双双如鱼戏水,对对笑逐颜开。
我们俱乐部创始人之一的石局(对退休前一位局长的简称)和大刘姐(年龄较大的一位刘姓女士),也是一对老年冬泳夫妻。大刘姐本来是个“旱鸭子”,直到退休前还不敢下水呢,就更甭提冬泳了。开始她反对老伴儿冬泳:“吃饱撑的,大冷天干嘛到冷水里去挨冻!”可石局原是我们俱乐部的头儿,他不但自己喜爱冬泳,还得经常到外地去参加冬泳的会;总不能“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吧”。于是他就下决心先在家种块“试验田”,看能否把老伴儿也拉下水。从夏天开始,他就一招一式地在家中理论指导,在水里实际操练,不厌其烦地传授着划水、换气等游泳的功夫。大刘姐虽说老胳膊老腿的不怎么利索了,但架不住日夜不离身边的“师傅”的专心调教。她不但当年夏天就学会了游泳,而且当年就参加了冬泳,加入了我们俱乐部的“娘子军”。从此,冬泳就为这一对老年夫妇结起了一条红色纽带,老头儿无论走到哪里,老伴儿就像影子一样跟到哪里。近10年来,石局到全国各地参加过无数次的冬泳锦标赛、表演赛、邀请赛;大刘姐也就紧追不舍地跟随着他东赴烟台,西走成都,南上武夷山,北下松花江;破冰划水,翻江倒海,游遍了我们辽阔的大半个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8 11:23 编辑

                                 
冬泳运动发展至今,已被群众逐渐认识,不像当初那么新奇了。因其抗寒防病,有益于身心健康,参加冬泳的人逐年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除港澳台外,现在全国已有140多个城市开展冬泳活动,每年参加冬泳的大约有15万多人,天津有两千来人,光我们一个水上冬泳俱乐部每天就有近二百人先后破冰冬泳;有时还引来不少游园者驻足观赏,堪称水上公园冬日一景。过去可不行。那时,有人竟把冬泳与攀登珠穆朗玛峰或远赴南极的探险者相提并论,称之为勇敢者的运动;可见开创冬泳之艰难。那么,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这项神奇的运动是从哪里创始的,谁是冬泳第一人?
196112 1 7日,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给中国老百姓生活带来困窘的日子,天津日报第一版突然刊出一幅单人破冰冬泳的照片:背景是冰块滚动的海河,正面是奋臂蛙泳露出水面的一张英俊笑脸;他,就是天津水上治安警察,被人们颂为河神的冯耀先。有人曾说他是钢筋铁骨,神仙附体,生来不怕天寒水冷。其实他也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一介凡人,甚至还患过替氏综合症,肝大,脾大,动手术时又发现他有肝硬化,当时大夫诊断他最多再活四、五年。可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四十多个春秋,每逢举行冬泳纪念活动时,我们首先看到的就他那矫健的身影;这些年来,他从井里、湖里、河里救出过一百多个落水者,并影响、培育出津城一代代冬泳人。
195817日,在广西邕江江面上,寒风凛冽,江水奔流,毛泽东在南宁会议间隙,以他65岁高龄,在当时只有17·5度的水温下,挥动巨臂,潇洒自如地畅游了30分钟。于是毛主席冬泳了!的消息,就像长上翅膀一样,不胫而走,石破天惊。本来南宁人少有冬泳锻炼的习惯,从此邕江上的冬日再也不能平静。据广西日报报道,几乎每年到1 7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南宁冬泳健儿,就在邕江毛泽东下水的地方,一个个依次跃入江中,犹如过江之龙,蔚为壮观,为华夏树起一座雄伟的冬泳丰碑。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冬泳运动是从南到北发展起来的。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在香港的荔枝角海滩上就建有冬泳帐篷,备有木桶盛水,用以更衣冲身,逐渐形成为一处冬泳圣地。我国最早在195810月成立的第一支冬泳队是福建沙县冬泳队;最早在195810月开放的冬泳游泳场是广州越秀露天游泳场;最早在195811月砸开池塘冰面冬泳的是北京101中学的耿军等8位同学…… 一直到1983年,在中国最北端、最寒冷的冰雪城市哈尔滨,才由被称为冬泳狂人的范学坤等发起组成一队突破冬泳禁区的勇敢者,在气温零下30度、水温1-2度的松花江上,凿冰成池,破浪而游,成为近年来中外百万游人慕名观赏,赞叹不已的一颗颗冬泳明星。
据建国初期的报刊上介绍,冬泳运动是从国外传到中国的,1957年的《新体育》杂志上还刊载过前苏联伊万诺维奇的《冷水锻炼40年》一文;据说俄罗斯的冬泳历史比较悠久,始于公元前754-前753年的古罗马时代。 可是近年来在湖北博物馆的顾问侯玉明先生发表的《冬泳源考》一文中,却说我国西周井人喜欢游泳;冬泳也干,尝到甜头。在铸有《井人钟》的铭文上就镌刻着:永冬于吉四字。在古代同;就是说,在冬天游泳很好。请看,在公元前1100年的西周,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书写铭文宣传冬泳的好处了。据此我们可以判定,伟大中华民族的祖先--西周人,就是发明这项运动的冬泳第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8 11:25 编辑

