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万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园地之《中国智慧》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2-2-14 16:51 | 只看该作者
节日快乐!宁波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0:02 | 只看该作者
钓鱼得龙 发表于 2012-2-14 11:01
喜欢看杨兄写的文章,真诚朴实,尽善尽美。至于写作,我一贯是鹦鹉学舌,背诵的东西很多,自己心底里感动 ...

        得到龙妹的首肯,真的很高兴。看来常与有学问的人在一起,自己的学问也能看长。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7-11-8 21:49
9494!  发表于 2012-2-22 19: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0:09 | 只看该作者
戏水旗鱼 发表于 2012-2-14 16:51
节日快乐!宁波欢迎您!

       宁波是个好地方,去年四月我曾到宁波旅游,宁波天一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谢谢宁波朋友光顾,也欢迎宁波朋友来烟台做客。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7-11-8 21:49
杨弟弟!说的真对!和老师在一起,再学不到东西,还能去哪里学呢?  发表于 2012-2-15 21: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12-2-15 12:24 | 只看该作者
杨万滨 发表于 2012-2-14 09:20
我也喜欢这一节,并以此作为贫以乐道的理论根据。吃不愁、穿不愁,有两闲钱旅旅游。知足常乐、乐 ...

              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已日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觉:醒。四时:春夏秋冬四季。静观:仔细观察。淫:放纵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11 | 只看该作者
钓鱼得龙 发表于 2012-2-15 12:24
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已日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

              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已日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2-2-17 20:56 | 只看该作者
杨万滨 发表于 2012-2-16 10:11
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已日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

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10:27 | 只看该作者
钓鱼得龙 发表于 2012-2-17 20:56
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好一个“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莫非是白居易写给咱冬泳人的诗?哈哈 ……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9:4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智慧》(八)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白话解: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人所希求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取得,也不愿意接受。贫穷与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来改善,也一定不会逃避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2-2-22 1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钓鱼得龙 于 2012-2-22 15:20 编辑

未曾清贫难成人
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
炼狱
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成器
拓马长枪定乾坤
挥军千里山河在
立名
扬威传后人

   
改编自《增广贤文》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0
长见识!  发表于 2012-2-22 2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09:51 | 只看该作者
钓鱼得龙 发表于 2012-2-22 15:18
未曾清贫难成人
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炼狱

未曾清贫难成人
不经打击老天真

        古人的经验之谈真是精辟,好像我们这一辈人就是这么过来的。轮到儿女这一辈吧,不忍让他们清贫、也不忍让他们遭受打击。于是,他们老天真、难成人。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09:1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智慧》(九)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
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白话解:君子恭敬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性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
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能,以保全其身。”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
   注:倍者:背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09:3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智慧》(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8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2-3-6 2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钓鱼得龙 于 2012-3-6 21:59 编辑

两千多年前,孟子念兹在兹一定要弄清楚,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有什么根本条件。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其实只有一点点。是什么样的一点点呢?在另一段话里,孟子归纳出“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恻隐之心,是人和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两千多年之后,对于人的特色特性,我们有了许多孟子当年不会有的科学研究调查,这些研究调查基本上,第一,肯定了孟子的提问方向;第二,确认了孟子给的部分答案。
人真的是很不一样的生物,除了生理结构上,例如直立运动与手掌发达等特色之外,在感官能力上,也有很明显的区别。
最明显明确的区别:人是惟一具有“投射感应”的生物。一条狗会有快乐、痛苦、欲望,可是它绝对不会去想:“如果我是别的狗,或者我是个人,那会怎样?”一只猫会感觉到自己的饥饿,可是它绝对不会在看到另外一只虚弱走过的猫时,同情地想:“啊,它没东西吃一定很饿吧!”
这其实就是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也就是现代语言里的“同理心”。看到别人快乐,我们会被感染快乐;看到别人痛苦,我们会瞬间感受到强烈的不舒服,这是人才有的反应。千万别小看这项人的特性,事实上,人能够建立社会、发展文明,靠的不就是这个?
一头狮子吃饱了就是吃饱了,懒洋洋走开,完全不理会母狮子小狮子吃饱没。一个人自己吃饱了,却很可能会被一个陌生人的饥饿眼神弄得极其悲哀、痛苦,因而产生冲动,希望他也能脱离饥饿。许多社会文明互相扶持的机制,都来自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会被别人的痛苦打动的“恻隐之心”。
不过,孟子也早就警告过了:“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有这样的特性,却不保证每个人身上都会留着,如果不小心保存的话,有些人就会愈活愈像其他动物了。
“去之”怎么“去”?如果一个人经常看见明白、确实的痛苦,却出于自私利益,对那样的痛苦冷漠以待,慢慢地他就会愈来愈像只有自我感觉、不再能“投射感应”的其他动物了。
为什么要讲求“动物权”?为什么要批判养活熊取熊胆的做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是,你不需要成为一头熊,不需要有被活活取胆汁的经验,也能体会熊的痛苦。倘若对那么明显明确的痛苦都视若无睹,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肠?如此对待熊的极度痛苦,习惯了之后,又会怎样面对人、面对其他人的痛苦?有利可图时,你会在意所作所为可能对别人产生的伤害吗?
动物权,尤其是避免虐待动物,不只是为了动物,更关键的是为了保护人的恻隐之心。有了恻隐之心,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也才会有超越个人利益,追求公共幸福的文明社会。
(作者为台湾作家)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8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08:30 | 只看该作者
钓鱼得龙 发表于 2012-3-6 21:58
两千多年前,孟子念兹在兹一定要弄清楚,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有什么根本条件。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

