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flydownrive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泳为了健康,与泳友分享《科学成就健康》(转帖连载)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4-2 13:01 | 只看该作者
写的非常系统详实.请继续.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4-3 06:3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正确认识营养素
    “补”与“不补”,“缺”与“不缺”常常是人们难以把握的选择,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营养摄入,首先要正确认识营养素。

    难舍脂肪的美味

    在食物缺乏的年代,“有油水”成为富裕生活的标志之一,至今人们仍然爱说“富得流油”。以前人们并不知道脂肪对身体有何用处,只知道它能使食品变得美味可口。后来生物医学家发现脂肪是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并参与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对儿童的发育尤其重要。体内的脂肪多数是人体自身合成的,但也有些种类的脂肪人体无法合成,必须从膳食中吸收,因此脂肪被列为必需营养素。

    脂肪摄入过多不利健康

    近百年来,生物医学家才逐渐意识到,脂肪也有对身体健康不利的一面,我们平时喜欢吃的东西,未必都是好东西。1908年,科学家观察到,用肉、全脂牛奶和蛋作为食物喂养兔子,会使脂质在兔子的动脉管壁中逐渐沉积下来,使血管变窄,血流不畅,患上动脉粥样硬化症。1913年,这种沉积在血管中的脂质被确定为是胆固醇。

    1916年,一名在爪哇工作的荷兰医生兰根(CorneliusdeLangen)发现,和荷兰殖民者相比,印尼原住民的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较低,而得心脏病的比例也较低。他猜测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可能与患心脏病的风险有关。他认为这与饮食习惯有关系。印尼原住民的饮食以素食为主,而荷兰人则吃大量的肉类和奶制品。兰根注意到,那些放弃了本民族的饮食习惯、采纳荷兰式饮食的印尼人,其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和患心脏病的比例也都跟着上升了。

    但是兰根的发现发表在一份鲜为人知的医学刊物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40多年后,这个问题才再度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医学家在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做调查时发现,在战争期间,因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大大减少了。这是不是和战争期间实行食品定量配给制,人们难以吃到肉类、蛋和奶制品有关呢?与此同时,其他研究者也发现,心脏病发作的病人,其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要比一般人高。

    从那以后,已有无数的研究结果将高脂饮食、血胆固醇的含量和心脏病发病率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那些人群中血胆固醇平均含量偏高的国家、地区,心脏病是导致死亡的头号疾病,而在那些血胆固醇平均含量较低的国家、地区,却很少有人患心脏病。那些心脏病风险高的国家、地区,其饮食中往往含有大量的脂肪。但是,人们也注意到,有些国家、地区的饮食中也含有较高的脂肪,而心脏病发病率却很低,例如希腊人和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这是为什么呢?

    不同类别的脂肪功效有差异

    原来脂肪种类繁多,不可一概而论。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脂肪酸是主要由氢和碳原子组成的长链,根据其结构可以分成三大类:链条上每一个碳原子都尽可能多地与氢原子接合,达到“饱和状态”的,称为“饱和脂肪酸”;有的脂肪酸的链中间,少了一对氢原子,处于“不饱和状态”,称为“单不饱和脂肪酸”;有的脂肪酸少了多对氢原子,就叫做“多不饱和脂肪酸”。根据氢原子的缺失位置,多不饱和脂肪酸又分成欧米伽-3和欧米伽-6两类。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动物产品和某些植物油(包括椰子油、棕榈油和可可油),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植物油和海产品,其中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根据碳链上氢原子的位置,又可以分成两种,如果氢原子都位于同一侧,叫做“顺式脂肪酸”,链的形状曲折;如果氢原子位于两侧,叫做“反式脂肪酸”,是直链。食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顺式的,动物脂肪有一小部分是反式的。人们在用化学方法对油进行加工时,有时会通过氢化作用给多不饱和脂肪酸加上氢原子,新加入的氢原子位于两侧,变成了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比较稳定,便于保存。反式脂肪酸的性质类似于饱和脂肪酸。

    胆固醇的情况也很复杂。胆固醇和脂肪酸都属于脂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组成细胞膜、生产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以及执行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我们体内的胆固醇,一部分是在肝脏内自己合成的,另一部分则从食物中直接吸收。只有来自动物的食物才含有胆固醇,例如蛋、肉、肝、奶、海产品等。来自植物的食物不含胆固醇。

    体内合成和从食物中吸收的胆固醇无法在血液中溶解,它们要借助于一种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载体——脂蛋白来运输。脂蛋白主要有两种: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和高密度脂蛋白(简称HDL)。大多数胆固醇由LDL携带,如果血液中LDL-胆固醇含量过高,就会慢慢地在动脉管壁沉积下来,形成粥样小瘤,导致动脉硬化。因此LDL-胆固醇有时被称为“坏”胆固醇。而HDL-胆固醇则被称为“好”胆固醇,它能够把血中胆固醇送回肝脏,甚至清除动脉管壁中沉积下来的胆固醇,防止粥样小瘤的形成。

    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能促使身体合成更多的胆固醇,而不饱和脂肪酸却会降低血胆固醇的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会同时降低“坏”胆固醇和“好”胆固醇的含量,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坏”胆固醇含量的同时,却不影响“好”胆固醇的含量。希腊人饮食中的脂肪主要来自橄榄油,这是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希腊人心脏病发病率低的因素。

    因纽特人心脏病发病率低则可能另有原因。他们以鱼为主食,鱼富含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些研究表明欧米伽-3脂肪酸能降低“坏”胆固醇。另有些研究表明,另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欧米伽-6脂肪酸——也能降低“坏”胆固醇,但是同时也降低了“好”胆固醇。大豆油、玉米油所含的亚油酸属于欧米伽-6脂肪酸。