             邝富荣
1951年的秋末冬初,我跟随着志愿军的一支部队在朝鲜三八线上,参加了粉碎范佛里特发动的秋季攻势战役。那年正逢阴雨连绵,洪水暴发,本来部队运输物资就很艰难,敌机又轮番轰炸,一举炸断了我们的交通运输关卡——北汉江桥,一时间前线变得缺粮少弹,伤亡增多,战争形势异常严峻。
那天中午,我们冒雨参加完一次部队宣传鼓动归来,在黑云吐岭山背后的一片树林里,三三两两地披着雨衣排队挨个打饭。一人端着一个军用小搪瓷碗,依次挨到行军锅旁,由炊事员给每人舀一勺白高粮米粘粥,外夹一箸子咸萝卜丝,但最多只能往返两次;这就是当时每一个大小伙子的一顿正餐。因运输中断,桥正抢修,除一线部队外,团驻地所有指战员的给养定量改为一人一天半斤粮。外号人称“肉牛”的尹廷贵同志,是我们文工队吹黑管儿的一位乐手,圆圆的脸盘已消耗得显得光剩俩大眼珠子了,可硬是不回碗,要省出属于自己的另一碗米去支援前线。吹拉管儿的黑大个子严正良同志,那天从牙缝里挤出半碗粥来,一本正经地端到我面前,非要逼着我代他吃下去。为什么呢?由于严重营养不良,我当时患上了该死的“夜盲症”,一到晚上什么也看不见。看灯光如鬼火,月光下视物只见白茫茫一片,两人对面不见人,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睁眼瞎,啥事都干不成了;那些天急得我的心火一直往上撞。不言自明,这半碗粥是他想要给我这个夜盲眼加强营养的。这怎么能行呢?谁不知道,吹拉管儿是乐手中最费力气的一种活儿了。我们这些搞说唱的演员并非夸大其辞,真的把那件铜铸的大拉管儿比做是战士的一杆枪,如果没有点力气别说是吹奏乐曲,根本就休想把它举起来。我怎么能让我的战友空着半节肠子去搞宣传鼓动呢!可是推托了半天怎么也拗不过他,我只好眼含热泪咽下了那珍贵的半碗粥。
天刚擦黑,雨停下来了,不知为何一声紧急令下,全队集合在半山腰的密林里。团宣传队队长杨凌霄的讲话很简短,他说:“前线战斗非常激烈,坚守阵地已到白热化的程度。今晚我们要完成一件特殊任务,为前沿阵地紧急运送一批弹药。除病号外,全体出动!”动用宣传队去运送弹药,已说明战争形势的严峻。因为向前线运输弹药是后勤运输连的任务,不到迫不得已,决不会启用司政后的机关干部。特别是我们这些以文艺武器服务战争的宣传员,战斗打响以后虽然也做过包扎伤员之类的战勤工作,但向前沿阵地运送弹药这却是破天荒地头一回。一听说前线紧急需要弹药,我这心里和同志们一样,不由得扑通扑通地敲起了战鼓;这鼓声是兴奋,是担心,就像是真枪实弹的要参加一次战斗一样,感到无比新奇。可是,我这个夜盲眼却被队长看作是应予照顾的病号,全队唯一一个被排除在了夜送弹药的行列之外。
当时,做为一个争强好胜的热血青年来说,我怎么能干呢?试想,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最需要弹药消灭敌人的时候,我怎么能因为夜里看不大清楚就萎缩不前呢?别说是临时得的一点眼病,就是天生的一个盲人,大敌当前也得去拼个你死我活!于是我就拉上大个子严正良同志带路去找队长请战。