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节令循环,掌握二十四节令对冬泳有什么作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8 2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冬泳在人们的印象中,除了地域的概念,更多的是时间的概念。地域决定了冬泳的气候环境,而时间则决定了冬泳的时间条件。没有春、夏、秋、冬的更替,当然也就不会有冬泳的运动了。

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似乎不很关心节令的交替了。我认识的几个30多岁的朋友,他们大多数不出节令的顺序,也不知节令的意义。也难怪,快节奏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内容,使人们无暇顾及时令的变化,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在高耸的水泥建筑物中,在滚滚的汽车烟尘中,人们似乎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忽然发现树叶多了,忽然听到雷声响了,忽然感到炎热难当,又忽然感到了飕飕的西北风,忽然见到纷纷的雪花落了,然后,该过年了。每到这时,人们会感慨,时间过得多快啊,好像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呢。

这种生活状态,其实不是好的状态,因为,在这种生活状态中生活的人太紧张了。

人是自然界中的进化物,在亿万年的进化历程中,融入了很多自然的节律。所以,人应该顺着自然的节律生活,例如随着四季的更替,我们所穿的衣物就会有所增减;我们吃的蔬菜、水果,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在不同季节里,我们会有不同运动方式,如春天的春游、夏天的消暑、秋天的出行;又例如,在不同季节里,我们应该防止随着季节而来的流行性疾病,;又哮喘病的老年人在北方的冬季会感到呼吸困难;人们在温暖的春季里应特别预防感冒;而在炎热的夏天,不仅要预防中暑,还要预防因苍蝇、蚊子等传染的疾病。甚至在不同的季节里,人们会有不同的情绪特征等等,俗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就连瞌睡,每个季节里的感受都不同。每个季节的气候特征,都会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许多书中说,春天是播种爱情的季节。这不是妄语。我们国家的许多民族在春天有三月三对歌的传统,有过三月节的传统。其实,这个古老的节日,就是为青年男女相互相识熟悉所设定的。我国古代的《诗经?溱洧》中描述了这个时间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男曰:‘既且。’‘且往观乎?’‘溱之外洵圩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意思是说,溱河与洧河流水滔滔,男子与女子采了香草。女子说,“去看热闹吧?”男子说,“已经过去了。”“追上他们去看吗?”“溱河岸边才好玩呢!”男子和女子说笑着,把芍药花赠给了她。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诗句,表现出唐代时三月三的青年妇女们在长安曲江边上春游的盛况。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人们会莫名其妙地产生许多兴奋的冲动和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激情。这种潜在的因素,就是自然赋予人的生命节律在起着作用。这种生命节律不仅在人类身上有,在大多数动物身上也有。所以,自古以来,全世界各族人们都用春天来象征年少,象征爱情。

医学上也有这样的发现,某些病症,在某个季节比较多发,或者在某个季节容易加重。身体虚弱的老人或者患某种病的病人,在某个季节容易发生危险。这其中,也有大自然生命节律在起作用。

冬泳是一项很讲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顺其自然的活动,所以,参加冬泳活动的人无不注意节令的更替。

城市中许多年轻人也许不知道节令是怎么回事。但是,许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一年中气候的变化,多发生在过节令的日子。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说的正是气候在“清明”的变化。清明是普降春雨的季节,虽是春天,仍然较冷,所以身处旅途的行人会有喝酒暖身的欲望。农谚有“清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说明清明、谷雨期间,总有春雨的降落。有心者如稍稍加以注意,也必定会发现,刮风变天的日子,大多是节令交替的日子。冬泳者们每天要外出冬泳,自然十分关心气候的变化,所以,冬泳者应当熟悉我国农历中的24个节令。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摸索总结出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以便于农业种植。24个节令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事活动经验中摸索总结出的气候变化规律。冬泳者需要对气候的变化有较好的掌握,才能使身体运动符合客观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年中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6个节令,一年共有24个节令,它们分别是:

