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 夕
又是一年七月七,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畅游大海中有许多的美好回忆在心头.......
儿时的巧果,变化着各种模样,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想象,用一根线串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玩具和美食.耳边总想起妈妈关于七巧节的各种美丽的故事......促人奋进.
童年的生活虽不富裕,但接受的教育和历朝历代传下来的故事,影响着人的一生.构成了五彩斑斓的儿童时光.而如今社会变得富足了.但文化的传承却少了很多.试问:现在的儿童们有多少吃过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巧果呢?已经有很多人都不认识了,自然界的所有形象都可以用巧果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条天河隔不断,牛郎织女雀桥会,喜雀今日影无踪,葡萄架下听夜话,脸盆能接织女泪.......
朋友们:你们都有些什么浪漫故事呢?
节日起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