严正良和我都是从师文工队临时派到团宣传队来工作的,像这种冲锋陷阵的任务决不能落后,不能给师部丢人;我就是希望他能帮我说句话,助我一臂之力。可是队长听后的答复很坚决:“你还是不能去。黑灯瞎火的你啥也看不见,如果路上走迷了路,误入敌人阵地,谁负责任!”“不会。”严正良还真不含糊,他很有把握地说,“我用一根绳子在前边领着他,保证掉不了队!”当时队伍急着出发,我却死死地缠着队长不放,还来了个帮腔的;他一时又说服不了我们,于是火就上来了:“我说小邝啊,你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从这里到前沿阵地,要爬山涉水,山陡路滑,背着那么沉的一箱子弹药还得跑上几里路,穿过几道封锁线;好人都够呛,你一个病病歪歪的怎么能胜任!”我一听队长说我病病歪歪的,自己当时也有点不冷静了,就挂着哭音儿大声反驳说:“你、你、你不能看不起病号!你凭良心说,我这个病号在第一段行军路上表现得怎样?”我这一问不要紧,直问得队长哑口无言,半天没说出话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由于我水土不服,一入朝就得了肠炎转痢疾。在第一阶段的行军路上可出洋相了,走一段路就得拉一次稀,后来竟由稀汤变成浓水,拉得我简直提不上裤子;本来胖呼呼地一张圆脸后来却变成了个瘦长条儿,等文工队集中时,同志们都认不出我来了。但就是这样,我不仅咬紧牙关一直没掉队,自己还硬撑着个病身子给年大体弱的同志背背包、挎粮袋,为部队编唱快板搞行军鼓动。因此在第一阶段行军结束的总结会上,受到了部队的通报嘉奖。同志们在人前背后都夸这小伙子够艮的,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说在我面前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据此,队长那天只好答应我运送弹药的临战请求了。
那一夜,我还真瞎摸活眼地跟着同志们完成了运送弹药的任务。至于那好几里的湿滑山路是怎么走过来的,路上都出现过什么险情,就不用细说了。反正得首先归功于大个子严正良那根绳子的引导。他向左拽,我就左走;他向右拉,我就右转;他喊“跟上!”,我就快跑;他说“卧倒!”,我就趴下。在穿过封锁线时,敌机撒下的照明弹虽然亮如白昼,我是茫然不觉,视而不见;而炮弹飞驰的呼啸声和在身边的爆炸声却撕心裂肺,震耳欲聋。一路上也不知跌了多少次跟斗,摔破了几块皮,反正返回驻地后又麻烦同志们给我包扎好几处伤口。说起来,我那一箱子弹药在那伟大的阻击战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的,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吧;但它却代表着一个文艺战士随时准备献身战争的决心和恒心。在那次粉碎敌人的秋季攻势中,不但留下了文艺兵那嘹亮的号角和歌声,而且还有我们竭心尽力送上去阻击敌人越过三八线的那一箱箱弹药。
                                                            2006-1-11

