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1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首位“诺贝尔环境奖”得主廖晓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7 0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首位“诺贝尔环境奖”得主情洒地球村中国首位“诺贝尔环境奖”得主情洒地球村
4 Z. m& ]6 U# J) Y4 i5 j2 W, u( ~- [  v
        2000年6月14日,挪威首都奥斯陆著名的皇家学院。5 X9 _, w. E1 j* W& |- Z' x% f" s: p
       一条猩线的地毯通向最辉煌的颁奖圣坛,伫立在金色大厅的挪威皇室、政府部长、国际知名人士200余人,祈盼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 Q4 O* ^0 G2 \2 W& Y, z: C      
, v) x; E% v5 R( @/ }苏菲奖金基金会主席艾琳·昂女士宣布:将欧洲拥有“诺贝尔环境奖”之誉的“苏菲环境大奖”和10万美元授予来自北京“地球村”的廖晓义。顿时,雷鸣般的掌声在大厅里响了起来。自“苏菲环境大奖”颁发以来,廖晓义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中国女性。
$ M' ^+ w$ K( W& E( Y" E      
1 {- f/ d7 m- i) R  W' `! B翌日,在历届“诺贝尔环境奖”获奖者发表学说的讲坛上,廖晓义操着流利的英语为挪威政界名流作了一个多小时的学术演讲,并用中文唱她亲自作词的《地球日之歌》。随后,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在国事繁忙中抽空会见了她,对她以无私无畏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改造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方式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推崇和赞赏。2 j6 q( C0 ~* X/ ?  `1 i
      
8 Y" b  S7 M' G) T) M& N; ^三天之后,载誉而归的廖晓义踏上了祖国古老的土地。她用所得的“苏菲环境大奖”的奖金设立了一个民间环境保护奖,旋即融入那恬淡而平凡的社区里,继续前进在她那无怨无悔的绿色环保之路上……( }* g" S5 a6 u: N
生命的光和热化作对地球母亲的挚爱之情 & C) w  o& F' x% E
      
1 k0 _# r/ o. v+ d, a1 j80年代末,廖晓义从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马列所。一位经常与她来往的从事生态环境研究的朋友总是满怀忧虑地提到环境保护问题。一天,这位朋友悲痛万分地说:“地球正在被人类自己的发明创造毁灭,人类不会再有下一个千年。”廖晓义被感染了,陷入深思。
5 s2 C; N+ R, U0 N      
, {. _( D7 \& R; g0 ]不久,廖晓义和朋友自发设立了“中国的工业化与环境代价”课题组。经调查获得的一组组因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灾难的可怕数字,无情地撞击着她的心扉。沉寂已久的生命激情燃起来了,她悄然发誓:今生今世就做一件事,为再造绿色的“地球村”做“殉道者”似的守护神。3 f2 }# p7 ^$ S( j5 V6 Q) P
       * \; q$ b" a1 ^: _4 W
廖晓义选择了用电视媒体来唤醒国人的绿色环保意识。她亲自捉笔,撰写了拯救生态环境的电视片《绿色文明与中国》。于是,几个志同道合的环保者成立了摄制组。电视脚本出来了,却苦于无钱拍摄,他们几经求援无果,制作只好搁浅。廖晓义在失望之中远走美国,给读数学博士的丈夫做陪读夫人,指望攒足钱后再圆绿色的环保梦。
/ Y. n1 C( U9 N; k3 P% t/ b      
7 ]$ [$ m1 }: o4 r! a& w% D三个月后,朋友给廖晓义寄来一封信,说:如果你再不回来,摄制组就可能散伙了。廖晓义再也坐不住了,毫不犹豫地提出要回国拍片。她的丈夫觉得她不可理喻,她刚刚旅美,女儿赴美的签证、在美的住房等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弄妥,家刚刚安定下来,她却要走了。
& t$ ]5 P2 E- e7 w/ E% R3 ~      
7 U. s4 w3 I3 B. ?回国之后,廖晓义向朋友借了5万元,这对拍摄大型的电视片而言是杯水车薪。晚上她休息在一间没有窗户的陋室里,经常以吃煎饼度日。廖晓义对绿色环保事业的真诚和执著最终感动了上苍,福特基金会捐赠了一笔摄制费,她的处女作才得以问世。: V; @8 T3 ~: G, @4 S  ^: p
      
