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 N& Q) y$ d( ^- `' c# s- |0 {
昨夜,在上里的一家饭馆,与泳友们吃乐山带来的卤鸭子,品尝古镇饭馆自己泡制的土酒,感受朋友们在一起聚会的乐趣,真的个快乐惬意!晚饭后,由于一天活动和旅途的疲劳,加上酒精的刺激,晕晕乎乎的回到寝室倒头就睡,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了。9 }! P- N Y7 K7 |9 A
雨后的清晨,天高云淡,四周一派寂静。我站在木屋二楼的廊道边上,举目四望,空气中通透得没有一丝尘埃!经过雨水洗礼的小青瓦静静地躺在屋顶,远处的树枝透过屋顶偷偷地窥视着小院。隔壁屋檐上,老尘苔藓木构架和嫩绿的树枝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心舒气爽,感觉十分怡人。
2 g, M, T# M+ E# j1 q, \ 已经七点过几分了,我连忙拿着相机,出门探访厮守了一夜的古镇的外貌。
+ S6 w, M+ w! [ ?2 t 在古镇小河对面的公路两旁,停满了自驾游的小车,在这旅游胜地,公路上的禁停标志也不起作用了。太阳冉冉升起,阳光的暖色调使侍候过小雨的木屋的墙壁不再阴凉。喝足了水的银杏,挺立着高大的身躯,兴高采烈地迎接雨后的第一缕阳光。做小生意的打开了铺面,附近赶早场的农民也已经上街。
* k# O6 M0 g M8 k 上里古镇最具特色的要数半环绕古镇的两条小溪了。绿荫簇拥下静谧的小溪像处子般清纯动人。清洌洌的溪水里倒影着小镇上最响亮的木屋。小溪的上游,溪水漫过小水坝哗哗地流淌。下游的水车也已早早地从睡梦中醒来,斜乜着眼憨憨地矗立在水边,慢腾腾地转动着。在水边临溪的石阶上,劳作妇女的红衣,打破了小溪两岸绿色的宁静。古老而坚固的拱桥横亘在小溪之上。临近拱桥的水面上,有一位划竹筏的老人,在清理着水面上的垃圾,保护古镇居民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拱桥下靠镇子一方,有一个供行人通过的小拱,连接着上下行的通道。据说当年红军的一支部队,就是通过这条路到雅安进阿坝翻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的。在红军走过的路的石墙上,有不少当年红军刻下的标语。可惜我没有去留下几张照片。: y* Z: J9 w7 R) [; j5 O U7 \
雨后炽烈的阳光,照亮了农家小院,欢快着游人的心。早餐后,我们迫不及待地进入古镇,感悟远古存留下来的各种气息。来到石板铺就的街道上,五彩斑斓深厚凝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铺天盖地迎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木制楼阁为主的古建筑,青瓦飞檐,错落有致,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的木制窗、枋、檐,在古镇比比皆是。小镇临街的屋檐上,悬挂着各式仿古的招牌,引导着游人们消费。而众多招牌中“红军饭店”鲜艳无比,最吸引人们的眼球。石街沿上,摆小摊卖炸糕的重复着先辈们的动作,早早地在准备营生。理发师傅正在研磨传统的剃头刀。各式特色服饰面街而立,各式小玩偶拥在一起,各色眼睛晶莹剔透,各种特色小吃应有尽有!幽默的老人,头上向前斜戴着用古老的方式编制的麦秸草帽,昂首不屑地望着摄影师。古镇的居民守着自己的摊子在阳光下吃早餐,站在玉米糕摊子后面的女郎急切地期盼顾客的光临,农民用自家种的新玉米炸制成玉米饼卖。石板街上,青春靓丽的小妹和卖手工制作的花帽的老妪形成鲜明对比,戴花帽的游客成为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游人们陆续来到石板街,共同感受古镇的休闲和古镇上弥漫着的远古的气息。同行而来的摄影师摆着不同的姿势,争相留下个个精彩的瞬间。4 J* x! l8 i' N" Q) q( e- Z
上里的小溪清澈透明,上里的景色引人入胜;上里的风情古朴原始,上里的文化厚重无垠。归结起来就是:上里的水好,上里的墨浓。因此,“水墨上里”是对上里古镇风情风貌最贴切的诠释。
. c5 ]/ B) x; l V3 ]* [' B' u* D; t" u- Z% c0 q
6 \6 M; o( W: Z, r' L: n- K
[ 本帖最后由 鹰戈 于 2009-6-25 18:22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