点评

***老战士,佩服!  发表于 2012-4-10 17: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8 11:26 编辑

战友范宜人赠诗并答诗
诗赠老友邝富荣(二首)
北风南雁数声悲     匡山助农是别时
衰草不堪频送远     开眼笑看人弈棋
眨眼三十五春多     电话相慰笑语和
束书搁笔嗟何益     百花文艺须笙歌
诗答老友范宜人(二首)
三十五载眨眼间    别时正值风雪寒
学习班里搞软禁    文人弃笔练种田
阉割文化演武化    一捋到底回家园
自古历史人民写    云翳岂能遮青天
愚人生性直且笨    耕田载人一根筋
让当编辑只审稿    习作多是奉命文
坎坷一生谁无话    无名之辈手难伸
今读大作始惊醒    慨叹已届古稀人
               
          2005-1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8 11:27 编辑

                                                              邝富荣
母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她是最伟大的一种挚爱。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大都是真心呵护,无怨无悔的,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她可以不惜牺牲一切,就像人们形容的那样,孩子要个星星绝不能给个月亮;但这种母爱是感性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天性,差不多人人如此。而母爱更为可贵的一面是,她应该是孩子学习人生和认识人生的第一位导师,从咿呀学语开始,到待人接物处事,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坐标;尤其是在学龄前后的启蒙时期,有些与孩子成长有关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当,能在孩子的心里打上深的烙印,它可能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对此我深有感触。恰恰就是在那个还不大懂事的懵懂年龄段,我曾经挨过母亲一生中仅有的两次打,也是两次最严厉的教训,至今已过去近七十个年头了,回想起来仍隐隐感到有切肤之痛,记忆犹新,每每提起恍若就在眼前。
那是1939年的夏天,我随母亲逃难来津寄居在舅舅家。舅舅在大红桥下的子牙河畔开一个小面铺,母亲每日忙里忙外的实际上是给他家当帮佣。我当时刚满五岁,一天到晚天真无邪地只知道傻玩儿。舅舅家有三女一男,那个被我称呼小表兄的和我同年,尽管他是从别家要来的,却是他们家惟一的一个宝贝儿子。一天午休,小表兄在舅母的蚊帐里吃绿豆糕,边吃边吧哒嘴,弄得声音很响,故意馋我。我和母亲睡的蚊帐和他们只有一臂之隔,馋得我哼哼唧唧地在母亲怀里磨蹭着也要吃。舅母明明听到了我的吭哧声,却若无其事的假装熟睡,不理我的碴儿。母亲不好开口,就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背哄我睡觉,不让我出声。可是,一个小孩子家怎能抑制住馋虫子的困扰?记得当时我还特别想不通,母亲一向最疼爱我呀,怎么就不能为我要两块绿豆糕吃呢?我馋得实在憋不住了就一撇嘴放出了哭声。这下可气坏了母亲。她一只手堵住我的嘴,一只手抱住我的身子,连拉带拽地把我拖出了院子,拖到了河边的一棵树下,看看四下无人,就一把褪下我的裤子,下狠劲儿地打起了我的屁股。母亲一边打一边数落我没出息,不争气,嘴馋志短,丢人现眼……这是从我记事起,母亲第一次打我,打得屁股火烧火燎地生疼,多少天来都红肿难消,不敢正坐;母亲那令人脸红耳热的话语,多少年来都响在耳边,记在心上。
第二次挨打是在我读私塾的时候。我在上小学之前曾经读过半年私塾。那种学习方法十分枯燥,每天在课堂上就是闭上眼睛不住声地背《百家姓》《三字经》《大学》《论语》等书文,于是我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很自然地就迷恋上了课外的时尚读物——小人书。可是我家很穷,不但没钱买,连租赁小人书的零花钱也拿不出来。一次,母亲让我去河北大街买茶叶,与茶庄相邻的正好是一家小人书铺,我经不住一部描写剑侠故事的小人书的诱惑,就自作主张地买了一种最次的茶叶末,把余下的钱租了小人书看。我虽然美美地大饱了一次眼福,回家却没敢实话实说,企图蒙骗母亲,说还是原价的那种茶叶末。母亲沏了一壶茶,觉得不是滋味儿,我上一趟街的时间又比平时回来的晚;她大概琢磨出其中有诈,就叮嘱我可别自作聪明,要说出真情来。但我开始嘴硬,不肯认账,梗梗着脖子存有一种侥幸心理。这时,母亲从茶叶罐里倒出原来剩余的一点茶叶末,又沏了一碗水,两相对照,自己尝了尝,也让我品了品两种茶叶的不同滋味。在黑白分明的事实面前我才不得不低头说出了原委。到此,母亲并没有轻易地原谅我。只见她插上屋门,拉上窗帘,管教时生怕惊动同院的邻居,给我这个开始上学的学生留了一点面子。母亲这次是让我自己褪下裤子,趴在床上,用一把鸡毛掸子打的仍然是肉厚的屁股蛋子。她一边打一边气愤地告诫:打你是为了要你记住,从今往后不准说瞎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辈子做个老实人!……我感觉挨打的那段时间持续得很长很长,好象是我有生以来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当时,只打得鸡毛掸子满屋里飞花,就觉着屁股后头由痛变木,失去了知觉,但我始终咬紧牙一声没吭,却从心底深深地记住了这弄虚作假带来的痛苦教训。
自从挨了这两次打以后,我的嘴不谗了,看到人家好吃的东西扭头闭目,决不多掸它一眼;曲里拐弯的心眼儿也没有了,怎么做的就怎么去说,知错就改,决不把黑的说成白的,是非分明。当然,一个人在成长期间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学校、社会、老师、亲友对自己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师范和向导作用。但母爱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孩子懵懂时期的是非教育,母爱的作用无可替代。可是,母爱不是溺爱,诱导决非迁就,这就是一个古稀老人的切身感受和要向世人诉说这段儿时经历的初衷。
                                                    2005-3-19