# ~: I( b/ |  p$ P* s4 N: V! |' o0 X时间长度为60分钟的《绿色谈访录》花了廖晓义整整一个零两个月。在此期间,大洋彼岸4岁的女儿一次次给她发来明信片,艰难地带着女儿苦读博士学位的丈夫也望穿秋水盼着妻子归来。然而等到片子杀青却无法播出,廖晓义只好悻悻踏上了重登大洋彼岸的路。; o3 C" y7 `0 N' S
      
  n' f; S( `8 L挟着破碎的梦回到美国,廖晓义通过了托福考试。北卡罗莱纳州州立大学马尔文教授想收她攻读博士学位,廖晓义莞尔一笑:“马尔文教授,谢谢您的好意,美国不缺博士,但中国却缺环保人,我没有时间在美国呆四五年读一个学位……”她最终选择了做马尔文教授的访问学者。
! t9 n; |6 u& j- H1 x1 ]8 h      
: u7 _) E  {+ c% t1 d在美国期间,廖晓义发现一个叫NDO的民间环保组织,这个组织几乎荟萃了全美的民间环保精英,以女性居多,负责监督环保执法,影响力足以撼动美国国会。廖晓义深受启迪,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采访国际杰出的环保女性并制作成片子,拿到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世妇会”上播放,让中国有影响力的女性投入环保工作。为此,她倾尽打工所攒的两万美元,高薪聘请专业摄像师分赴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等地采访40多位国际环保女杰。
# R- i8 q, r$ S* D& X! x0 b      
! k& A3 W3 h; x! V2 ^! a% C5 x$ p- h1995年初夏,领到美国绿卡的廖晓义带着女儿和刚刚完成前期拍摄的《地球的女儿》回到北京,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暂时栖身。母女俩和帮她带孩子的表妹夜晚就横卧在同一张床上,连腿都伸不直,她们一住就是一年半。有一天雨夜,她留宿在一位女友家,第二天醒来,躺在宽敞大床上的廖晓义感觉特别幸福——总算伸直腿美美地睡了一觉。7 s7 c$ Z4 y3 Z0 c. m- w: E3 E
      
1 I  \3 j. ~* v8 H/ z2 F有一家公司高薪聘请廖晓义加盟,朋友善意地劝她:“先解决生存,再谈环保吧。”她却颇怀忧患地说:“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生存,蓦然回首的那一天,就会发现这个地球上已没有人类。”  j" V9 q$ [1 E: a$ a0 G
       - Y; l# }# @5 l! U$ E; j3 v* T
廖晓义担任制片人和总编导的电视专栏《环保时刻》终于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定期播出了。1996年4月22日首播那天,原任国家环保局局长的曲格平先生与她一起主持。至今,该栏目每周播出一期,从未间断。廖晓义的环保之旅终于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4 q% J5 J& V/ V% s中国女性的睿智和尊严赢得美国总统与总裁的敬重 ! v, |* g6 @7 `% k
       * t/ ^0 p  g5 R/ l$ F& Q0 _
1998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廖晓义应邀参加中国妇女与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的女性圆桌会议。临近尾声时,廖晓义终于抓住一个与美国第一夫人交谈的机会,操着流利的英语对希拉里说:“过几天,我将在桂林看见你的丈夫。”$ w1 D) e: [6 z' G: Y" h
       “是吗?”希拉里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 w. {7 _9 j1 n9 ^  C       廖晓义点点头,颇带几分自豪地介绍自己的事业:“我从事的是以妇女为主的民间环保事业。我认为,中美两国的妇女都应在环保交流上多做些事情。”
$ |6 Z: `7 b' O; {3 t" ?8 [; b       “我赞成!”希拉里热情地说,“我丈夫对人类生态与环保的关注绝不亚于对美国车家利益的关心。我期待着过几天再次见到你……”
( c& T! G' z& R& n       * u1 I( y; A! n* K7 z! M0 x
五天之后,在桂林七星岩古式凉亭,美国总统与中国七位民间人士举行的有关环保问题的圆桌会议,限时40分钟。原本安排在第二个发言的廖晓义因发言顺序打乱而排在最后。她一看时间已剩无几,情急之下开始主动出击:“我认为,美国对中国环保方面的支持说得多,做得少。不久的将来,中国在环保方面将会有一场大的变革,如果美国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那你们现在就必须有所行动。”& X6 l& }9 z5 n$ Q
       “我同意!”克林顿应声而答。
+ v" N9 T) Z( A4 i: j       坐在前排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带头鼓起掌来。这是整个圆桌会议唯一的鼓掌。
) P' ^  j. h. s* O, C       掌声过后,克林顿毫不掩饰地说:“我已经意识到美国国会对中国的环保没有给予充分的援助,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们回国后,要将你所说的让更多的人知道。”" L; A/ U8 C4 m: r- C3 X) B
      
