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值多少钱 在古代,“怀才不遇”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情,大多数人是文盲、半文盲,自然没有什么“才”可怀,也就没有了“不遇”的烦恼。到了现代,当大学本科已成普及教育,“怀才不遇”这种很文人的伤感终于成了社会流行病,它在每年春节期间似乎最容易爆发,其直接影响是年后季节性的跳槽热。 “才”这东西无色无味无臭,不像怀孕,照个B超就能知道大小。好在“遇”还是“不遇”如今有了大致标准,大多数人估量一下自己和别人的收入比,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不过,这种简单的判断常常会误导当事人,让他们事后为自己的鲁莽后悔。 朋友小谢喜欢舞文弄墨,不过没有发表过什么力作,所以一直也不觉得自己是个人才。几年前,他给一个刚刚起步的小老板当“主编”,在两间租用的平房里做学生杂志。两年多时间,几本品位较低,为国营同行瞧不起的小刊物居然产生出近千万的利润。成功来得如此容易,从10万到千万的老板自然很高兴,小谢的月薪也从1000升到了5000。可是,此时的小谢却比拿1000时还要烦恼,看到曾经比自己富不了多少的老板,如今动则去欧洲、澳洲旅游,小谢感到了怀才不遇。这千万资产难道不是自己帮他挣来的?于是,小谢对老板发出了最后通牒,月薪10000元,年终奖另议,否则走人!结果老板爽快地答应了他,让他回家了。没有了小谢,老板的公司照常运转。而小谢再想找一份4000月薪的工作,竟然都没有如愿。好不容易换了个公司重操旧业,以后做的杂志再没有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从10万到千万,固然有小谢的智慧结晶,可是他没有看到这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是市场发育不完全提供的历史机遇。而抓住机遇,很大程度是老板敢于冒险投入的结果。在这个成功案例中,勇气比智慧的重要性更大,小谢为自己开出的万元月薪显然是错误评估了自己。 跟着创业老板拼搏,老板暴富,自己仅仅小康,这种反差造成的心理失衡最为普遍。而愤愤然出走,许多人最后往往混得还不如当初。 “他当初在班上很不起眼,成绩不好,为人处世也不怎么样,现在居然拿我五倍的薪水……”这是另一种常见感慨,多发生于节日久别重逢的聚会。这种感慨的产生显然忽视了时光的流逝,这些年里你按部就班地享受着稳定的生活,焉知别人“北漂”、“南漂”,经历了多少历练?就算当年他不如你,几年努力程度的不同,足以改变双方实力的对比。 评估是一门学问,评估自己值多少钱,尤其困难并且重要。错误估价自己,不仅造成心理疾病,也会诱导自己做出错误选择,白走一段弯路。 当自己忍不住要对老板潇洒地说“我不干了!”之前,不妨再认真想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