点评

母爱如海,感人至深。  发表于 2012-4-10 17: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8 11:32 编辑

  
                                                             邝富荣
我的学历是初中二年肄业。以今天的眼光看,应当算个半文盲,特别是当今城市里的新青年,如果还没上完初中就去找工作,一准得到处碰壁。但在天津刚刚解放的1949年,我这个初中二年学历的学生居然被排在了小知识分子行列;经半年革命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我一入伍就穿上了马裤,发四个口袋儿的上装,享受起了排级待遇,真是一步登天!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感悟到,母亲当初主张供我上中学的路是走对了。
解放前我家很穷,父亲去世后仅靠给人开汽车的大哥一个人挣钱养活全家五口,一天能吃上两顿杂和面的窝窝头就烧高香了,哪还有余钱供我上中学?我大哥是司机,大姐夫也是端方向盘的;他们曾背着我和母亲商量说:小学毕业后也给他找个车行学徒开车去算了。但不知母亲当时是怎么想的,是望子成材?还是想摆脱贫困?当时她却斩钉截铁地讲:看这小子是不是那块料,要是真能考上中学,就是砸锅卖铁咱们也得供他。我没有辜负母亲的这番心意,考前一连开了几个夜车,结果还真的被一所中学录取了。
我在上中学期间,学费的筹集十分艰难。母亲不但要从每人的牙缝里往外挤,还得舍着脸子到亲戚朋友家去借;当时我所住的那条胡同里,没有一户像我家这样穷困还供给上中学的。因此,母亲对我的学习管得特别严,经常检查我的作业。她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会看老师在作业本上判的对勾和打叉儿。一次,母亲从我故意藏在书包的最底下翻出一本打叉儿特多的作业来,她顿时一脸怒容,为我这种掩羞作弊的行为大发了一顿脾气。那时吃水得到离家老远的街上一个水铺去买,于是母亲就罚我用木桶给家里满满地挑了一大缸水,让汗水洗刷掉我心灵上的灰尘。从那以后,我谨记母亲的教诲,无论做什么事,再也不敢掺杂进去半点虚假。可是,当我读到初中二年时,正值天津解放,因我所在的学校有政治历史背景问题,被军管会明令解散,于是我又面临着是否选考其他学校或就业问题。当时政府号召青年学生积极参加革命,我便在母亲的支持下,响应祖国召唤,经革命大学培训,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就凭这初中二年的学历垫底,我一直被分配在部队的文化圈子里工作。从文化教员到宣传队员,文工团员,创作员,文化干事,直至后来提拔当了文学编辑。当然,仅靠原来的那一点文化水儿是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了。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刚刚学做编辑的时候,没有起码的鉴别书稿能力,又怎么能去组稿、审稿和编稿?于是我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后来竟然成为新华书店和古旧书摊的常客。那时结婚不久,夫妻分居两地,又没有孩子,除自己吃饭和寄给母亲的生活费外,工资所余之钱基本全用在了买书上。无论是中国20世纪的文学名著,还是欧洲19世纪的文学经典,只要被我买到手,就像一个贪吃的孩子睁眼见到美味佳肴一样,那个晚上必将如饥似渴地大大地享受一次文化夜餐。不可否认,我从阅读名著中是提高了一些鉴赏能力和审读水平,但编起书稿来还得去下笨功夫;只要我在书稿中发现有一个生疏的字、辞或典故,就老老实实地去请教字典和辞书。因此我审稿的速度很慢,查阅辞书的次数也多,案头常用的几本辞典的页码都被手指磨擦得发黄了;常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多少年来我信守的一条规矩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编稿犹如做人,就像母亲从小教诲的那样,不能掺杂半点马虎和虚假;竭力做到前对作者尽心,后对读者负责,惟恐由于自己一时的粗心大意,做出误人伤众的蠢事。
在我断断续续二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虽也参与编辑出版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颇具影响的革命军史文学《星火燎原》丛书和八、九十年代尚受读者喜爱的通俗文学《评书聊斋志异》、《赵子龙》、《楚汉演义》、《mm-暗杀计划》、《话说天津卫》与《相声艺术的奥秘》等著作,但终究也不过是一名“为人作嫁衣裳”的文学编辑而已。
人过七十,爱回首往事,好发感慨。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我的母亲就是为我铺路码砖、垒砌第一层阶梯的奠基人。试想,如果没有母亲当年紧衣缩食供我读的那个初中二年,怎么会有后来的编辑生涯?因此,我感念母亲。
                                                写与2005-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1: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8 11:50 编辑