    植物油(例如大豆油、菜籽油)也含有欧米伽-3脂肪酸,但是种类和鱼油不一样。鱼油含的欧米伽-3脂肪酸为二十碳五烯酸(简称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简称DHA),而植物油的欧米伽-3脂肪酸为α-亚麻油酸(简称ALA)。EPA和DHA的作用被认为强于ALA。美国心脏协会在2003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已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EPA和DHA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每天摄入0.51.8克的EPA+DHA能显著地降低心脏病死亡率。每天摄入1.53克的ALA似乎也有益处,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脂肪食用学问多

    看到这里,你可能头都大了。这么多种的脂肪酸,这么多的术语和信息,让人无所适从。能不能给个简单的指南呢?一方面要避免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另一方面,适当地摄入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来自鱼的欧米伽-3脂肪酸,似乎对心血管又很有保健作用。美国心脏协会的建议是,所有的成年人一周至少要吃两顿鱼,特别是比较肥的鱼,例如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鲱鱼、鲭鱼、鳟鱼。对冠心病病人,建议每天摄入约1克的EPA+DHA,最好是由吃鱼摄入,也可考虑服用鱼油胶囊,对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鱼油胶囊属于保健品,其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摄入过多,有引起出血的危险。

    经常吃鱼看来是个好习惯。不过,必须注意,由于水域受到污染,一些鱼类体内的汞和其他环境毒素含量过高,有慢性中毒的危险,特别是像鲨鱼这种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鱼类,体内更容易累积毒素,应尽量避免食用。美国心脏协会认为,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因为吃鱼导致汞中毒的风险增大,不过他们患心脏病的风险本来就很低,无需通过吃鱼来预防。但是对中、老年男人和绝经期妇女,吃鱼避免心脏病的益处超过了汞中毒的风险。让所吃的鱼的种类多样化,是减少汞中毒的风险,又增加欧米伽-3脂肪酸摄入的最佳方式。

点评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3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3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4-3 06: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你会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吗?
    除了从食物中吸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这些需求量比较多的营养素,我们还需要两类需求比较少的营养素,才能保证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健康。其中一类是有机物,即各种维生素,一类是无机物,即各种矿物质。

    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共有13种,分成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E,D和K四种,它们不溶于水,但溶于脂肪,可储存在体内脂肪组织和肝脏中。由于它们能在体内存储,所以你不必每天都要从食物中吸收它们,如果摄入太多,在体内累积起来,反而可能产生危害。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各种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硫胺)、维生素B2(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3)、泛酸、维生素B6、生物素(维生素H)、叶酸、维生素B12(钴胺素)。这些维生素可溶于水,一般不在体内储存(个别的可少量储存在肾、肝中),所以每天都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也不容易因为过量摄入而造成危害,因为多余的部分将溶在水中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也有两类: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比较高(占体重0.01%以上),每天需求量在100毫克以上,包括钙、氯、镁、磷、钾、钠、硫。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比较低(占体重0.01%以下),每天需求量不足100毫克。铁、碘、铜、锰、锌、钴、铬、钼、硒、镍、氟、硅、锡、钒、硼等。人体对它们的需求量虽然很低,有的低到不到50微克,但是它们对人体的健康同样非常重要。

    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都是人体无法自己合成的,必须从饮食中摄入。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食物中的含量非常丰富或人体对其需求量很少,从日常饮食中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我们不必担心会缺乏它们,例如泛酸、生物素、维生素B6、维生素K、磷、钴、锡、硼、硅、镍、钒等。我们没有必要特地去补充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无需在意它们。

    相反的,有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容易因为从饮食中摄入不足而影响健康。它们才是值得我们特地关注,注意补充的。

    维生素A

    维生素A与正常视力、细胞生长、生殖、胚胎发育和免疫功能有关。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A,眼睛会最先受到影响,黄昏时看不清东西(夜盲症)、眼睛角膜干燥(干眼症)或软化(角膜软化症)。另一个典型的症状是毛囊性角质化过度症,上皮组织特别是皮肤会制造过多的角蛋白,导致皮肤干燥。此外,呼吸道、耳朵等容易发生感染。

    蔬菜水果中的胡萝卜素在体内能被转化成维生素A。

    成年人每日膳食摄入推荐量(简称RDA,据美国医学科学院,下同):男性3000国际单位,女性2310国际单位。

    维生素A摄入过量导致畸胎和肝中毒,成年人限量为10000国际单位。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包括肝脏、乳制品、鸡蛋和鱼,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包括深色水果和叶子蔬菜。

    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参与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缺乏维生素B1会导致“脚气病”,出现手足麻木、软弱无力、疼痛、腱反射消失等症状。

    成年人RDA:男性1.2毫克,女性1.1毫克。

    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包括糙米面、瘦肉、大豆、花生等。

    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参与体内一些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细胞呼吸至关重要。缺乏维生素B2会出现口角炎、唇炎、舌炎、阴囊炎等症状。

    成年人RDA:男性1.3毫克,女性1.1毫克。

    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包括乳制品、肝脏、肉类、面粉制品、花椰菜、蘑菇、菠菜等。

    烟酸

    烟酸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对能量代谢至关重要。缺乏烟酸会导致糙皮病

    成年人RDA:男性16毫克,女性14毫克。摄入烟酸过多会在15~30分钟内使脸部发红,大约持续半小时后逐渐消失。

    富含烟酸的食物包括肝、肾、肉类、蛋、酵母、米糠等。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在体内能转化成烟酸。