春季(公历2月、3月、4月)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5月、6月、7月)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8月、9月、10月)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11月、12月、1月)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有两个节令,第一个节令一般为本月(公历)上旬的37日之间,第二个节令一般为下旬的2124日之间。

古人将二十四节令编为顺口溜,便于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季

立春,代表着气温一天天转暖,所谓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气候将进入温暖的季节。南方的温暖空气北上,常和北方的冷空气交汇而形成降雨。我国南北方立春时的气候相差很大,唐代诗人罗隐在正月初七立春的日子里,写下了一首诗:“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水,近水游鱼迸水出。”这里描述的显然是南方的景色,因为,北国的大地上此时还未冰消雪化呢。大年初一往往在立春前后的几天。虽然这一天气温还很低,但是,春风的温暖已经隐隐约约被人们感到了。北宋诗人王安石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可见古代的人们就有盼望春天美好时光的心情。

雨水,表示随之而来的降雨。南唐诗人李煜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的感受,说的正是初春的气候,气温虽已升高,但是仍然较冷。

惊蛰,表示从这天起,地温已经增高,冬眠于地下的动物开始苏醒了。农历二月二就在惊蛰前后。二月二古时候称为中和节。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传说这一天睡眠于地下的龙也苏醒了,要上天了。民间还有吃烙饼的习俗,烙饼象征着龙皮上的龙鳞,传说中龙上天时要将旧龙鳞脱掉,人们吃了龙鳞会有好运气。还有男子理发的讲究,称为剃龙头,象征着男子像龙那样有能力。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的诗句,表现了春雷往往是从惊蛰开始的。因为有春雷,所以古人相信这一天是龙升天的日子。

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正是为期九十天的春天的一半,所以称为春分。从这天起,人们会明显地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已经到了耕田的时候了。清代诗人宋琬有“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的诗句。表现出农家春天忙碌的景象。

清明,表示从这天起,冬天常有的阴霾天空从此后会清朗明亮起来。北宋诗人晏殊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诗句,表现出春燕北归,梨花开落,池水生长了绿苔,黄鹂跳跃枝头的春天景色。

谷雨,表示此时的降雨是播种的好时机,我国谚语中有“清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即清明和谷雨之间是春天播种的好时机,此时的地温已经能够适应种子的生长,而且春雨更能催发种子发芽。古人白居易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词句,表现了江南春天的温暖与美丽。

夏季

立夏,表示天气将进入炎热的夏天。

芒种,有一种说法认为,芒种表示此时可以播种有芒的谷物,如稻子、麦子等,所以这个节令名为芒种。我国民间很重视的端午节(即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就在芒种之后的几天。在这个据说是因纪念屈原投江的日子里,民俗讲究吃粽子,赛龙舟。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诗句,表现了当时五月端午的过节景象。

夏至,是四季中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夜最短的一天),即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从此白天缩短,每天缩短约1分钟。这一天也是气候进入炎热气候的开始。从夏至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此后的10天为初伏;从夏至的第四个庚日开始,此后的10天或20天,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此后的10天为末伏。所谓三伏天气,是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

小暑和大暑,表示气温进入了最热的阶段,都在伏天里。

秋季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虽然立秋后还有一伏,有所谓“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在北方却是气候由炎热转凉的开始。从这天起,气温一天天降下来。立秋后没几天,便是阴历七月七,我国民间称为七夕,又称七月节或乞巧节,传说中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民间故事中说,如果在这天的夜里,坐在葡萄架下,就能听见牛郎织女的说话声音。唐代诗人李贺有《七夕》诗,“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瑶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表现出虽然天气仍然很热,但是,夜间的温度已经凉下来了。