王坚发表在他自己出版的小报上的两篇文章,我觉得很好,对冬泳人如何健身养生很有益处。

听 不 听 在 您 !
冬泳活动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究竟该怎么去参与,应注意什么事?经笔者两、三年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和外地朋友们联系请教,得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结论:
,适合参与的年龄期为4565岁,性别不限。个别身体状况好、各项生理指标较佳的老年朋友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宜超过七十岁。理由是六十五岁以后进入准高龄期,肌体抗自然突变能力几乎已完全喪失,之所以有些人还能坚持,不过是心理支撑着罢了,如果非要硬撑着下去,则百害而无一利。不如逐渐适时改成在家里进行冷水刺激,然后到公园活动活动,以防继续冬泳时发生不测。
,高血压、心血管病人,如果把这类病人分为三组:轻、中、重的话,轻度的,冬泳效果较好;中度的,只要掌握好分寸,也同样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重度病人则不要参加冬泳。特别是心脏疾患较重的,万万不能参与。
,建议老年朋友们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
不要舍不得钱。重点是血糖、血脂、胆固醇、心肌功能等,大约每次需要180—200元左右即可。
,五十岁以上的朋友应当做到几个不游:天气状况恶劣不游,诸如下大雨、大风、
大雾等;心情不好、身体不适不游;远处不游、深处不游;晨泳时间应适当推迟,冬季,天还没亮,太阳没出时尽量不游;不要单独一个游;要掌握好量。
  ,冬泳绝不能走法轮功的邪路,相信科学,要多动脑筋,切忌逞强好胜。别人如果说你不行,你不妨说:不行就不行,不行总比出事强!
  ,提倡综合健身,反对“冬泳万能论”,万不可形成冬泳强迫症。不妨也练练太极拳、打打球什么的,生活内容尽量丰富一些等,以转移注意力。六十五岁以后按部就班的把运动量递减,以后再寻求合适的健身项目。
  ,不参加竞技性比赛。赛事过程中也许可能没出现问题,但任何有强度的比赛对心脏伤害是极大的,会给以后造成致命的隐患!因为年龄毕竟不饶人。
  ,手头勤一些、脑子活一些,不时做些笔录,定期做一下回顾和总结。
  以上仅是个人见解,您如果不同意不要紧,咱们也别抬杠,您尽可以按您的接着办,我还玩我的,咱们是各持己见,各行其是,别犯嚼情                       
         