    叶酸

    叶酸与氨基酸和核酸的代谢有关。缺乏叶酸会产生巨细胞性贫血。怀孕早期缺乏叶酸会使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

    成年人RDA:男性400微克,女性400微克,孕妇600微克,哺乳期500微克。

    富含叶酸的食物包括绿叶蔬菜、豆类、肝。食物在烹饪后大部分叶酸都已失去,而且食物中的叶酸只有大约一半能被吸收。因此不容易从食物中获得足够量的叶酸。准备怀孕的妇女和孕妇应口服含叶酸的制剂以防止婴儿缺陷。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参与体内几种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与核酸代谢有关。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恶性贫血。

    成年人RDA:男性2.4微克,女性2.4微克,孕妇2.6微克,哺乳期2.8微克。

    维生素B12只存在于荤食中,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包括肝脏、肉类、蛋。素食者如果不补充维生素B12将会出现维生素B12缺乏症。

    维生素C

    维生素C与维持结缔组织的正常代谢有关,也是保护性抗氧化剂。缺乏维生素C时发生坏血症,可产生牙龈、粘膜、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渗血。

    成年人RDA:男性90毫克,女性75毫克,孕妇85毫克,哺乳期120毫克。

    过量吸收维生素C会导致胃肠紊乱和肾结石,每天不宜超过2000毫克。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包括新鲜蔬菜和柑橘类水果、草莓、西瓜等。容易在储存、烹调中被破坏。

    维生素D

    维生素D促进肠内钙、磷吸收,同骨骼、牙齿的正常钙化有关。缺乏维生素D儿童易患佝偻病,成人易患软骨病。

    成年人RDA:男性5微克,女性5微克。

    摄入维生素D过多会导致血钙过多症,每天不宜超过50微克。

    紫外线可以刺激皮肤合成维生素D,晒日光是获得维生素D的最简单办法。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鱼肝油、卵黄。

    维生素E

    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缺乏维生素E可引起肌肉萎缩、不育、流产等。

    成年人RDA:男性15毫克,女性15毫克。哺乳期19毫克。

    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包括植物油、蔬菜、水果、坚果、肉类。

    钙

    对血液凝固、肌肉收缩、神经传导、骨骼与牙齿的形成至关重要。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

    成年人RDA:1000毫克,50岁以后1200毫克。

    钙摄入过量会导致肾结石、血钙过多症。每天不宜超过2500毫克。

    富含钙的食物包括奶制品、豆腐、深色叶子菜、花椰菜等。

    铁

    血红蛋白和多种酶的成分。缺铁会导致贫血。

    成年人RDA:男性8毫克,女性50岁以前18毫克,50岁以后8毫克,孕妇27毫克,哺乳期9毫克。

    摄入过量导致肠胃功能紊乱,每天不宜超过45毫克。

    富含铁的食物包括内脏、猪肉、牛肉、豆类、菠菜、坚果。

本网这里也有介绍:

http://www.china-ws.org/BBS/ShowPost.asp?id=24989



[此帖子已被 flydownriver 在 2007-4-7 16:39:55 编辑过]

点评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3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3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3:0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编 保健品
第二章 我们有必要吃复合维生素片吗?

    和中国一样,保健品(在美国称为“膳食补品”)在美国也有庞大的市场,一年的销售额达230亿美元,其中主要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复合维生素片。超过一半的美国人经常吃这类产品。这种风气也逐渐传到了中国。在目前中国市场上,也开始流行复合维生素产品,有的是进口的,有的是国产,更有的号称是针对中国人的饮食缺陷量身订作的“黄金搭档”。在各色各样虚假保健品被揭露、打击之后,至少还有些医学依据的维生素产品有可能会在中国保健品中也占据主导地位。

    人体需要吸收足够量的13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才能保证有充足的营养,缺乏当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导致营养不良。所谓复合维生素片就是含有人体每天最低需求量的这些维生素、矿物质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复合维生素片在上个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就一直是保健品市场上的宠儿。没有人会否认吃复合维生素能够避免营养不良,但是大多数吃复合维生素的健康人并无这方面的需求,他们是想要获得更好的健康、精力,预防和治疗慢性病。那么吃复合维生素片是否真能做到这一点呢?

    坚持吃复合维生素片的人往往也是那些更注意饮食和锻炼,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人,因此简单地对他们进行研究,把他们和不吃复合维生素片的人做对比,是难以得出可靠的结论的。医学研究的金标准是随机的对照临床试验。不幸的是,研究维生素(含矿物质,下同)和慢性病的临床试验中,能符合这一标准的研究很少。大多数这类研究的结果并没能给出明确的结论。

    维生素也不是多多益善,吸收过量会导致各种疾病乃至中毒。一片复合维生素片一般来说含有人体每天对维生素的最低需求量,似乎没有过量的危险。但是现在市场上已有许多加工食品都添加了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食盐中添加碘,牛奶中添加维生素D,面粉中添加硫胺、核黄素、烟酸和铁。那么,再吃复合维生素片导致某种维生素过量的危险就不可忽视。有研究表明,吃硒、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会增加老年人得食道癌的几率,吃维生素D和钙则会增加得肾结石的风险。在一项临床试验中,有一组吃复合维生素片的试验者得前列腺癌的比例较高。不过,这些都是初步的研究,还不是定论。