处暑,表示虽已进入秋天,但是仍处于暑热之中。

白露,表示气温降低,夜间已有露水的形成。唐代诗人杜甫有《月夜忆舍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秋分,表示从此开始进入寒冷气候。秋分节令总和中国传统的八月节――八月十五挨得很近。八月十五称为中秋节,又称八月节,表明秋天已经过了一半。八月十五一般在公历9月底10月初。我国传统上对中秋节比较重视,讲究家人团圆。唐代诗人张祜有《中秋月》诗:“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表现了中秋时的景色和情感。宋代诗人苏轼则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所谓“婵娟”,就是团圆的意思。秋分这一天,南北半球白天和夜间的时间也一样长,从此后,白天的时间会比夜间少。秋分以后,风就多了,也大了。所谓“萧瑟秋风今又是”,就是这个节令。秋分前后秋风刮起,真是刮一场风气温下降一次,下一场雨气温降低一些。古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说明这个季节的秋风秋雨的低温,总是使人感到孤独、冷落。所以,古人又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慨。

寒露,表示夜间温度的大幅度降低,已经有大露水的形成。寒露一过,我国北方树叶飘落,万木萧疏。寒露过后的几天,便是阴历九月九,是我国古代的重阳节,又称九月节。这一天讲究登高。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毛泽东有“岁岁重阳,今有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南万里霜。”的诗句。从中,人们不难感受到寒露以后自然界的景象。

霜降,则表示温度已经较冷了,霜的出现,表明地表温度在夜间已经到了0℃。此时万物凋零,冬天即将来临。

冬季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

小雪和大雪表示气温进一步降低,会有雪的降落。

冬至的到来,表示严冬的降临。冬至是四季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夜最长的一天),即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从此白天延长,每天延长约1分钟。从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天,每九天为一个“九”。数九天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段,其中一九到四九是一天冷过一天,最寒冷的阶段。五九到九九是气温一天天上升的阶段,虽然这种上升并不明显。冬至同元旦、端午、重阳节一样,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我国北方民间现在有冬至吃饺子的讲究,也有吃面条的讲究。古谚语说,吃了冬至面,一日添一线。说过了冬至以后,每天白天增加一点时间。事实上,我国古代的历法曾经将冬至定为一年的岁始。从农谚中的“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中,也可知道,从冬至起的八十一天,正是从最寒冷的日子过度到温暖的日子的时光。唐代诗人杜甫的《小至》:中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诗句。我国古代哲学认为,万物阴阳交替,五行循环,冬至虽是最冷的季节,但是,却开始了由阴转阳的交替。夏至虽是最热的季节,却开始了由阳转阴的交替。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小寒和大寒两个节令都在这个时段里。我国民间有“数九寒天”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个时段。

对于冬泳者来说,冬泳实际上是从气温较高的时候开始的。这时候体温接近气温,游泳时人体容易适应外部环境。夏天当然是游泳的好季节,但是,游泳时应避开最热的时间,以防止中暑或紫外线中毒,即皮肤被晒伤。有科学家指出,过分的太阳光照射,容易导致皮肤癌的产生。

立秋是北方气温下降的转折点,立秋之后,昼夜温差逐步拉大,平均气温迅速降低,水温也跟着逐渐下降,与人的体温差距也在拉大。立秋约在8月上旬,虽然立秋后气温下降并不明显,甚至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我国南方称之为“秋老虎”。但是,立秋后,夜间气温下降很快,因而水温也在逐步下降。我国北方有立秋后不下水(游泳)的讲究,认为立秋后季节转阴,下水对身体没好处。所以,在8月中旬后,游泳的人就急剧减少。进入9月,游泳的人就十分少了,而进入10月,中秋之后,秋风力度加大,水温下降加速,随着寒露和霜降的来临,水温很快下降到15℃以下,人们在室外游泳就感到很冷了。此时的室外游泳,对于赤裸的身体,就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耐力了。这时候的游泳,就应该属于冬泳的前奏了。

