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5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此地犹传翰墨鱼————嘉州漫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24 2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陈德忠

  郁达夫先生写过一首《咏西子湖》的诗:“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指出江山胜迹、名物特产,往往都是通过文士墨客的题咏赞颂才增辉添彩,名声远播。地以文显,文因地存,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以山水名胜著称的乐山,出产一种名叫墨鱼的河鱼,也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鱼古人又把它叫做黑头鱼。清嘉庆十七年撰修的《乐山县志》记载说:黑头鱼“产大佛沱。上止龙泓,下止乌尤”。离开这段水域,便难得一见这珍稀鱼种的踪影了。

  三江之汇,水深浪阔,为鱼类提供了栖息、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据有关科研部门考察,这里鱼的种类之多,堪称川江之冠。先不说那细嫩肥美、人们难有口福享用的名贵佳肴——江团以及杜甫用“鱼生丙穴由来美”的诗句赞誉过的雅鱼等名贵鱼种,单是平日鱼市上随处可见的鲢、鲤、鲫、鳜、青波、白甲、肥沱、乌棒、石爬、青鳝等众多鱼类,就会让你眼花缭乱,食欲大增,不断更换餐桌上的菜谱。但在这些琳琅满目的鱼群中,唯有墨鱼才与笔墨结缘,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在文人雅士中演绎出一段动人的传说故事,广为传播,至今流风余韵不断。

  岷江、大渡、青衣三水合流处的乌尤山,孤峰卓立,四面环水,据说就是秦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的离堆之一。山巅临江危崖上,有座古朴典雅的亭阁,名叫尔雅台,是为纪念汉武帝时本地学者郭舍人而修建的。郭舍人曾在乌尤山上注释过《尔雅》,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名物的词典。传说墨鱼就是吞食了他刻苦钻研时溶墨洗砚流下山去的墨水,头部逐渐乌黑,才变成了黑头鱼。

  这个故事远在北宋时期就有记载,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初发嘉州》一诗中写道:“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移舟近山阴,峭壁上无路。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乌尤山原本叫乌牛山,以其形状像卧于水中的犀牛而得名。据说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嫌它不够文雅,才改名叫乌尤的。以乌之尤者来形容山色的苍翠、美、胜,活画出这座灵山胜境的神韵风采。郭舍人就在这样幽寂的环境中静心涤滤,埋头著述。最终注释完成的《尔雅》一书,由于在传抄的过程中遗失了中卷,未能流传下来,其人其事也逐渐湮没。

  时过景迁,后世通行的版本只有晋代郭璞注疏的《尔雅》。后人穿凿附会,便认为在乌尤山上注释《尔雅》的人是郭璞。早在南宋以前便有人张冠李戴,把这位平生从未入蜀的郭  先生硬请到乌尤山来,凭空打造出一个”郭璞书岩“的古迹。于是,墨鱼也就跟着改换门庭,变成是喝郭璞墨水变黑的了。“君不见郭璞台前尔雅书,至今遗墨在江鱼。”(明·任有龄诗)而民间老百姓不了解这些故事,更不知晓郭舍人、郭璞为何许人也?便按照自己的心愿,觉得大文豪苏东坡更值得尊敬、纪念,墨鱼只能喝苏学士洗砚涮笔残留的墨水。所以,乐山民间流行的传说,一直是把墨鱼与苏东坡联系在一起的。清末詹崇的《嘉州竹枝词》就对此作了文字记载:“东坡遗迹未全荒,洗砚池水留一塘。三月初三春浪暖,人人争买墨鱼尝。”

  真正与墨鱼有关的“尔雅台”始建于何年,早已无从稽考。现存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六月,嘉定州知州袁子让的《重修尔雅台记》为最早的文字记载。但他也沿袭旧说,认为“晋郭景纯先侨寓嘉州时,尝注《尔雅》其山。山之南有一台,相传为先生搁笔处,俗呼为尔雅台。水环此山,上下鱼皆乌首而皂甲,与凡鳞不侔。说者谓先生墨翰所染也。”

  清人王渔洋写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蜀道驿程记》,对此也有所叙述:“山有尔雅台,记称郭景纯注《尔雅》处。山下产墨鱼,俗谓食砚墨所化,立春后泛子,渔人以灯火照之,辄止不去。袁子让诗云:得人始解终军鼠,此地犹传翰墨鱼。”诗中所说的“终军鼠”也和《尔雅》这部书有关。“尔雅序”中有这样两句:“豹鼠既辨,其业亦显。”是指孝廉郎终军为汉武帝辨认出豹文鼮鼠后,人们都佩服他知识渊博,精通《尔雅》,于是“争相传授尔雅之业。”袁子让把这两种和《尔雅》有关的动物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意在强调墨鱼和豹鼠一样都是珍稀、奇异的物种,值得引起重视。而且还给墨鱼赠送了一个文雅的称号“翰墨鱼”。

  明清以来,因这翰墨鱼“市之罗缕脍,芳鲜妙无匹。”一直是晏席佳肴、馈赠礼品。清咸丰年间,名叫陈宗源的乡贤在他的《青衣江打鱼歌》中,对此有过生动描述:“涨泛桃花簇浪纹,黑头鱼子正成群。叉来柳贯沽村酿,尔雅台荒起暮云。”在另一首诗中,他还为后世留下了当时乐山地方官吏清正廉洁的民间口碑资料:

  渔租渔税一齐蠲,人颂嘉州太守贤。网得嘉鱼更相送,前番双尾尚高悬。

  平民百姓感激父母官免去渔租、渔税,把刚网起的墨鱼给太守送去,却见到前次送去的两尾鱼还高挂在大堂上。作为时时提醒自己不收受礼品的警示牌,早被风吹成了鱼干。太守两袖清风的感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敬仰。也由此给翰墨鱼增添了拒腐倡廉的文化色彩。

  如今,由于江河的日渐萎缩,水质的不断污染,鱼类的生存环境已受到严重威胁,曾经“晴江无数墨鱼来”的乌尤山下,已难得见到这些珍稀鱼类。曾经给乐山历史留下过美丽传说的翰墨鱼,恐怕在不久的将来,只能从古人的诗文资料中才能寻找到它们的踪迹了。

2#
发表于 2007-6-25 00:32 | 只看该作者
墨鱼恐怕是早已绝迹,这么多年来我还没有见到过。
3#
发表于 2007-6-25 03:2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只是听老人们说过尔雅台山下产墨鱼。
4#
发表于 2007-6-25 10:14 | 只看该作者
只要是是黑头鱼就应该是墨鱼……
5#
发表于 2007-6-27 16:1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森林[/B] 发表: 我也只是听老人们说过尔雅台山下产墨鱼。

看来只能是在传说里听了

6#
发表于 2007-6-29 09:55 | 只看该作者

传说墨鱼大佛游

也曾循迹访尔雅

汉晋宋人文豪杳

三江烟波接天流

7#
发表于 2007-6-29 10:22 | 只看该作者

 鲢鲤鲫鳜逐青波

 白甲肥沱浪乌棒

 石爬青鳝鲜江团

 墨鱼尔雅留空觞



[此帖子已被 zzss5527 在 2007-6-29 11:32:33 编辑过]
8#
发表于 2007-6-30 08:36 | 只看该作者
几位的文学功底恐非一日,向你们学习!好久教教小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7 21:42 , Processed in 0.11290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