! @$ ~) F" p! i- K; c圆桌会议早已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可克林顿似乎没有要结束的意思。讲座的话题自然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廖晓义毫不客气地指出:“作为民间环保人士,我有责任告诉中国公众不要学美国生活中不好的东西,比如使用太多的空调、太多的私车和一次性产品。”她的话音刚落,克林顿下意识地拧开手中的笔,在证实手中的笔不是一次性产品时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又伏案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些什么。: g- k0 S" w- j& z% ~( |
       这时,廖晓义将她主编的刚出版的《儿童环保行为规范》递到克林顿面前,解释到:“我希望每一个中国孩子都能得到一本。”
+ K% A9 W9 ^6 E6 {' j7 m; b       美国总统饶有兴趣地翻阅了这本图文并茂的画册,大加赞赏,欣然题词:“致北京地球村,感谢你们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做出的出色工作——比尔·克林顿”。
) k% g4 n; I, E  }      
  Z: p! D; f+ V+ u/ n那天,美国总统站在七星岩的青山秀水间作完访华的最后一次讲演,大步走下讲坛,突然大声呼喊廖晓义的英文名字:“雪瑞……雪瑞……”正在寻找摄像师的廖晓义蓦然回首,看见美国总统向她走来。他上前紧紧地握住她的手说:“雪瑞,再一次谢谢你。”
1 U: U4 {/ Z6 H9 {& @, h+ Q      
8 E* z4 ^" H' Z- M  K  [! C或许因为这几位中国民间环保人士的学识和风度给美国总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了一会,美方邀请廖晓义等七人与总统乘船同游漓江。事后,一名随团访华的美国记者风趣地写道:“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被一位东方女性的才华、学识和睿智倾倒了……”
7 k1 P$ ~2 S2 q4 R" I      
% y* m2 E5 A2 `& j2 j# \' a时隔一年后,“世界财富论坛”会议在黄浦江畔的东方国际大都会上海举行。会议前夕,世界传媒巨子——美国时代华纳总裁李文专门包了一般豪华客轮,邀请中国的环保界人士同游三峡。
: g) T2 {( ~8 B0 u. E       . `7 ~4 E! i  y
那天恰好是中秋月圆之夜,廖晓义在游三峡的船上遥想大洋彼岸阔别了三年之久的丈夫和女儿,情不自禁地走出船舱,仰望峡江夜空,吟起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她吟到“高处不胜寒”时,突然听到有人发出了“棒极了,真是棒极了”的赞叹。) i5 w( d0 F8 t- H& Z& R' _9 p
       廖晓义扭头一看,只见一位年近6旬的美国老人风度翩翩地鼓着掌向她走来,喃喃地说:“虽然我听不懂词意,但能感受到这诗歌具有韵律美。”
; |* X0 ^2 k/ m+ d) {' @       . Y2 l) x9 \' x: |6 K7 d0 G
廖晓义用流利的英语向这位气质高雅的美国老人介绍苏轼和他的词,这位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连连点头,称他一生最敬重的大家是春秋时代的老子和庄周。廖晓义便神采风扬地与他谈起了老庄哲学。老人听后对这位在船上遇到的中国女士的学识赞赏不已。这位老人叫身边的摄像师架起机子,请廖晓义重吟诗词,选唱中国京剧的片断,让摄像师一一拍下这些镜头留作记念。
% T( W& Z6 X' h/ W       夜深了,老人临进船舱时真诚地对廖晓义说:“雪瑞,我为今晚结识你而感到荣幸。”9 `+ R% e3 P4 R! k) W9 Q' z& z
       望着老人的身影渐渐隐没在江雾之中,一位陪同的官员询问廖晓义:“你知道此公是谁吗?”9 B8 D# v$ ~' H
       廖晓义摇了摇头。$ A8 A# F: H4 h
       “他就是世界传媒大王、美国巨富——时代华纳公司的总裁李文!”; z3 W4 z. N% V- m1 c/ Q: g
       “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一个自然之子、一位和蔼的美国老人。”廖晓义平静地说。
/ i% z8 Q2 [* W2 _$ n8 J) g       6 o: @6 {# l, w3 L) K
今年初夏,廖晓义应邀访问美国硅谷,与全美一流的科学家、公司总裁和作家轮流上台讲演。对于这片主导微电子世界的梦幻之谷,廖晓义直言不讳地说:“美国硅谷虽然实现了人类的光荣与梦想,将人类引进了高度的数字化时代,但是,对不起,我不喜欢你们的生活方式。你们的转基因食品,在美国还在争论不休却销往中国。美国消费主义的全球化,对人类来说只能是一场灾难。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可持续消费的全球化,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否则,人类终究会失去最后的家园……”
2 O; {' a7 ^: B( E% Q
    台下的数百位科学家和公司总裁纷纷站起来给廖晓义鼓掌,一直等到她走下讲坛落座之后,才一一坐下。
& d4 L- V% `9 F. K( p4 G! `4 R2 @永不疲倦地推动公众参与环保终于修成正果
4 A' H# v. J" \5 Z# f& c( U    4 O$ R/ C$ i0 o8 a; A
1996年3月7日,由廖晓义创办的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正式注册成立。人此,廖晓义更多的时候是脱下职业裙服,到社区、到家庭主妇和孩子中间去一点一滴地倡导中国人自己的绿色生活模式,推行绿色社区理念。