11月初,立冬,昼夜温差向低温靠拢,水温下降较快,水温在4℃的时候,是水的密度最大的时候。太原市的冬泳爱好者们一般总要在立冬的这一天举行冬泳入水仪式,以标志一个新的冬泳年的开始。

立冬之后到12月下旬的冬至降临,中间经过了小雪和大雪两个节令,气温更是加剧下降。冬至是“数九”的开始,气温已降到0℃度以下,水温继续下降,有资料表明,水温在4度时密度最大,0℃度时水面开始结冰。北方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谚语,以伸不出手和冰已冻厚形容气候的寒冷。

冬至后,我国北方白天的温度也常在-10℃度以下,夜间最低温度时,东北、西北地区达到-30℃多度,甚至到了―40℃度以下,华北地区有时也会达到-20℃以下。记得1999年,太原地区的最低温度曾经达到了-26℃度。此时期,冰层逐渐加厚,达1米以上,所谓“千里冰封”。冬至后,滑冰爱好者们就敢上冰了,这一时期,冰冻得最厚也最为结实。华中地区的最低温度有的也达到了零下十几度,华东某些地区的最低温度有时会达到-10℃度,水面也会结冰。冰层下的水温此时一般在0℃――1℃度之间。可以说,除了我国的华南地区,全都在冬泳的温度以内了。这是对冬泳者最有考验意义的季节。这段时间往往会下雪,冬泳者最喜欢用照相机在白雪皑皑的背景中,记录下自己冬泳风采。

俗语说,“交五九,消井口。春打六九头”。立春一般在2月份。立春,在民间有阳气上升的讲究,所以,春节的对联中有“三羊开泰”、万象更新的说法。春节过后,阳气上升,气温回升,又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之说,意谓此时河边的柳树开始复苏,柳树的枝条开始变软,能看到春天的迹象了。但是,也有俗语说“春风吹破琉璃瓦”,这段时间春风北上,寒风南下,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与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交战,冷风飕飕,天气还真的很冷。这是人们最容易感冒和患呼吸道疾病的季节。但是,对于经历了冬天寒冷考验的冬泳者们,身体已经适应了冷热交替的变化,一般不会感冒了。冬泳者们用自己的肌肤直接感受着春风的暖意,这可不是谁都有条件享受的自然恩赐。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燕来燕准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是说,在“七九”时,河流会解冻。但是,解冻是在悄然间发生的,看着表面上仍是厚厚的冰,然而,冰在渐渐地变酥,虽然看上去还很厚,但是,已经不能支撑住人体的重量了。“八九”时,南燕北归,不定哪一天早晨,您一出家门,去年南飞的燕子已经在您家屋檐上梳理它的羽毛了。再过一九,已是春耕的季节,该是春暖花开了。此时的节令,该是雨水、惊蛰了。太原地区游泳池里的冰化尽,总是在3月上旬的78日,头天还漂浮着的大块冰,第二天一下子就全消失殆尽了。此后的最低气温,一般都在0℃以上,并逐渐升高。

4月份的气温是在乍暖还寒时节中上升的,化冰之后,水温几乎每天稳步上升,到4月底,已经到10℃以上了。过了10℃,人的身体越来越能够比较容易适应水温的上升,冬泳结束了。

古人有“法随自然”的说法,意思是说,做事情要按照自然规律才能做好,有悖于自然规律的做法,是做不好事情的。对于锻炼身体和保养身体,也是这样,一要使运动符合自己身体的生长规律,二要使运动符合具体的运动条件。对于冬泳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节令的交替,有利于掌握冬泳的时间,出门时增减衣服,使身体适应季节的变换和气温的交替,从而更好地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2#
发表于 2011-1-28 2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白龙 7 E* S: U$ k" }, K5 I. Z) I

6 z  F3 W8 i# U. Z& L9 I$ [9 r0 J+ K/ g  B1 t# z& q
    感慨于你的知识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2-3 06:59 , Processed in 0.03667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