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群文活动打动人心
中国文化报记者王立元报道:“西有维也纳,东有哈尔滨”,在第31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期间,记者不止一次地听到人们亲切地评价“哈夏”时如此表示。2010年,以百年交响乐历史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50年的积淀为基础,哈尔滨获得了联合国授予的“音乐之城”荣誉称号。百闻不如一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音乐已经和哈尔滨市民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群文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场”
8月6日下午3点,哈尔滨市中央大街上响起一阵马达声,继而一辆敞篷车缓缓驶来,第31届哈夏国际音乐狂欢大巡游正式启幕。来自韩国的男寺堂打击乐表演艺术团,十几名演员手拿小鼓、长鼓,边跳边打,活力四射;来自日本新潟的木屐舞蹈表演,用一段民族舞蹈再现了300多年前新潟人战胜自然灾害后的喜悦,表达着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激昂的音乐、超强的阵容、震撼的视听感受,国内外20余支团队、800余人组成的巡游队伍从哈尔滨市头道街出发,沿途一路欢歌,上千名游客顶着烈日加入到狂欢队伍中,这一刻的哈尔滨全城狂欢。
满怀对黑土地的眷恋和对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多年的牵挂,8月8日晚,来自北京、杭州的老知青携手哈尔滨知青,以250人的阵容献上了他们喜爱的歌曲——《哈尔滨之夏》、《我们曾经年轻》,唱响了“和谐之星”专场的序幕。演出中,北京北大荒知青艺术团为观众表演了自编自创的舞蹈《雪花飘飘》和《北大荒人的歌》,杭州北大荒知青艺术团以独唱、舞蹈向人们述说着改革开放后江南的壮美景象。据哈尔滨知青联谊会会长李素梅介绍,这是3个城市的老知青第4次聚首哈夏。为了给哈夏助力添彩,作为曾在北大荒共同生活和奉献过的战友,这些平均年龄已达花甲的老人们在哈尔滨知青联谊会组织下,先期已在松花江边排练了两个多月。
同样是8月8日,在哈尔滨市香坊区黛秀湖公园的一处广场上,香坊区健康路街道办事处的5个社区正在进行文艺演出。这是一场纯粹以社区居民为主角的演出,演员由社区群众自发报名或经居民推荐产生,节目有老人们表演的集体健身舞、健身秧歌,也有幼儿园小朋友献上的徒手操和歌谣,还有模特表演和口才表演。健康路街道新城社区主任韩淑娟表示,演出促进了社区群众之间和谐的邻里关系,深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群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
今年哈尔滨市民参与哈夏的热情之高,让哈尔滨市群众文化馆馆长崔明河感到惊讶。“很多社会团体、包括外地团体,为了能参加音乐会各显神通、想尽办法。”崔明河还谈到,已有几百家团体主动请缨,申请参加防洪纪念塔广场群众文艺演出,而由于场地条件限制,组织者只能安排28场,很多高水平的演出团体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哈尔滨市内各区或者剧场里演出。
参与演出的除了专业艺术团体,还有大专院校、部队、企事业单位等群体,这在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是极少见的。此外,哈尔滨市道外区巨源镇的农民工参加所在区的社区艺术节演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也首次有农民工参演。
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些市民自费参与排练演出,崔明河告诉记者,有的演出从服装、道具到场地、用餐花销,每次排练都要花费1万多块钱,这些费用完全是演出组织者出于对哈夏的热爱而自掏腰包。“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演出者都不会离开,吃饭就吃口面包、喝口水,但我们能感到他们很快乐。”第一次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的崔梅今年58岁,为了演出,她借来衣服、辫子,组织了亲友团,怀孕临近预产期的女儿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崔梅说:“以后,一定要让我的外孙子学钢琴。”
音乐是这座城市成长的记忆
从一组数字中可以一窥哈夏群文活动的丰富多彩:在本届哈夏大幕开启前,“音乐之都·百姓大舞台”等群文活动已在各区县提前启动,从7月15日到8月15日历时一个月。本届哈夏举办期间,哈尔滨全市8区、10县(市)都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共有超过1万名演员参与群文演出,其中80%是业余演员,年龄最小的仅4岁,最大的超过90岁;从8月6日开幕至15日闭幕期间,将推出约340场群文演出,预计观众将达百万人以上。
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组织如此规模的群众演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哈尔滨市文新局局长杨晓萍说,组织这样大规模的群文活动并不感到吃力,正是因为得益于哈尔滨的音乐传统。
身穿礼服的老爷爷在吹圆号,扎着小辫的小姑娘会拉小提琴……从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到松花江沿岸一路走来,沿线就像是一条音乐之路:中央大街的老街乐队、阳台音乐会早已深入人心,而今街头音乐节也办得如火如荼,松花江沿岸更是有着无数的群众演出队伍。正是有了这样的氛围,哈尔滨才走出了金铁霖、李双江等歌唱家。著名音乐家滕矢初也曾表示,自己很庆幸生在了哈尔滨,可能在别的城市只有家庭富裕的孩子才有机会接触音乐,但在哈尔滨每个人都有受到音乐启蒙的机会。
今天哈尔滨形成如此浓厚的音乐氛围与历史悠久的哈夏自然分不开。70岁的黄大爷参加过多届哈夏的群文演出,他说:“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届哈夏闭幕式上最后一位表演的歌唱家,他穿着一身藏青色的衣服,真好看……登上哈夏的舞台是哈尔滨市民心中最向往的事儿。”
“哈夏1961年诞生时,主要是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但1996年与文化部联合主办后变得更加专业化,近两届其正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但无论如何改变,哈夏从来没有离开过老百姓。”杨晓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