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2 1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发布时间: 2008年08月22日 作者: 新华社记者 刘刚 孟娜 周岩 马向菲

 

    在北京观看奥运比赛后来到西安旅游的拉脱维亚游客彼得里斯·斯特拉伯格斯和妻子瓦尔达,在倾听西安莲湖区志愿导游的讲解。 

 

    一辆大客车满载着中外记者,从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附近驶往前门商业街采访。一路上,盛开的鲜花、林立的大厦,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而言,似乎再正常不过。

    当客车缓慢地途经一片低矮、破旧的居民区时,有外国记者开始把镜头伸向窗外。这时,从一个大杂院里跑出来几个孩子。

    “他们在对我们笑呢!”巴西泰瑞网络女记者妮可发现孩子们带着微笑向大家挥手,她和不少记者也一起挥起手来。

    这一幕发生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中国就这样以真诚的态度,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万名记者,展现出一个发展中大国绚丽的色彩。

    重读中国

    “我对北京的想法落伍至极。现代中国正向世界展示自己,我们必须接受亲身经历的现实,而不是固守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昔日中国的概念……”这是英国《卫报》记者安迪·布尔以自己在北京的亲身经历,写下的《奥运会:必须用开放的心态看待脱胎换骨的北京》中的一句话。

    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布尔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他从一些媒体上看到有关北京重度污染等内容的报道,心存疑虑,而实际情况却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他说:“我们得到的二手和三手消息越多,我们的想法就越脱离实际。”

  布尔的经历绝非个例。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卡希尔说,许多外国游客都是读了数十篇关于北京被令人窒息的烟雾所笼罩的报道之后来到北京的,但他们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充满了那么多的绿色和鲜花。

  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差异,需要加强沟通才能相互理解。北京奥运会为世界重读中国提供了机遇。

  在中国已经生活3年的英国空气化工产品投资有限公司亚洲区工艺技术总监罗安东说:“我几乎每天都看到中国的变化。有趣的是,当我回到英国时,发现英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也有很多变化。过去,许多英国人的印象中,所有中国人都整齐划一、无个性、而且很僵硬。通过奥运会,他们发现,中国人很快乐,也喝可乐、吃麦当劳,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中国人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比过去近了。”

  更加理性自信

  刘翔退赛了!这位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冠军,因伤未能在“鸟巢”续写“飞翔传奇”,世界各主要媒体纷纷作了长篇报道。他们关注刘翔,更注意到中国民众震惊之外,所体现出的理性和人文关怀。

  美联社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刘翔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报道引用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王伟的话说,“我觉得观众会非常失望,但他们会理解刘翔。”美联社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刘翔黯然离场几小时后,人们纷纷在他的个人网站上留言,表达温暖的祝福和鼓励。”

  更加开放从容

  在一排坦克和装甲车前,扛着摄像机、手持照相机的记者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一些外国记者还爬上坦克,想看清楚里面的构造……“八一”建军节当天,上百名中外记者,走进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装甲6师的军营采访。中国国防部首次在军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这样的机会很难得。”路透社记者伊安·兰塞姆说。

  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告诉中外记者:“今后将有更多机会采访中国军队,包括采访部队训练和演习。”

  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自信的中国更加开放、透明。

  为使各路记者都能获得所需信息,北京奥组委推出24小时受理采访申请机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对境外媒体采访采用“零拒绝”标准。一位接连数日向奥运会新闻发言人孙伟德提出有关互联网使用问题的外国记者说:“我不完全理解或是赞成他的回答,但我欣赏他从不拒绝的态度。”

  第一时间向世界报道奥运赛事,全方位展示中国风采。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会官方网站日访问量保持在两亿左右,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历届夏奥会、冬奥会官方网站创下的访问量峰值。

  今天,北京奥运会仿佛是一个“地球村”,中国和世界的未来都能够在这里展望。

  已在中国生活了4年的意大利记者帕里诺说:“我的儿子出生在中国,这是我能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我也有不喜欢中国的地方,比如污染和交通问题。但从我住在中国的这4年看,中国真的在努力改变,而且我也看到了变化,往好的方向转变。”帕里诺说。

  一个成熟的民族,绝不会为成就所陶醉,面对现实和未来,看到更多差距,才能激发起奋起直追的勇气。

  

 来源: 金融时报
2#
发表于 2008-8-23 09:07 | 只看该作者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8-23 13:59 | 只看该作者
只有开放才能交流沟通,交流沟通,才能进行理解,才能结交朋友,展示自我,求同存异,共赢互进。也更能体现自信!为祖国鼓掌欢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16:00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发表时不小心点了两下,就发重了.请版主删除一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2-19 17:28 , Processed in 0.03124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