    因此,在2006年5月15至17日由美国国家卫生院召开的“复合维生素补品和慢性病预防”会议上,专家们在审阅了有关临床研究后,得出了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推荐或反对普通人群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对复合维生素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不过,某种维生素对某些特定人群的作用和副作用却已经有了比较确凿的证据。怀孕早期孕妇缺乏叶酸会使胎儿出现神经管缺陷,因此育龄妇女应该每天补充600微克的叶酸加以预防(以免在发现怀孕的时候,已错过了最佳预防期)。绝经期妇女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能增加骨质密度和降低骨折的风险。患有中期老年性黄斑病变(可导致失明)的不吸烟成人推荐服用三种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和锌。但是吸烟者则不应该吃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因为有证据表明定期吃β胡萝卜素片能够增加吸烟者得肺癌的风险。

    那么,对那些已有了定期服用复合维生素片习惯的普通人来说怎么办?参加那个会议的专家并不反对他们继续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其中有些人甚至支持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因为许多人的饮食并不平衡,复合维生素片能够补充营养需求。

    也就是说,如果你吃复合维生素片的话,应该是抱着避免营养不良的目的。为了这个盲目的目的,要吃就要吃那些成分尽量齐全的制品,因为你不知道你的身体究竟缺哪一种维生素。每个人的身体对各种维生素的最低需求量是基本相同的,但是饮食中的富余与缺乏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国内有的维生素产品号称是专门针对中国人营养改善的需要研制的“黄金搭档”,据说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研究,知道中国人不缺和缺乏哪一种维生素,有的维生素中国人需要补充,有的不需要云云。中国幅员如此辽阔,生活习惯如此多样,各个地区、各个家庭、乃至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各不相同,怎么可能会有一个统一的需求?因此,定期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保健方式。

点评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3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3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3:0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编 保健品
第二章 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

    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有的是像核酸营养品之类已知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好处甚至有害处的假保健品;有的其保健价值有一定的实验依据,但是还没有定论,例如从西红柿、银杏、葡萄之类的食物提取出来的物质,算是灰色区域的保健品;还有的其营养价值是有定论的,例如维生素、微量元素,但是也只是对缺乏它们的人有用,而且应当适量补充,不应过量。

    但是有些“营养专家”却鼓吹大剂量服用维生素会有神奇的保健效果。例如一度非常流行的一些所谓健康指南,在各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健康忠告中,补充维生素抗病、治病就是常见的一条,号称每天补充维生素C和B能提高免疫力,“感冒、扁桃腺炎、发烧什么也没有”,更有声称大剂量补充维生素能够防癌的。

    这种说法源于美国著名化学家鲍林,他曾经极力提倡每天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预防感冒、抵抗衰老、防止癌症。医学界对维生素C每日推荐量是60毫克,而鲍林的推荐量是每天服用10克。据说他本人身体力行,每天至少服用12克维生素C。1994年鲍林以93高龄死于前列腺癌,临死前他声称每天服用大量维生素C使癌症推迟了20年发作,这个说法当然无法验证。这种“维生素C疗法”虽然遭到国际医学界的批评,但由于鲍林的名气,在医学界之外影响很大,大众报刊上经常刊载。国内那些据说由医学专家撰写的健康指南,其实就是根据报刊上真假莫辨的科普小文章拼凑而成。还有的人将鲍林树立成反抗僵化的医学权威的英雄,声称时至今日,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承认或接近承认鲍林的观点,有许多新的证据表明鲍林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权威”的观点未必是正确的,而批评鲍林的人,乃是一味沿袭一二十年前的旧说,质问这究竟是不了解新情况呢还是对鲍林存有偏见?

    事实又是如何呢?医学界并没有简单地否定鲍林的观点,一方面指出鲍林及其追随者用以证明大剂量维生素C益处的研究经不起推敲,另一方面也设计出更严密的试验进行验证。医学上公认最有说服力的试验是有安慰剂(假药)做为对照的双盲试验。迄今至少有30个双盲对照试验对大剂量维生素C能否预防感冒进行了验证,结果毫无例外都是否定的:每天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并不能预防感冒。其中,大部分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大剂量维生素C不能减轻感冒症状,个别结果表明它能够轻微地减轻感冒症状,但不具有临床价值。

    研究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对癌症的影响的临床试验结果也令人失望。美国梅约医疗中心曾经进行了三项双盲对照试验,发现大剂量维生素C对治疗癌症并无益处。鲍林的学生亚瑟·罗宾逊曾在1973年与鲍林一道创建鲍林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但是他在做动物试验时发现,服用鲍林推荐量的维生素C的老鼠反而更容易患某些癌症。鲍林获悉这个结果后,采取了很不具有科学精神的做法:他将罗宾逊解雇,杀掉实验动物,没收实验数据,销毁实验结果。

    可见,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能够预防疾病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相反地,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有副作用,例如导致腹泻或增加得肾结石的风险。值得指出的是,鲍林鼓吹大量服用维生素C有其商业背景:世界上最大的维生素C片厂家是其研究所的最大捐助者。

    维生素C被认为能有效地清除细胞中的过氧化物自由基。自由基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高度活泼的小分子。环境因素(例如阳光辐射、吸烟)也会带来自由基。它们能攻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对细胞、组织造成损伤,这被认为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因此那些具有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所谓抗氧化剂,就被认为有益身体健康乃至能抗衰老。动物实验表明维生素C能减少脂肪的过氧化。但是在过量铁质的环境中,或者在氧化反应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却能刺激自由基的生成。有一项研究表明,每天服用超过500毫克的维生素C反而会增加遗传损伤。