冬春之际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春秋两个阶段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尤其是秋冬之交,发生心血管事故的系数最大,因篇幅所限暂且不谈。目前正值冬春之交,现就此阶段常出现的问题提醒大家注意:1,“鬼风疙瘩”,症状是全身不同程度的起小红疙瘩或泛红一片,搔痒难忍。医学称为风性皮疹或过敏性皮炎。形成的原因是空气的干湿度、春季和秋风各自带有的特点、水质变化(据化验结果证明,水上的水质含有一定量的化学刺激成份,尤其是在入春重新蓄水后比较明显)及个人因素等。2,身体端部生轻微性疮斑或起大红肿疙瘩,造成的原因多是冬泳人一般
是常年不闹病,中医理论认为是其毒无排出之渠道,入春后万物复出,故寻机而生。所以建议朋友们不妨此时此刻服一、两副中药汤济调之。3,骨折。据专业运动医学资料介绍,开春后容易造成运动性骨折,我们虽非专业队,但运动项目不少,天气转暖,人们容易因为疏忽大意而产生类似运动性创伤,大家都多注意吧!
4,开春以后,肌体内各类组织细胞更加活跃,血液细胞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这个季节中极容易形成血栓,再加上心血管病人血管细、薄、脆,会使血液流通不畅,稍有疏忽后果严重。随着气候变暖,往往人们心气也高了,就不注意了,所以必须先适应调整一阶段后再稍大量活动,谁要咱们年龄大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望诸君多保重。        一  凡  

点评

太好了,谢谢胡子王转发!  发表于 2012-4-10 17:10
真好!谢谢提示。  发表于 2012-4-9 20:25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我冬泳我健康2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2-4-8 12:41 | 只看该作者
看起来王坚还真有一套!肚子里东西不少!

头一次看王坚老师的文章!特别是对冬泳健身的论述

很有教益!谢谢胡子王发表的这个信息,使得我应该

重视冬泳运动的利与弊!谢谢您与王坚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2-4-8 18:10 | 只看该作者
胡子王 发表于 2012-4-8 11:50
王坚发表在他自己出版的小报上的两篇文章,我觉得很好,对冬泳人如何健身养生很有益处。

听 不 听 在 您 ...

     谢谢您前辈!给我们留下这么珍贵的资料,是前辈们多少年的奉献积累留下的宝贵财富!水上冬泳人冬泳历史我们骄傲自豪。谢谢您的收藏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老水上冬泳人精神世界。真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2-4-8 19:33 | 只看该作者
胡子王 发表于 2012-4-8 11:50
王坚发表在他自己出版的小报上的两篇文章,我觉得很好,对冬泳人如何健身养生很有益处。

听 不 听 在 您 ...

非常珍贵的资料,让人看了振奋!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2-4-10 16:53 | 只看该作者
大力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2-4-10 22:00 | 只看该作者

  水上冬泳人才辈出,前辈们的事迹和光荣的历史是我们的榜样!
感谢胡子王、赵书记等的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6: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10 16:40 编辑
赵书记 发表于 2012-4-9 17:23
天津栗香武——
      老汉今年八十七,酒不喝来烟不吸。
      粗茶淡饭胜佳肴,自家事情自己 ...


感谢古月胡,幽然的蛇,多宝鱼,新愚叟,赵书记等人的关注和回复。
赵书记和我是二十多年前在赤峰桥冬泳时相识的。栗香武大爷也是同时在那里相识的,是我们共同的老朋友了。那时栗大爷也经常在北安桥游泳。我家和老北安桥冬泳基地(长途电信局对岸)隔河相望,周日有时就在北安桥游泳。和栗大爷,黄河王等人很熟。栗大爷当时虽年过八旬,游泳速度却相当快,特别擅长仰泳。记得有一次从北安桥游到赤峰桥一个来回,栗大爷游仰泳,我都追不上他。栗大爷还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站在岸边,笔直的摔到水面上,用水对皮肤的冲击力拍打前胸和后背,把全身都拍红了。用这种方法舒筋活血,健身养生。我1994年到水上游泳以后就很少到海河去了,和栗大爷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患肺癌的季大爷是大直沽粮库的搬运工,个子不高,身体素质很好。我和他是在刘庄认识的,后来也到赤峰桥游泳了。肺癌手术多年后有一次见到他时对我说,和他同时住院的人包括市委书记谭绍文都已经离开人世,只留下他一个了。谢谢赵书记回忆起往事,让我们共同怀念我们的老朋友,老前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6: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子王 于 2012-4-10 16:40 编辑

