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错或写错了字的情况是常见的,谁都有可能遇到自己不认识和不会写的字,中国汉字复杂就复杂在这里。本来是个读写能力问题,但我发现它与个人修养有很大关系。 公开场合读错字很尴尬,也很晦气,就好像一个人吃瓜子,一不小心吃到一个发霉的瓜子,满嘴的香味都没了。在普通人群里,做学问的人读错或写错了字,个人形象就打了折扣,甚至成为被人贬损的谈资。 读错字影响大要数传达文件了,传达文件本身是非常重要和严肃的事。特别的思想,需要特别的字词来表达,因此难免会有三俩生僻字;特别字词承载特别思想的文件,一般又属于重要文件;越是重要文件,传达限期越是比较紧迫,读文件的越是主要领导;越是主要领导读错了字,大家越是不好意思笑。一位作风严谨,文字工夫很好的老领导,他的一个重要习惯,就是在传达文件之前仔细看看有没有生字,大家从来没发现他有读错字的情况。 我过去有一个当宣传部长的同事在会上读文件,读到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 (贾在这里读gǔ做买卖的意思)时,一名主要领导把gǔ给“纠正”成jiǎ,一时众人哑然。因为知道领导的脾气大,都不找那没趣儿。受到委屈的宣传部长,会后问其他人为什么都不说话,纵使正误颠倒?大家都笑不做答,可怜的宣传部长!记得我参加一次有关基建投资会议,遇到一个专属字“砼”,代表混凝土。读文件的同志不认识,我告诉他:人、工、石合在一起,是混凝土的意思,这个“砼”是工人造的字,可以读,念tóng。不料让主持会议的领导听见了,他想当然地“纠正”,说念gǒng,我也没敢做声,心说“拜托,亏他还主管过基建”。fficeffice" /> 有些人怕麻烦,懒得在读书时查字典。的确,一边看书一边查字典,影响读书和思考的连续性,况且有些生僻字查过字典,一时也记不住。我把错别字和人的脾气连在一起,却另有一层含义。就是脾气大的人不惧怕读错写错字,用了错别字还感觉良好,感到自己有魄力。他们可以把正确谬误颠倒过来,登峰造极的武则天不是可以自己造字吗?建立法治国家过程中,不是常有人设问“权大还是法大”吗?我想同时也应该讨论一下“权大还是真理大”。 有一位职务不低的领导以他多年的经验,无奈而又好意地告戒我,“谁官大谁就是正确的”,我听后也是难以做答。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经验。记得文革时期在生产建设兵团,晚上参加学习,一名现役协理员主持司令部有关“有没有天才”的讨论,旨在批判林彪的“天才论”。一位大学文化的农业技术员经过思考,从容发言:“要说‘天才’,那还是有的,比如有的人天资聪明、客观历史条件(现在讲机遇)具备,再加上本人科学的思考和勤奋的付出,他成才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表现了‘天才’的现象”。以“大老粗”自居的协理员根本听不懂,又怕掌控不了会场局面,指责说“毛主席说没有天才,你怎么非说有哪?!”可怜的农业技术员顿时哑口无言。与我说起,我劝之,“这种人脾气大,别惹他”。看来本事小,脾气大的人不只爱读错别字,要害是一贯正确,不能有错。 我曾与这位领导讨论过“多数人专政”的问题,但是没有见效。他只知道多数人是正确的,不知道真理往往先被少数人发现,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道理。看来有关真理标准的讨论并不应该结束,唯书、唯上、唯多数人,而不唯实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 本事小脾气大,冬泳人不害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