        咱们的老祖宗两千多年前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人和其它动物的差别,其实只有那么一点点──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恻隐之心,这也是人和其它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所在。显然,我们现在的许多人忘记了我们人类与其它动物的这点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妹子的这篇补充阅读,实在应该让更多的人们读一读。谢谢龙妹子!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2-3-9 10:01 | 只看该作者

“无宾主”中的茶道精神(图片来源:资料图)

“无宾主”,虽说没有宾主,实则宾主历然。“宾主”这个词最初由临济禅师所说。

后来的风穴延沼(896—973)将临济禅师的“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冠以“四宾主”的简称,并提出“宾中主、主中宾、主中主、宾中宾”的说法,以表达深奥的禅机。

简而言之,宾是徒,主是师。师徒讨论问题时,有时师父取胜,有时弟子的见解反而赢了师父。这样会有四种情形,所以叫四宾主。如果详细地说,宾中主是指徒弟的见解胜过师父,师父被弟子勘破。主中宾是指师父在接引弟子的时候,自己也成为弟子,以破除他的执著,令入禅境。

主中主是指师父充分地表达禅的境界。

宾中宾是指学人悟不到禅的境界,即使遇到了师父,也只会增加他的执著。由此可以看出,这四宾主的前两句是说师徒相对的场合,后两句说的则是师徒各自的事情。

现在,从茶道上来说,主人和客人有分别的场合叫‘宾主历然”,主人和客人成为一体的时候叫“无宾主”就是说,主人作为主人,不面对客人不行。客人作为客人,不应对主人不行。主人和客人有清楚的分别,被称为“宾主历然”。虽然这样相对,但主人和客人彼此相当知心,到了心和心相融,成为一体的程度,没有任何隔阂和杂念。意气相投,便没有了主客的分别,这就叫“无宾主”。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08:30 | 只看该作者
钓鱼得龙 发表于 2012-3-9 10:01
“无宾主”中的茶道精神(图片来源:资料图)“无宾主”,虽说没有宾主,实则宾主历然。“宾主”这个词最初 ...

      却原来,宾主一词也有这么多学问。比如我一不留神做了楼主,表面是主,实质是宾。龙妹子常来光顾,表面是宾,而带来那么多的扩展阅读,令我每每受益匪浅,如此理应是主了。盼望我们之间也能达到那“无宾主”的境界。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2-3-10 12: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钓鱼得龙 于 2012-3-10 12:39 编辑
杨万滨 发表于 2012-3-10 08:30
却原来,宾主一词也有这么多学问。比如我一不留神做了楼主,表面是主,实质是宾。龙妹子常来光顾, ...


      楼主的学习园地冠名“中国智慧”,中国智慧之奇葩禅宗应占一席之地。自楼主开坛讲学以来,得龙常来光顾,受到楼主的热情嘉勉,宾主互答,其乐融融,故而想起了这段类似绕口令的宾主关系。如果能到达楼主所说的“无宾主”关系,需要达到临济宗之“心心相印”的境界。

       临济宗是禅宗五大流派之一,希运禅师继承了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说。“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表明了希运心佛一如的思想。他从这一思想出发,主张“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世故有“心心相印”一说。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08: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智慧》(十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解:孔子说:“学习修养自己和富国利民的学问,又能够适时地实行,岂不是很令人欣喜
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2-3-15 12:07 | 只看该作者
杨万滨 发表于 2012-3-12 08:57
《中国智慧》(十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国藩故曰:“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材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2-3-16 2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钓鱼得龙 于 2012-3-18 23:38 编辑

       对西方人来说,东方的概念模糊,过去西方人认为亚洲的印度、中国、日本甚至埃及同属东方;但中国人认为东方就是中国。历史上五个中国人改变着影响着中国。
   。第一位是孔子,他说一切都是仁爱;第二位是老子,他说一切都是道德;第三位是庄子,他说一切都是逍遥;第四位是孙中山,他说一切都要大同;第五位是邓小平,他说一切都要改革。   
        孔子是个好人,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讲究礼治,克己复礼。儒家思想特别适应国情,对国人的影响至深,尤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将儒家学说推向政治,遂成为国人后一千年的行为准则;
      老子是个哲人,持道德成经,区区五千字,深奥莫测,几乎成为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道与德乃衡量人高低敏愚之标准,他主张无为而治,告知事物的两面,知其白,守其黑;
      庄子是个仙人,生活贫穷困顿,却鄙视富贵荣华,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将无为推至极限,逍遥而游,不知所终;
       孙中山是个凡人,封建大厦将倾之时,顺势一推,借力给力,终帝制而启共和。他强调自由平等博爱,以为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其理想高远,其方略缜密,其教训惨痛;
       邓小平是个神人,大起大落,参禅悟道,对中国文化领悟至深,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逆境不悲,得势不喜,誓死不登峰巅,依旧可以一览众山小。
    五个中国人熟知的名人,各领风骚。诸子百家,各有主张,儒家独大;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为道谨言慎行;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庄子带众逍遥;天下为公,三民主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切的一切,至今中国人还在一切的摸索之中。
马未都《东方的一切》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1-8 2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2-28 23:43 , Processed in 0.05440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