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旱人 于 2010-10-31 19:59 编辑
傍晚6点40分,我正在昆丽河边溜达,突然发生变天、下起雨来,我立即跑至桥下避雨。
只见雨水沿着宽阔河道、借风相助,由近及远在河面上洒下无数水泡,并升起一层水雾如尘土般迅速远行,终又归
入远处河水中。
斜向的雨丝,使35度的气温迅速被降了下来,真正是天凉好个秋。
初秋嘛,人们尚无愁秋、悲秋之感。此时,我不禁想起了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此乃佳句。用常见的现象形容不可触摸的现象,生动具体、耐人寻味。
20分钟后,雨走了,带着酷暑。撇下秋风走了。我也从桥下走出,升至路面。
雨后的路面颜色变深、雨后的绿地颜色变翠。
虽然仍有少许热气由路面向上升腾,但在秋风的作用下,已不能造成热感。
我走在清洗如新的人行道上,一边是几十米宽的花丛绿地、一边是5车道的单行马路,隔着中心花坛,又是5车道的单向行马路。放眼望去,可以看到三五个行人、七八辆汽车,旁边耸立着一座座几十层高的商务大楼、五星公寓。我突然想,这一切如果再加上一份收入不错的职业,可不正是人们向往的安居乐业的城市生活吗?推而广之,中国将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了。
想起小时候,在法桐遮蔽的纬一路或政二街上,晚上无大人陪,是不敢单独走的,安静的城市能使小孩子想起鬼故事来。那时候,路无如今宽,人却是很少,人人都极规矩的,“六亿神州尽舜尧”嘛。金水路上,也是两边都设有花坛,隔开慢车道与快车道,照相想要个汽车做背景,也要举着相机等半天。如今撤去花坛,全改成了快车道,上面又修了立交桥,仍不够顺畅通行之用。
小时候的城市是以前的城市。
我现在走着的是建设时期尚未完全交付使用的城市。
以前的城市和未交付使用的城市都是留不住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城市的发展,在教育。建设、资金、就业等等一系列政策方面倾向城市,造成了明显的分配不公,城乡发展极不平衡。
可是在计划生育方面,“只能生一个”却是仅仅严格限制了城市人口,在这一点上,即生育权上,又造成了对城市人口的不公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有着人口的绝大多数,相对来讲,农村发展缓慢,生活比较艰苦,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为了生计,许多家长无暇进行家庭教育,甚至让孩子辍学以节省费用或帮助养家,这就使我们新生一代中的相当一部分,因缺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而降低了素质,降低了与世界先进的竞争力。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曾经站在世界文明、进步之巅,立于优秀民族之列,至近代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落后了、落伍了,不知今夕是何年。
我们何时能赶上?何时摘掉发展中国家的帽子、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也许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当然,农业人口涌入城市是努力的一个方面,可是城市太拥堵了。
这一沉重的想法破坏了我的心情。
我拐入了西面的绿地公园。青红两色的透水砖铺就的小径,或平坦、或起伏、曲折婉转,木制的小桥下溪水流淌,溪水的两旁散落着不规则的石块和整齐划一的木质长椅,一个未命名的铁质雕塑上的无数活动铁片在风中不停滴翻转。
有鸟儿不时从空中掠过,我叫不上名字,但我知道,这绿地里的鸟儿比市区的麻雀、鸽子品种多。
一只知了在用一个频率无间断地叫着、一只蝉儿在用一高一低两个频率有间断地叫着,我不知道这两个夏蝉是因为品种、雌雄不同而叫声不同?还是因为对下雨的感受不同从而叫声不同?
本来此公园的游人就很少,一场雨又赶跑了许多的遛狗人。抬望眼,满是绿色而无行人,在偌大的绿地中(好几百亩吧)闲庭信步,如行暗室,你无须内向、无须拘束,如果你童心未泯,在此大声歌唱两句、或者不断地做一做鬼脸,根本就不必担心别人会有什么想法,你完全可以放松自己,完全做回你自己,这想法想想都是惬意的,何况还真能去做?喊两声,哪管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
8点10分,我进入了闹市区,霓虹闪烁,人流如织,人行道上,停满了就餐占道的汽车,稍大的拐角处,一夜市摊点,铺就了几十张桌子,光膀子的食客们正在划拳行令。
人行道是公共资源,不知何时开始,有关部门却将此资源不断变现,市民们想散步就要绷紧神经,走人行道莫主动去碰车,走快车道莫要被车碰上。
楼挨着楼,人挤着人,城市没有风,人们的心情都很烦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