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桥村真武庙 赤桥村是一个历史悠久、因桥而得名的村庄。《晋祠志》:“赤桥在太原西南七里智伯渠上,初名豫让桥。……在晋祠东北里许,长一丈有奇,阔可二丈,跨北河上,南北石栏。西岸轩而东岸轾,为晋祠、县城往来要街。桥西有观音庙;东向,内肖豫让像。庙前壁有刘丽中先生午阳大书‘古豫让桥’石刻,旁题邑令殷峄‘豫让桥诗’。桥之四周皆民居,民多资晋水造作草纸,以遂其生。” 赤桥村起源于“豫让刺赵”的故事。在春秋末年,晋国人智伯强邀韩、魏两家攻打赵国,但没有成功,反被赵襄子所杀,最终由赵、魏、韩三家分晋。传说,豫让是智伯的臣子,是一名勇士,得知智伯被杀的消息,他涕泣地说:“士为知己者死,我受智氏厚恩,今家族灭,辱及遗骸,我何能偷生于世?不为智伯报仇,我的魂魄都不会得到安宁。”于是,他怀利刃潜入宫厕,谋刺赵襄子,但没有成功。为了实现报仇的意愿,豫让用黑漆涂在脸上,又吞火炭烧坏了嗓子,装抢成乞丐伏在桥下,当赵襄子走到桥上时,豫让再次行刺,马受惊,行刺未能成功,却被抓获。赵襄子问他,你先事范氏,范氏为智所灭,你忍耻偷生,反事智伯,今智相已死,你为何要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范氏以众人待我,我也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并说:“我听说开明的君主能够成人之美,忠实的臣子能够为义而死。事到如今,只求脱下你的衣服,允许我用剑击它,以成全我的复仇之愿。”赵襄子为他的忠义而感动,于是脱下自己的衣服,交给了豫让,豫让拔剑而起,击碎衣服,高声说:“我可以报达智伯了。”然后伏剑自刎,血染石桥。唐人胡曾作诗曰:“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倒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年国士心!”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忠肝义胆的壮士,将石桥更名为赤桥,沿用至今。 赤桥村原本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村西傍海拔1500米高的“头枕蒙山、尾蟠悬瓮”形如卧虎之状的山脉,林木葱茏,风光宜人;村中智伯渠纵贯南北,还有兰若寺、古兴化寺、古豫让桥、明清宅院、古街道等。古树中有唐槐、周柏。赤桥驿道蜿蜒崎岖,东低西高,缓缓穿村而上。赤桥以卧虎山为枕,以晋水为带。其景甚多。晋祠山环水绕,,可谓青山绿水。清代进士杨二酉曾作内外赤桥村十景诗曰:“古洞书韵,兰若钟声,龙冈叠翠,虎岫浮风,古桥月照,杏坞花开,唐槐鼎峙,晋水长流,莲畦风动,稻陇波翻。”相传当年晋阳人游历晋祠、拜谒神灵都要经豫让桥过古驿道,进入晋祠城堡的北极阁楼门洞,才能到达晋祠庙。据说当年的赤桥村,待道两旁驿馆客栈、商家店铺、酒肆茶馆等,车水马龙,非常热闹。 这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也养育了很多的文化名人。清末著名的地方志专家刘大鹏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这位功垂后世的老先生,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呕心沥血,踏遍晋祠一带的山川寺院,跋山涉水,寻幽访古,遍收广求,采集古老传闻,抄寻碑谒,搜集、查阅、博览各类文献典籍,编写成《晋水志》、《柳子峪志》等著作数十种,给后人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他是这样评价他的父老乡亲的:“风俗淳朴,人情忠厚,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有陶唐氏之遗风焉。”至今村里还保存着他的老宅,其子孙也仍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