    维生素E作为抗氧化剂的名声可能比维生素C还大。维生素E被认为能够插入到细胞膜中,保护细胞膜中的主要成分脂肪酸不被氧化。几年前有一项对数千名美国妇女所做的研究表明,每天服用25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E似乎能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40%。这个结果被媒体广泛报道后,一度引起抢购维生素E的热潮。许多保健品厂家也把维生素E做为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衰老的灵丹妙药来宣传。实验表明,在线虫的食物中添加维生素E能够显著地延长线虫的寿命。但是对果蝇的实验却出现了有意思的结果:如果食物中维生素E的含量为每毫升5微克,能显著延长果蝇的寿命,但是如果维生素E的含量增加到每微升25微克,果蝇的寿命反而缩短了。这表明维生素E所起的作用与其用量有关,多了反而不好。维生素E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人们从正常饮食中每天吸收的维生素E大约是14国际单位,但是许多人(大约25%的美国人口)每天固定服用一片维生素E片。一片维生素E片的最低含量是100国际单位,常见含量是400国际单位。如此高剂量的维生素E是否真的对健康有益呢?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表明,过量地服用维生素E有害无益。他们分析了1993到2004年间19项涉及135,967人的有关维生素E与健康关系的数据,发现每天服用维生素E不高于150国际单位并无坏效果,甚至还可能有益健康。但是过了这个量以后,服用维生素E的人的死亡率开始逐渐高于不服用维生素E的对照组,45年间死亡率大约高出5%。在达到每天400国际单位后,出现了较显著的增加。

    为何过量的维生素E对健康有害无益?对此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维生素,但是这不等于维生素是多多益善。其他有益健康的营养素或别的什么东西也是如此。但人们迷于追求健康保健,惑于保健品厂家的宣传,却往往忘了这个粗浅的道理,幻想出现灵丹妙药的奇迹,结果适得其反。

点评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4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4
26#
发表于 2007-4-6 11:17 | 只看该作者
人的生命离不开维生素,但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

[此帖子已被 天地一沙鸥 在 2007-4-7 15:53:56 编辑过]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4-8 08:4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编 保健品
第二章 我们需要补钙吗?

    人体要正常地运转,除了需要从食物中吸取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还需要多种矿物质。其中需求量最大的矿物质是钙,大约占了体重的2%。体内98%的钙都用于组成骨骼。

    看上去死气沉沉的骨骼其实是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系统,不断地发生着新旧更替:在骨的表面,成骨细胞不断地吸收钙制造新的骨组织,而旧的骨组织则不断地被破骨细胞破坏掉。在少年儿童时期,新生的骨组织远多于被破坏的骨组织,钙的净吸收量能达到60%,骨骼也因此不停地增长。到20岁左右,骨骼的增长停止了,骨吸收的钙量逐渐减少,不过仍多于丧失的钙,骨质因此变得越来越密,直到30岁左右,达到了最大值。

    从30多岁开始,骨丧失钙的速度逐渐高于吸收钙的速度,从而导致骨质的减少。从40岁开始,几乎所有的人都开始逐渐丧失骨质。如果在30岁之前没有存储足够多的骨质,之后又没有补充足够的钙,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丧失越来越多,骨变得越来越疏松,最终无法支撑身体的重量,很容易发生骨折,就得了骨质疏松症。这是导致老年人残废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大约一半的老人面临这种危险。骨质疏松症的另一个后果是脊柱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导致驼背,压迫内脏。绝经妇女受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更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约80%为女性。

    因此在人的一生各个时期,都需要保证能从膳食中吸收足够量的钙。根据美国医学科学院制定的标准,青少年时期(9岁~18岁)对钙的需求量最大,每天要摄入1300毫克。成年人(19岁~50岁)每天推荐量为1000毫克。由于对钙的吸收能力随着衰老而降低,所以51岁以上的成年人的每天推荐量又增长为1200毫克。孕妇对钙的需求量显然也要增加,但是由于孕妇从肠道吸收钙的能力也增强,所以每天推荐量没有增加,仍然是1000毫克。

    鲜牛奶和酸奶是饮食中钙的重要来源,一杯(240毫升)鲜奶或酸奶的钙含量达300毫克。此外,豆腐、坚果和深绿色蔬菜(甘蓝、花椰菜等)也富含钙。但是大部分人并没能从日常饮食中吸收足够量的钙,女性尤为明显。因此,人们需要有意识地补钙,有计划地增加饮食中钙的含量,例如每天喝3杯牛奶。但是对许多人来说,是很难长期实施这样的饮食计划的,那么就可以考虑每天口服钙片。

    目前市场上卖的钙片主要是两种形式:碳酸钙和柠檬酸钙。碳酸钙片比较便宜,含钙量高(含40%),但是要有足够的胃酸才能被吸收,最好在进食时或进食后不久胃酸分泌最高时服用。柠檬酸钙比较贵,含钙量低(含21%),不过不需要胃酸也能被吸收,比较适合胃酸分泌少的老年人。各个厂家生产钙片质量不一定一样,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办法测试它们是否能被身体吸收:用一小杯温水或醋溶解一片钙片,看看是否能在30分钟内几乎全部溶解。

    因为许多人误以为天然的东西较好,所以市场上还有一些用牛骨粉、白云石、贝壳粉做成的“天然”钙片,但是这些“天然”钙片可能含铅、汞、镉等有害重金属,要避免服用,不要迷信“天然”的东西。

    人体一次最多只能吸收500毫克的钙,因此不要买每片含量高于500毫克的钙片,否则只是浪费。如果你需要一天补1000毫克的钙,应分两次各服500毫克的钙片,而不要一次服1000毫克。有的人在吃了钙片后会便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以尝试改用一天多次服用小剂量的钙片。