/ v+ b- |  J8 g7 ~2 h   
) g' l$ z* Z" |5 n; X( [3 I; R一天,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王庭蕴找到“地球村”,说街道居民看了《环保时刻》都很受启发,愿意浓度将垃圾分类。廖晓义便亲赴大乘巷讲演示范。从那天开始,三个红色的塑料桶矗立在街头巷口,废纸、垃圾、玻璃分类投放。大乘巷的这些红色塑料桶成了中国公民走向绿色生活的醒目路标。
4 e# w- C; p% U8 _: c$ p$ {( J
    4 F$ v( C7 S: u
翌年6月,北京宣武区环卫局局长张鸿声风风火火地赶到“地球村”,希望在宣武区尝试将垃圾分类。廖晓义和同事来到槐柏树街,一一向居民示范垃圾分类的处理方法。为了让老百姓感受到绿色生活的广阔前景,廖晓义又不辞辛劳地带着他们参观再生资源分选站。在“地球村”的实验田里,经过24小时发酵后的生物垃圾种上了绿色无污染的蔬菜。时隔不久,“地球村”把这些鲜嫩的圆白菜、生菜送还居民,不少群众惊叹不已。

% P9 u+ ~; p, g8 J$ O( h! I    0 U) Q' n4 z4 z1 A) n
1998年夏天,在一位美籍华人的资助下,北京“地球村”终于建立起3000亩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基地”,40多户农户选择了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种田不施化肥,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凸现了21世纪中国农民的崭新形象。走进绿荫排映的教育基地,人们感受到的是重入大自然怀抱的温馨和亲情。

