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人物总会遇到来自不同环境的阻力,工作压力,家庭矛盾,身份认同的危机,乃至个人生理或者心理方面的缺陷。电影叙事也有同样的规律,这一点也不比小说或戏剧的技巧单薄,只是太像生活本身所演绎的伎俩,所以不易察觉。还原叙事的动机,想说什么便直呼其名是最下策,虽然最为常见,但也最不用动脑,时常出现在日本超现实主义喜剧中,而通过客观现象、支线情节发展及次要角色的反应来表现主线、主角才是编剧在剧本上、导演在调度上所作的功力。4 \" L) A5 h& N: W- @- k
虽然已经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影片18分钟时飞机遭遇气流突袭时所造成的恐慌,并非来自主角的判断,或者说观众所能感受到的突发事件是通过其他角色或半开玩笑,或郑重其事的行为反差表现出来的,这么处理的最大好处是更客观,是较为浅显的暗示,也是一种观察的方式,如何表现事态确实恶劣?让专家现身说法,在飞机上谁是专家?专家是不是必须慷慨激昂地来段演说?
8 Z/ U+ v! I6 {5 y4 @影片并没有像《空军一号》或《锅盖头》那样赤裸裸地说实话,而是通过在天上飞了一辈子的空姐对这种局面的惊慌反应,告诉观众状况确实不寻常,可贵之处正是这种惊慌仍旧被安排得符合角色的身份,适度的手忙脚乱,逼真的故作矜持,合理的人人自危,甚至精确到习惯性拉上舱间门帘时顾不上归置严实,哆嗦着紧着去扣安全带,这一幕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导演并没有让某个毛头小子突然睿智或者大义凛然,那显然需要另外通过一连串事件展现,得到观众认可,才不会显得突兀。所以直到57分时他还狼狈的泡在水里,一路逃亡,而51分之前长达6六分钟的街头调度则充分体现了导演的掌控能力,不仅将各色人等的混乱表演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不忘通过一连串配角的惊恐表现为大难临头做铺垫,这使得接下来翻滚而来的滔天巨浪有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时少年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瞠目结舌、手足无措或许比义正言辞、英勇救人高级得多。4 w) r% v) u! R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here will be?这是《后天》海报上的一句话,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