    补钙不是多多益善。每天摄入的钙不宜高于2500毫克,否则有导致血钙过高、损害肾脏、影响其他矿物质的吸收等危险。以前有人担心高量摄入钙会导致肾结石,最近也有一项调查表明那些每天服用钙片的老年女性患肾结石的比率略有增加。不过,其他的研究表明高量摄入钙反而降低了肾结石的风险。最常见的肾结石是草酸钙肾结石,摄入草酸过多和饮水过少可能是形成肾结石的更主要因素。

    人体要吸收、利用钙,需要有维生素D的参与。一个人每天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为5~10毫克(200~400国际单位),但是人的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可以自己合成维生素D,无需从膳食中摄取。不过人体产生维生素D的效率和肤色深浅有关。肤色浅的人只要在阳光下照射15分钟就能够生成足够一周需求的维生素D,肤色深的人则可能要用几个小时才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如果你的肤色很深,或很少晒太阳,可以考虑服用维生素D片。维生素D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每天的摄入量超过50毫克(2000国际单位),会危害健康。

    然而,靠钙片补钙的效果并不像钙片广告所宣传的那么大。2006年2月美国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关于补充钙剂、维生素D和骨折风险的研究报告。他们对36,282名50~79岁的绝经期健康妇女进行临床试验,将她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每天口服1000毫克钙(碳酸钙片)和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一组每天口服安慰剂,试验时间平均持续7年。结果表明,补钙组的髋骨骨质密度有略有增加(增加了1.06%),髋骨骨折的发生率平均减少了12%,不过后一数字被认为不具有统计意义。补钙对60岁以上的妇女的作用更显著,补钙组髋骨骨折发生率减少了21%。

点评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4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4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4-8 08:4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编 保健品
第二章 硒--在必需和有毒之间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富硒”食品、保健品,据称是“抑制肿瘤之王”、“抗癌极品”,那么硒究竟是什么东西,真有那么神吗?

    1935年,医学界发现在黑龙江克山县盛行一种地方性心肌病,病因不明,将之命名为克山病。该病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现,但以克山县最为严重,例如,1941年冬,克山病在克山县城北12个村庄暴发,死亡达216人。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刘东生院士和几位研究地球化学、土壤学的研究人员被下放到克山县研究克山病。经调查病区的水土,他们认为病因是由于当地水土缺硒引起的。通过在饮食中补充硒,克山病在克山县已经消失了,自1982年起至今未再发生过。

    通过对世界其他地方的调查也发现,凡是体内硒的含量偏低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就高,反之则低,特别是对男性更是如此。硒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是谷胱苷肽过氧化酶的成分。这种酶的作用是把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转化成水。过氧化氢是一种活跃的氧化剂,在过氧化酶由于缺乏硒而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时,体内会累积过氧化氢,从而氧化和损害身体组织。

    因此我们的饮食不能缺乏硒。美国医学部门建议每天从饮食中摄入的硒的含量为70微克。富含硒的食品包括海产、坚果、肉类等。人们从日常饮食摄入的硒含量大约为平均每天100微克。如果日常饮食不均衡,或者所在地区的水土缺硒,那么可以考虑口服含硒药片(例如亚硒酸钠)适当地补充硒。然而,硒同时也是一种有毒元素,摄入过量会引起中毒,导致脱发、肝损伤、肠胃疾病、神经系统异常等等。美国医学科学院认为,硒的最低中毒量为每天900微克,每天从饮食和药片中摄入的硒的含量若不超过400微克是安全的。

    近年来,补充硒是否能预防癌症的问题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较著名的一个临床试验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克拉克等人做的。他们对1312人进行了双盲对照试验,让一半的人每天口服200微克硒,另一半人口服安慰剂。这个试验的目的是要看看硒是否能够减少皮肤癌的发生。1996年,克拉克等人对截止1993年12月,平均持续6.4年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令人失望,服硒并不能减少皮肤癌的发病率。但是,他们注意到,服硒组其他癌症(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和肺癌)的发生率却意外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这个意外的结果似乎很有价值。然而,2002年,他们对平均持续7.9年的试验结果再次进行了分析,结果又出现了变化,未能再发现服硒组的肺癌、结肠直肠癌发病率降低,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降低了,也仅限于那些血液中硒的含量最低的人。显然,这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才能得出结论。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已在2003年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研究硒与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关系。此外,中国有两项临床试验表明,服硒可以减少营养不良的人群中肝癌和胃癌的发病率。

    这些研究结果如果最终得到证实,也不过说明,如果人体缺乏硒,会导致某些癌症的发病率增加,因此适当补充硒有助于预防某些癌症。然而,这并不能说明服硒能够治疗癌症。一旦癌症已经发生,再来补充硒就已经太迟了。好比说,定期更换机油可以减少汽车抛锚的发生率,然而汽车一旦抛锚,再来更换机油是无济于事的。生产、销售“富硒”保健品的厂商有意混淆预防癌症和治疗癌症的区别,把服硒可能预防癌症篡改成抑制、治疗癌症,向癌症患者推销,乃是一种欺诈行为。癌症患者如果听信其宣传,盲目地大剂量服用硒,更有中毒的危险。

    即使就补充硒是否能够预防某种癌症这一点而言,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没有定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只允许在销售硒产品时,在标签上使用以下两种说法:“硒可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有些科学证据表明摄入硒可能降低某些类型的癌症的风险。但是,FDA认定,该证据是有限的,并非定论。”“硒可能在体内产生抗癌效果。有些科学证据表明摄入硒可能在体内产生抗癌效果。但是,FDA认定,该证据是有限的,并非定论。”目前国内市场上许多保健品都是从美国传入的,美国这一套严密的标注方法更应该传入。

点评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4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4-8 08:5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编 保健品
第三章 常见保健品真相(1)

    保健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著名”的保健品更是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

    读者朋友要树立正确的保健观,掌握辨别虚假保健品的方法,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切不可以从一个陷阱掉入另一个陷阱。

    吃核酸真能补基因吗?

