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起成立全国首支水上义务搜救队
& q5 L: m0 F+ d: C/ e" I% ?' S, E# w4 y/ i0 s, z
2005年2月28日,天寒地冻,一名男子在洛阳桥下冰冷的水中挣扎着。围观者有数百人,却无人下水。眼看一条生命就要被冰冷的河水吞噬,有人“扑通”一声跳进河中,将落水男子救上了岸。但因溺水时间过长,落水男子终究未能抢救过来。1 T0 Y6 Z8 `. `1 r" ^
( r$ ?8 a, d, H# B: Z Q3 a- n 跳水救人的就是赵振杰。他当时正好乘公交车路过此处,围观的人群将桥上的路都堵死了,他迅速下车奔了过去……! f& O% R! Z: q) s! |
8 S! G8 x( f' D8 a5 J, ~# b8 F! G
从那天起,爱好游泳且水性极好的赵振杰便想到:洛阳仅冬泳爱好者就有上千名,爱好游泳的更是不计其数,如果把其中一部分人组织起来成立一支义务搜救队,那么将有不少溺水者幸免于难。于是,他就这个想法与好友进行商议,结果在春都集团工作并有8年泳龄的冬泳爱好者何延森和他一拍即合。3月20日,一份倡议书贴到了洛阳市多家游泳池门口。很快,10余名冬泳好手在赵振杰的倡议下,怀着救人性命的善良意愿自发地走到了一起,成立了全国首家民间水上义务搜救队。后来,这支义务搜救队得到了市公安局110报警台的支持,台里决定接到有人落水的报警电话后,在布置出警的同时,第一时间告知赵振杰(如今的搜救队有了一个呼叫号码:4008100100)。( T3 I# X7 `, R! C3 u+ F2 x. A& q4 h
$ y% E6 N! w! b2 V
于是,每次接到求救信息,赵振杰便迅速通知搜救队队员从各个方向赶到现场。虽然是义务搜救,没有报酬,且要冒一定的危险,但队员们硬是凭着血肉之躯和高超泳技与无情的河水、渠水搏斗。' p8 o9 O- n/ v+ k) A/ C+ y2 a4 O
5 V" B1 p) a6 q# Z# u A8 [& j 搜救队经常进行集中训练,每次救助后还开会进行总结:有人从桥上跳水自杀,怎样快捷救助?中州渠水下玻璃、铁丝、杂物密布,怎么办?被救助者在水底,怎样潜水更有效?队员之间怎么互相救助……
" L+ j0 o4 f( R5 c4 n7 S- C1 g8 r+ l( i1 v. x8 Z1 r# N
经过多次排查,搜救队把中州渠及洛河市区段水域情况打印成资料,发给每个队员。每个水段水深多少,哪里有台阶、哪里有陡坡等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1 W& Y9 G, c' Q4 P7 p( P# t6 E6 N2 W
搜救队具体行动有多少次,赵振杰已数不清了,但有两次搜救却让他至今难忘——0 ^8 z, M6 j$ V, @) T) X5 E; }& p$ Q
/ C! d# C" F3 h6 H+ A
2005年7月8日21时许,一名醉酒男子在王城大桥上跳河自杀。接报迅速赶到现场的赵振杰,一边布置救援,一边脱去外套下了水。洛河水深四五米且水流湍急,但赵振杰不一会儿就接近了落水者。当赵振杰从背后抓住落水者时,原本大声呼救的落水男子却毫不配合,使劲挣脱:“你不要救我,我不想活了,你救我干啥?”赵振杰毫不气馁:“我不管你想不想活,我下来就是要救你,一定要救你!”落水者的全力挣扎使赵振杰精疲力尽,双方陷入了极度危险中。危急关头,十几名搜救队队员赶到,10分钟后,落水男子被成功救起,而一些队员的腿脚也被水里的玻璃碴子、铁丝扎伤了。
0 l/ J4 j" _+ p' g$ [" o9 R; ?! b l0 Q& W, m
还有一次,宜阳县寻村镇下河头村两名初中生溺水,村民在河中打捞了十几个小时一无所获,家长只好向洛阳水上义务搜救队紧急求援。正在酒店给父亲祝寿的队员解建军、正在老家照顾妻子坐月子的队员张保健、正在发着高烧的队员刘和平,接到出征的指令后都迅速赶往事发地点。在搜寻过程中,解建军的右脚被扎伤,血流如注。溺水少年被托上岸时,两岸密密麻麻站立的群众送上雷鸣般的掌声。有人高呼:“洛阳的搜救队中不中啊?”群众齐声应答:“中!”这声“中”,震耳欲聋,让队员们眼眶发热。8 e8 M4 Z e6 E* j" q/ m
# l( u# E2 X6 K' j
“4月24日20时24分,一位老先生因家庭琐事跳渠,8名队员在5分钟内赶到,老先生被打捞上来;5月22日10时22分,洛河牡丹桥段,救起一名17岁女子……”记者翻看赵振杰的记事本,记事本上的记录显示,搜救队成立半年时已出现场56次,成功挽救了17人的生命。目前,这个数据还在递增着,记录着搜救队的自豪与欣慰。$ q: s' _. \* Y( l: x% \
" ^4 C( [. @5 V; R- ?
搜救队的义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支持。2007年春的一天,搜救队队员出现场时,有群众看到队员跳进寒冷的渠水里救人,就悄悄在岸上放了瓶酒;有位大娘看到几名队员的脚被渠底的玻璃碴子扎破,回家拿了3双新布鞋又来到现场硬要他们穿上。
" h- z1 H, v* f1 V" a* |" a& m5 C( e) K6 V6 U
搜救队的义举,也让更多热心人加入救人的行列。一次,搜救队队员在中州渠里搜救一个小女孩时,一名在洛打工的南方小伙儿毅然脱掉外衣加入搜救行列。市民李改成是一名医生,一名受伤的搜救队队员到他的诊所包扎伤口时,他得知情况后当即要求加入搜救队,并表示愿为受伤队员免费治疗。9 e; d t) K5 _) b$ k1 B/ @ e
6 [( B" F2 o# e1 Q& E8 @* K 洛阳水上义务搜救队被各级新闻媒体关注后,其影响迅速波及省内外。本报对这支队伍进行了跟踪报道;搜救队成立当年9月,新华社播发了相关报道;同年12月,《人民日报》以“赵振杰:爱心搜救”为标题进行了报道;很快,央视、湖南卫视、河南电视台、长江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等新闻媒体也纷纷跟进。义务搜救队的奉献精神为洛阳形象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5 [, j8 L0 o$ l8 Z% Z- E7 O7 i! \( ?2 t- s: A4 a
著名横渡勇士张健,在洛阳新闻网的视频直播中与网友交流时曾感慨:“在许多沿海城市见过搜救队,没想到洛阳也有这么一支精干的队伍,我向义务搜救队致以崇高的敬意!救人是游泳的最高境界,希望社会各界给义务搜救队更多的支持。” _, l+ O$ U( E+ ?$ L# y" X
* R! C, D2 e/ w) C5 u+ U, O 作为义务搜救队的主要发起人,赵振杰曾荣获“洛阳市文明市民标兵”、“洛阳市十大优秀青年”,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五四青年”奖章,被中国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会评为2006~2007年度全国“公益楷模”,应邀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场所发言。( i3 ~7 p7 k, K3 U$ t% M% g
^ J# r' N. J9 m本报记者 赵玉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