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9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谨防另一种"次生灾" 由认领"哭泣的书包"想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3 1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昨天读到的一条新闻,内容是“哭泣的书包”,说的是“六一”前夕,灾区某小学召集“伤心的家长前来认领孩子的书包”———

        “操场上,47个书包堆成小山,静静地矗立着。”一位家长“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红色的小书包,仿佛就是抱着自己一年级的儿子,哭得撕心

裂肺”;而另一位家长“抚摸着女儿的作业本,触景伤情”,大泪哭泣……有的父母不愿意离开这孩子最后丧生的地方,而还有20多个被翻乱了的书包仍然孤寂地等待有人来认领……

        这个令人哭泣的场景,多么动情、多么悲伤!然而捧读之下,却也引出了善良人们不少的议论———遗物归于父母,当然无可非议,但一定要在这孩子丧生的现场么,一定要采取这种集中认领的方式么,一定要选在这灾难尚未过去、伤疤尚未愈合的时候么……

        像这种不断地再现惨状,以至使从废墟逃出来的人们一再“触景伤情”、“大泪哭泣”的事;像这种大震刚刚过去,就急着揭开尚未愈合的“伤疤”的事,当然不止这堆“哭泣的书包”。

        比如因为护救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她在北大读书的女儿,本来已沉浸在大悲之中,还不断地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追问父亲的亲情,被拷问“此时的感想”。正如心理专家所言,“她无意识中想要维持幻象的愿望被打破,过早地被人从噩梦中唤醒”。

        又如在失去亲人之际仍然奋力救人的女警察蒋敏,她的壮举来自于“梦想有一天回家,父母和孩子会一如既往地迎接她。”但包围着她的,却是“听说你的父母和孩子都已经……”的问题。这本来是几十年后也不可随便触及的伤痛,更不要说对于一个刚刚受此重创的人了!心理学家认为,蒋敏走出救人的帐篷就晕倒在地,与这类过早揭开“伤疤”的追问,特别是那个“你现在难道不想你的女儿吗”的提问有直接的关系……

       “敬礼娃娃”郎铮有了心理障碍,因为太多的闪光灯围聚着他,除了“为什么要敬礼”这样的追问外,还不断地有好心人问及他被截去的左臂;“可乐男孩”薛枭现在的状况,则与采访者一遍遍要他复述“80小时埋在废墟中”的可怕情节,尤其是“脚下搁着冰冷尸体”的细节有关;北川中学幸存的学生出现了各种症状,他们不但害怕闪光灯,更害怕不断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追问。至于有的赈灾演出,好心的人编写了“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什么”的诗篇,让刚刚从死亡线上逃出来的孩子朗诵给“叔叔阿姨”们听,从孩子们再度惊恐的眼里,我们不能看到一种“次生的灾难”吗?

        按照科学的研究,地震的次生灾害,不仅是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诱发的水火灾害,不仅是指暴雨引发的疫情,而且包括受灾人群经受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刺激。灾害心理学又告诉我们:一般说来,当面临创伤意外后,不少人要以“麻木”去应对,才有可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勇气、能量和动机。这种所谓“麻木”、“否认”以至某种程度上的“忘却”,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它是机体自我疗伤的需要,也是机体即将正视并面对创伤前的必要准备、必要阶段。

         我们既然知道次生灾的杀伤力不亚于主震,既然知道心理危机属于一种重大的“次生灾”,那么我们就要懂一点心理学,懂一点大震之后的心理学规律,懂一点刚刚从废墟中、从巨大的惊吓和丧失亲人的大痛中逃出来的人们的阶段性心理特征。我们的慰问者,是否可以不当着幸存者的面向他们失去的亲人哀悼;我们的主持人,是否可以不再去问“当时你是怎么想”那样老套的问题;我们的记者,是否可以不去追问关于“那一瞬间”的惨状……

        总之,让我们以人道主义的无微不至和科学有度的心理学常识,防止另一种“次生灾”的提前到来,不要因为我们的热心和无知,再次误伤了苦难而脆弱的心灵。

2#
发表于 2008-6-3 13:0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灾区受灾人的感受放在最就要的位置才是最人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6-3 12:58 | 只看该作者
同感   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6-3 14:26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6-4 10:2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明天蝶起来[/B] 发表:         让我们以人道主义的无微不至和科学有度的心理学常识,防止另一种“次生灾”的提前到来,不要因为我们的热心和无知,再次误伤了苦难而脆弱的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6-4 10:0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明天蝶起来[/B] 发表:         让我们以人道主义的无微不至和科学有度的心理学常识,防止另一种“次生灾”的提前到来,不要因为我们的热心和无知,再次误伤了苦难而脆弱的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6-4 08:56 | 只看该作者
        让我们以人道主义的无微不至和科学有度的心理学常识,防止另一种“次生灾”的提前到来,不要因为我们的热心和无知,再次误伤了苦难而脆弱的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6-6 06:4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风清月朗[/B] 发表: 有道理,应该让那些人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6-5 17:08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应该让那些人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6-5 23:4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山东迷踪拳[/B] 发表: 同感 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2-25 14:12 , Processed in 0.03478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