    基因控制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影响着我们的生老病死。许多疾病都与基因突变有关系。组成基因的物质是核酸。因此,可以说,核酸是体内最重要的物质之一,生命活动离不开核酸。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如果我们体内没有足够的核酸用来组成基因,是不是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注意在吃饭时多吃点核酸呢,甚至吃一些能够“营养”基因的保健品呢?

    横空出世的不老仙丹

    目前市场上有人在推销形形色色的“核酸营养品”、“核酸保健品”,利用的就是人们这种吃什么补什么的心理。这些保健品价格昂贵,但是吹得天花乱坠,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很值。例如有一种“核酸营养品”的说明书是这么介绍其功效的:“增强基因自我修复能力,显著改善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及细胞分裂,提高免疫力,美容养颜润肤。核酸具有抗病毒,抑肿瘤,抗衰老,健脑益智的功效。在临床实践中,令医学界十分惊喜的是:在糖尿病及并发症,肝脏疾病,高脂血症,脑血栓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肢体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症,神经系统疾病,性功能减退,肝肾受损等诸多方面,核酸都显现出独特的保健功效。”

    这几乎是把核酸当成了包治百病、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而且据说是早就被证明了的,有一则广告如此说:“早在1977年,美国开业医生班杰明·富兰克博士就把核酸合剂(DNA、RNA混合物),分发给门诊患者食用,每日1.5克~2克剂量,结果使大批老年人延缓了衰老,避免了痴呆,增强了记忆,恢复了精力;使一大批成年病人摆脱了糖尿病、脑血栓、冠心病、肝病、肿瘤等疾病的痛苦;使一大批中青年妇女祛斑除皱,皮肤润泽,得到美容。这就是著名的核酸代谢疗法,其实质就是食补核酸(DNA、RNA)。”

    有一则广告则干脆宣布核酸就是长生不老药:“DNA受损,则导致疾病的产生,使细胞分裂受到严重影响;补充DNA,则细胞生长加快,人体机能就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孕妇需要补充DNA,婴儿需要补充DNA,学生需要补充DNA,体弱多病的人需要补充DNA,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更需要补充DNA。DNA旺盛则生命之树常青。补充DNA就是长寿不老的奥秘。DNA,应该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的‘不老仙丹’。”

    但是奇怪的是,既然核酸早就被证明了有神奇的营养、保健和治疗作用,却没有一部权威的营养学教材把核酸列为营养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并没有核酸。

    就像上面提到的一则广告所说,“核酸营养”和“疗法”是由美国纽约一名普通医生班杰明·富兰克在70年代一手炮制出来的。但是这则广告没有告诉大家的是,科学界并不接受富兰克公布的结果,因为这些结果未能得到其他研究的证实。在20世纪7、80年代,美国也有人推销核酸营养品。美国法庭曾经在1981年2月5日、4月10日、7月20日、10月22日连续四次判决所谓“核酸营养”和“疗法”是通过虚假广告诱惑、骗取消费者钱财的商业骗局。从那以后,“核酸营养品”在美国就基本销声匿迹了。近来在中国兴起的“核酸营养”热也是奉富兰克为祖师爷,其理论依据、产品和宣传手法都和20多年前的美国“核酸营养”骗局没有什么不同。

    服用“核酸营养品”的真实效用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核酸营养”究竟是科学新成果,还是商业骗局?假如核酸真是灵丹妙药、长生不老药的话,那么我们也不必去特地吃什么“核酸营养品”。核酸是构成基因的物质,每个细胞都含有基因,因此只要有细胞,就有核酸。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生物,因此核酸、核苷酸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食物之中,我们每天都要吃进大量的核酸。不同食物的核酸含量会有所不同。核酸含量比较高的食品包括酵母菌、蘑菇、动物内脏、肉类、鱼、虾、豆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核酸含量往往也比较高。相对来说,粮食所含核酸比较少。因此,每个人每天吃进的核酸的量,会随着所吃食物的种类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每人每天要从食物中吃进0.1~1克的核酸。

    不过,我们吃进去的这些核酸,是不可能用来“补基因”的。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它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而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遗传信息都是独特的,必须被忠实地复制、表达。如果让外来的核酸参与进去,人体的遗传信息就会混乱,人就会生病乃至死亡。病毒就是将外源核酸注入了人体细胞中,而危害人体健康的。试想,如果我们吃到肚子里的核酸能被直接吸收到体内,而且参与体内的生理活动,那么我们体内岂不是有猪基因、大米基因等等外来基因在发号施令?我们还能算是人吗?因此,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我们体内细胞的细胞膜在正常状态下不能吸收像核酸这样的生物大分子。

    那么我们通过食物吃到肚子里的那些核酸跑哪里去了呢?它们在消化道里被逐步消化掉了。食物被我们吃下去后先是到了胃,那里有大量的胃酸分泌出来,在酸性的条件下,核酸很容易自发地发生水解,断裂成比较短的片段。这样,外来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被破坏掉了。不过,光靠核酸自发的水解并不保险,还必须用酶对它们做进一步的处理。酶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有许多化学反应,如果自发地进行的话,速度极慢,慢到相当于无法进行下去,但是如果有了针对这种化学反应的酶,就能够大大地加快反应速度。不同的酶会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点评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4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4
30#
发表于 2007-4-9 16:1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此贴,深有感触.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21:4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常见保健品真相(2)