0 X* M5 d7 u8 o8 S    新千年,廖晓义两度飞往美国,邀请70年代首次“地球日”的发起人、地球日国际委员会主席丹尼斯先生到北京参加“中国地球日”的启动仪式。
& d3 h' j2 f3 e    廖晓义陪着丹尼斯乘出租车前往北京环保宣教中心。车上,细心的廖晓义见丹尼斯不断地揉眼睛,便关切地问:“丹尼斯先生,请问哪儿不舒服?” % q; I( c! e- h* D) P8 h
       “廖女士,请恕我直言,飞到贵国首都后,我便一直眼疼。“
& I& r9 J: b8 f1 z. e8 [) \       廖晓义一阵沉默。望着车窗外不时涌来的沙尘和污浊的空气,她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2 q- @5 a, m9 Z& I$ Q
(未完等续)
2#
发表于 2010-3-17 1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3-17 17:46 | 只看该作者
感动!期待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3-17 17:47 | 只看该作者
感动!期待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3-17 21: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应刻反思!该做些什么?以免让我们在环保英雄形像下感到渺小和卑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0:43 | 只看该作者
廖晓义--环保人士 " N' i* j+ y9 A2 Y

" p" ~9 t. `+ Y9 O+ l  _) l  廖晓义是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她曾自费拍摄电视片《地球的女儿》,1996—2001年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独立制片人。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获得者。2005年廖晓义当选中央电视台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人物,2006年当选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之一,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聘为环境顾问。 6 L: c6 j- j5 Z1 S$ W: J) j* s
! H& P. r5 p: G; W  [9 R
  十七年来,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作为中国文化的坚守者、环保事业的守望者,廖晓义亲手创办了中国本土化的NGO——“地球村”。在艰难的创办道路之后,她提出了影响中国的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社区”、“绿色传媒”、“绿色奥运”,鼓励人们一起来倾听“地球村”背后的故事,一起踏上绿色生活之路。 ) a4 {! ~2 Z- p/ u* f# i" y7 q
7 J  c2 v: t+ X1 Y6 T% |
   # y' v+ z; |7 t2 b! G/ B/ d) V
 廖晓义认为节约是最大的环保,而节约就是减少没有必要的消耗。在节约型社会讲话中,温家宝总理曾专门提到过“26度空调节能行动”,这个影响全国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就是廖晓义等人首先发起的。
7 |; n! T4 Z, ]& {4 A( K. h8 H6 N
9 N; q5 h5 q- J* r4 p: l8 F  廖晓义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先行者、守望者,她以具体细微的角度,从身边小事实施环保大题,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Q. s# N+ G9 w# ^7 j

/ l3 e+ F  [9 f& o8 l# ?  197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国际政治专业做访问学者,并自费拍摄《地球的女儿》。1995年回国,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非营利性的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建立了面积为2800亩山地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培训基地。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廖晓义作为中国七位民间环保人士代表之一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 
- `) O4 N& D3 a# S  S3 H% g" \3 ^% K( t
  2005年12月6日至1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年度人物奖”20名候选人和“年度社会公益奖”5名候选人参加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举行的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创新论坛。图为著名环保人士廖晓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0:44 | 只看该作者

/ H+ i. q% w! \( Q" A美丽不光是肉体和脸,更重要的更高层次的是大气的博爱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0:52 | 只看该作者
放弃绿卡,中国有了个地球村
$ G7 g  m7 o  l. I" F9 V( t; Y0 `7 |
/ u- x( t8 V% E) X
    1998年的某一天,北京市秀水北街3号的美国驻华使馆大厅里,廖晓义义无返顾地在一张表格上签了字。她的身后空空荡荡,旁边的窗口却是一条长龙。在人们争抢着申请签证出国的时候,廖晓义选择了回来。她签字的那张表格的台头上清晰地印着这样一行字—————“志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在“理由”一栏里,她只用了7个汉字:留在中国搞环保。简洁明了,字字铿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1 14:16 , Processed in 0.04188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