我保存的“冰团战友”写的一篇介绍高大爷的文章。内容丰富详实,很有人情味儿。很爱读冰团战友的文章,这样的好文章冰团战友还要再多写几篇啊。


冠军的晚年
天津水上公园晨练队伍中,有一位大家熟悉的身影,他就是建国初期中国八一队体坛名将,曾在多次多项全国和地区赛事夺得奖牌,一辈子为天津体育事业默默奉献,广受爱戴的体操前辈高福林。他坚持冬泳数十年,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年届八十尚能游泳打拳手倒立,他常做好事,广结善缘,在晨练的群众中官称“高大爷”。日前,冬泳俱乐部120名会员自觉自愿自发地为他八十寿辰举办了生日宴会。泳友们当场赋诗赠画献歌留影,提和寿联,激情洋溢地向高福林及其家人道出声声祝福,现场洋溢着轻松、欢悦、亲切、祥和,近似家宴般的亲情。
助人的机会需要寻找和创造
高大爷是出了名的愿意帮助人。在搬进冠军楼之前,高福林以七十的高龄住在体委分给他的普通单元房里,是六楼的一个偏单。邻居说他的年龄最大,住得最高,但楼道却扫得最多,经常从六楼一口气扫到一楼。在公园里晨练,免不了有人丢失一些物品,最多的可能就是钥匙。大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都统一把拾到的物品交到他的手里,数十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从高大爷手里失而复得已经不报希望的物品。有的泳友落下的浴巾,到了他的手上,他回家给洗干净,再寻找一时粗心的失主。一辈子带队员爱弟子的高大爷,书包里经常备有创可贴、药膏、游泳镜,游泳裤等物品,以备大家的不时之需。泳友们有时一块外出,他特意带上白酒和事先酱好的牛肉等食品,让大家来品尝。刚开始大家很奇怪,为什么需要的东西总能在高大爷那里找到,遇到的困难总能在高大爷那里得以解决?时间长了大家找到了答案,原来帮助人要事先做好准备,助人的机会需要自己细心寻找和创造。
知足乐观善良原来出自根本
高大爷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他一岁半失去母亲,三岁失去父爱,过早品尝了人间艰辛。1949年11月参军,让他开始了不平常的人生历程。一块儿参加比赛的朋友总和他开玩笑:“长跑取前三名他第四,取前五名,他跑第六,取前六名,他又跑第七”。“1949年9月底前参加工作属于离休待遇,他差一个半月”,但他总是乐观面对,并付之一笑。大家真不知道他知足长乐的心态,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特别是他那么愿意帮助人,图的到底是什么?但凡英雄模范都有闪光的语言,他没有。大家说。高大爷会做、会练,不爱说。得知他苦难的童年经历和解放军长期培养,结论就不难得到了,他知足乐观善良的品格原来出自根本。
奖牌揭示的辉煌人生
想了解高大爷的经历不容易,他取得的成绩一般情况下是不向人吐露的。大家只是知道他有过辉煌的岁月,却不知道他的底细。有两件事让大家刮目相看了。一次是市体委专门建造了冠军楼,分配给为天津体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同志,年过古稀单位又给分了房。第二次是天津举办世界体操锦标赛,远在法国和南非等国家做了国家级体操教练的弟子一见到他,就把他围起来,问长问短,又安排他坐到了教练席上。大家越来越想知道高大爷的历史。这个看似平常的高大爷,到底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成了泳友们心中的不解之谜。最近大家坚持要为德高望重的高大爷祝寿,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他收存的部分奖牌和老照片,看来秘密是保不住了。
高福林的奖牌包括:1953年全国田径赛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第三名;1955年全国体操测验吊环第一名; 1956年全国体操冠军赛两枚第三名;1957年17城市击剑技巧运动锦标赛技巧运动两枚第一名一枚第三名;1958年25城市击剑技巧运动锦标赛男子团体第三名;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技巧第二名。纪念章包括数枚与前苏联、朝鲜交流比赛的纪念章;建军三十五周年运动大会纪念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纪念章;以及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业余体操学校教师校徽。
原来高福林的体操专业是吊环、自由体操和技巧,在中国八一队和天津队教练兼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里数次获得全国奖牌。当年他还曾在全国首创了吊环“倒十字”动作。提起这些往事,高大爷谦虚地说,我们当年的水平与现在比那是小学生,从不说现在训练的条件和手段有多么先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2-4-9 14:30 | 只看该作者
真、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0 02:36 , Processed in 0.05435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