    核酸离开胃进入肠道后,碰上了各种各样的酶。在肠道中有一种核酸酶,它能把核酸切割成很小很小的片段。核酸本来是由成千上万个核苷酸链接而成的,在核酸酶的作用下,这些链接被打得粉碎,只剩下一些由几个核苷酸组成的小碎片,叫作寡核苷酸。肠道中还有一种酶叫做磷酸二酯酶,它进一步切割寡核苷酸,把它们变成了一个个单个的核苷酸。不过事情还没有完。肠道中还有一种核苷酸酶,顾名思义,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核苷酸的,把它进一步水解成了更小的分子,叫作核苷。核苷被吸收进了细胞中后,还得再经过一番折磨,在磷酸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了碱基和磷酸核糖。经过如此这般的折腾,核酸被切割得可谓体无完肤了,才算罢休,最后得到了两种非常小的分子,干什么用呢?磷酸核糖是一种糖,能够参与糖的代谢,也能够被用于合成新的核苷酸。碱基包括嘌呤和嘧啶两类,也能被用于合成核苷酸,或者进一步降解而排出体外。

    我们吃下去的核酸都被分解掉了,那么我们细胞中构成基因的核酸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全都是利用细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细胞合成核酸有两条很不相同的合成途径。一条途径是,先由碱基和磷酸核糖合成核苷酸,然后用核苷酸合成特定序列的核酸。用于合成核苷酸的碱基和磷酸核糖,有一部分是从食物中吸收的,还有一部分来自细胞中原有的核酸水解后,重新利用。如果食物提供的碱基和磷酸核糖太少,会不会最终影响到体内核苷酸的合成呢?不会,因为核苷酸还有另外一条所谓“从头合成”的产生途径,不是直接利用碱基,而是将其他的分子转化成核苷酸(确切地说,把磷酸核糖焦磷酸转化成嘌呤类核苷酸,把氨甲酰磷酸转化成嘧啶类核苷酸)。因此,碱基(嘌呤、嘧啶)以及产生它们的核酸、核苷酸、核苷都不被视为必需营养物。

    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斥“核酸营养”

    “珍奥核酸”在广告中打出了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肖像,给人的印象是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支持“核酸营养”。我们决定戳穿这个谎言。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的已去世或退休,联系起来并不方便。有三位很快给我们回了信,他们都表示,核酸没有营养价值,他们的研究也与“核酸营养”无关。

    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戴维·巴尔的摩在信中说:“据我所知,没有证据表明核酸是一种营养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来它也非常不可能有任何益处。人体不能吸收核酸。它将在肠道中分解,其分解物可能被吸收,但它们对人体营养极少有补充作用。”他还说,这家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广告宣传,并未取得他的许可。

    197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维尔纳·阿尔伯则说,大连珍奥核酸“从来没跟我联系过,我在此之前也不知道他们这些宣传材料。核酸存在于所有未经加工的植物和动物食品中,因此它是每个人的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据我所知,我们过健康的生活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它除了通常的有机物外还包括磷)。我自己的研究与核酸的营养价值无关。”

    还有一位是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保罗·伯格。当被问及珍奥核酸生产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宣传是否获得了他的许可、他的研究是否与核酸营养有关时,他回答说:“对你的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绝对没有。吃核酸很可能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

    据此我们写了篇《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的报道在新语丝网站上贴出。在这篇报道的基础上,《南方周末》2001年2月24 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杨海鹏和复旦大学遗传所博士生朱鹏程合写的长篇报道《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来龙去脉,引起了“核酸营养”厂商的恐慌,竟在全国各地收购这一期的《南方周末》,试图减少它的影响。

    2001年3月6日,美国冷泉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总裁詹姆斯·沃森也给我们回了信。沃森和弗兰西斯·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 DNA双螺旋结构,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1962年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沃森在信中说:“我从未允许珍奥核酸公司使用我的或弗兰西斯·克里克的照片。他们歪曲了我的观点,因为在我们的膳食中,无需补充核酸。

    2001年6月,海南出版社出版方舟子著《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该书第一部分《“核酸营养”真相大揭密》收录了我撰写的十几篇有关文章。同年8月10日,美国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报道《中国:生物化学家发动反对道德败坏的网上战争》,向各国科学家介绍该书的出版和我在网上揭露中国学术腐败,特别是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事迹。《北京青年报》、《科学时报》等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报道。

    2001年9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在上海召开第八届学会代表大会。新当选的理事会一致通过决议:学会成员不应擅自用本学会名义发表带商业色彩的宣传文章,或进行带有商业色彩的广告活动。

    邹承鲁院士在2001年10月10日《文汇报》发表文章《科学家不应做“广告明星”》,指出:“做出这样一个决议,主要源于前不久曾沸沸扬扬的‘核酸风波’。对于这个争论,我的意见是:核酸营养之争在学术上没有多大意义,只不过是一个商业炒作和学术道德的问题。”“我认为,对于那些已经做了虚假广告的人,应该向社会作一个交代。就像人会生病一样,犯个别错误人所难免。问题是,犯了错误,是知错就改,还是强词夺理、讳疾忌医?我觉得,对有悖科学道德的事件进行公开曝光,不仅教育本人,让社会和科技界了解,共同监督,更可警示后人。”

点评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5
分享了!  发表于 2017-6-26 09:25
32#
发表于 2007-4-14 03:4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寒江搏浪[/B] 发表: 我们希望看到,在方舟子先生的带动下,未来几年中,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贴近民众的科普力作(不仅仅是医疗保健方面),而“大有益于人民智识”。

    对此,我有信心,而且已做好了亲身参与的准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3 17:02 , Processed in 0.04628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