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s/Upfiles/20087717551755.jpg)
我们重访第二故乡受到热烈欢迎容我慢慢道来
![](/attachments/Upfiles/200877182949661.jpg)
当年知青受到载歌载舞的隆重欢迎
未曾经历过的感动ffice ffice" /> 引子 ffice:smarttags" />2008年6月29日,京、津、沪、哈、齐、双鸭山六城市600多名知青,千里迢迢,如约在北国名城齐齐哈尔会师。第二天,战友们分别乘坐火车和11辆大轿车一同向北开进,回访记录我们宝贵年华的第二故乡-当年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46团。 同一条根脉,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几十年过去了,祖国四面八方的当年知青,经40载风云变迁,以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带来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浓浓深情。当十一辆大轿车蜿蜒进入现在的跃进社区,看到早已迎候在路旁的战友乡亲,场面像节日一样喜庆,知青战友受到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对待亲人般的热烈欢迎。 战友乡亲载歌载舞,燃放鞭炮,曾任农场党委副书记的吴运珍扭在秧歌队的前面,小学生们手里举着“爷爷奶奶一路辛苦了”,“爷爷奶奶我们爱你”的大字题版,当年知青和老前辈老垦荒队员老战友见面拥抱,泪水湿透了件件衣衫。 看到小学生举着“爷爷奶奶一路辛苦了”,“爷爷奶奶我们爱你”的题版,我的眼泪终于未能忍住。后来从该校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杨永梅">杨永梅ersonName>老师那里知道,当初设计对当年知青的作何称呼时,确实费了一番心思。知青本来是一个年轻的称谓,而且在当地来说,知青永远是那种年轻的感觉,他们也希望我们青春永驻。可是屈指算来,这些当年16到21岁的少年,现在多数成了爷爷奶奶。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杨">杨ersonName>老师本人就是齐市1964年来的知青杨贵成的女儿,而她的孩子已经读高中了。“我知道,叫爷爷奶奶不会把你们叫老,而且这样称呼会更加准确地表达彼此的切切亲情”。 这天下午,当地领导和知青战友为矗立在水库边的知青纪念碑揭幕。纪念碑正面的碑文是:“我们的青春之火曾经在这里燃烧”,当晚社区举行了篝火晚会,知青也向小学校捐助桌椅,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心意…… ![](/attachments/Upfiles/2008710123156211.jpg)
1、情满车厢 2008年6月27日,天津市100多名知青搭乘天津直达齐齐哈尔的1051次列车,踏上了回访第二故乡的旅途。整整两节车厢,市区30多人,天津塘沽区的70多人,大家都为市区去的太少而感到遗憾,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 实在地讲,我还不属于天津知青,只是因为夫人是天津知青才到天津生活的。像我这种情况并不少,熟悉的战友就有十几对。想到来天津后事业生活都还顺利,应该感谢天津,感谢让我投奔天津的妻子。 火车上的感觉就一个字“热”,天热没有人的心情热。多年未见面的战友有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我和祥春作为男士“当仁不让”睡上铺,中下铺是祥春夫人姚珠以及我还不够熟悉的兵团战友。有几个是夫人的同学和战友,我有点拘谨,她们却热情地同我交谈。妻子的同学战友夏英华、陈雪庭与我搭讪,显然是我沾了夫人的光。 齐齐哈尔的同学李荣杰也是天津的姑爷,下乡同去一个连队的同学魏惠清是天津的儿媳妇,我们见面格外亲近。 八连战友郑大伟送曾经是上海知青的妻子阿妮和自己的妹妹上车了,“大家多关照”,这次是姑嫂同访。见到一位大哥有点陌生,原来这位是战友郝书兰的哥哥,他这次要亲眼看看妹妹当年生活过的地方。 在另一车厢的曾同在值班三连和机关工作的战友樊家琪,主动过来找我说话,战友汪学林还邀我过去相聚,这都让我兴奋不已,我的话也是说起来没完没了。 叶玉华爱打扑克,我和祥春组队,她和志刚搭档,玩“升级”。也不知怎么回事,棋牌本属于体育项目,同样爱好体育的我俩竟败在他们男女混合编队的手里。都说我们是手气不好,我却把原因归结在心不在焉上,那么多战友在一起,多少话都没有来得及说,心静不下来不输才怪呢? 窗外景色美,车内战友情。在火车上我还从来没有感受到这种家一样的感觉。 列车员也为我们所感动:“你们这是什么会议啊?”他们以为这只不过是某某会议或某某单位组织的集体旅游,他们见过热闹的但没有见过这么热闹的。直到我们穿上了统一的文化衫,“情系黑土地,40周年大回访”他们才恍然大悟。受到感染的列车员纷纷提起他们关于知青的记忆,有的哥哥姐姐甚至长辈属于知青,列车员来来往往注视我们的都是羡慕的眼神。
[此帖子已被 冰团战友 在 2008-7-26 18:12:17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