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

  [复制链接]
221#
 楼主| 发表于 2021-1-3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日常生活的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乃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自发的、潜在的、不系统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社会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通过“心”来认知和把握外在世界,是中国人参与和融入世界交往的特别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2#
 楼主| 发表于 2021-1-3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的这一论点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习 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楼主| 发表于 2021-1-3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所做的任何修行功夫,因为都是在累积“功德”,所以都有助于延长寿命,带来健康。一位好的修行人,透过修行的启发和力量,可以在生理、情绪和精神上感觉完整,这就是治疗的最大泉源,也是抗拒疾病的最大保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楼主| 发表于 2021-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发现,重要的是在活着的时候要了解,我们的身体,它有形有状,那么明显,但实际上也只是幻影而已。证悟这一点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禅修之后,学习如何“变成梦幻之子”:不要再像过去的习气一样,老是把我们对于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认知固体化;并且要继续保持“梦幻之子”,如同我们在禅修中一般,把一切现象直接看成梦幻泡影。把身体的幻影性质加深悟解,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放下的最深刻、最有启发性的方法。
  在这种认识的启示和准备之下,当我们在死亡后面对身体确实是幻影的事实时,就可以毫不恐惧地承认它的虚幻性质,就可以宁静地解脱我们对它的一切执著,就可以自愿地,甚至是愉快地放下它,知道它现在应有本来面目。事实上,你可以说,我们将能够真正而完整地,在死亡的时刻安心地死,因而达到最终解脱。
  因此,把死亡的那一刻想成心灵的陌生边界区,一个无人的荒地,在它的一边,如果我们不了解身体的虚幻性质,当我们失去它时,就会遭受巨大的情绪创伤;在另一边,却呈现出无限自由的可能性,而这种自由正是因为我们失掉了身体。
  当我们终于从界定和主宰自己的身体中获得解脱时,一生的业相就整个结束,但未来可能会产生的业却还没有开始结晶。因此,死亡时会出现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缺口”(gap)或空间;在这一个孕育强大力量的时刻,最重要的,或唯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境。剥掉了肉体,心赤裸裸地呈现,毫无隐藏地透露它亘古以来的本色:我们实相的建筑师。
  因此,在死亡的那一刻,如果我们对于心性已经有稳定的证悟,一瞬间我们就可以净化一切业障。如果我们能够继续维持那个稳定的认证,就可以进入心性的本初清净状态中,证得解脱,把我们的业障整个清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文人陆树声在《茶寮记》中,讲饮茶的理想环境,列为“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凡此种种,茶未饮而意趣盎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就是“四端”,孟子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时代或任何人的观念中,都有三个层级的显现状态,即存在(前存在者)、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者。这是人类观念的“共时结构”(synchronicstructu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轴心时代以来,人类一直在不断重建哲学,即推翻旧哲学、建构新哲学。康德曾这样比喻哲学的重建:“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不只一次地把一座塔建成了以后又拆掉,以便察看一下地基情况如何。” 这里的“拆掉”就是解构,“察看地基”就是还原,重新“建设”就是建构。
哲学的诞生意味着人类的思想观念走上了“人本主义”(humanism或译“人文主义”)的道路。
哲学是在“轴心时代”产生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宗教或信仰的对立面出现的。对此,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指出:
  哲学家首次出现了,人敢于依靠个人自身。中国的隐士和云游哲人,印度的苦行者,希腊的哲学家和以色列的先知,尽管其彼此的信仰、思想内容与内在气质迥然不同,但都统统属于哲学家之列。人证明自己有能力,从精神上将自己和整个宇宙进行对比。他在自身内部发现了可以将他提高到自身和世界之上的本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住,你死时的那个念头,就是你在死后中阴重新醒来时,会强而有力回来的念头。”
  离开身体——
  现在临终中阴已降临在我身上,
  我将放弃一切攀缘、欲望和执著,
  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
  并把我的意识射入本觉的虚空中;
  当我离开血肉和合的躯体时,
  我将知道它是短暂的幻影。
  现在,毫无疑问的,我们的身体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我们不假思索地把它和自我联想在一起,这种轻率和虚假的联想,持续加强我们的无明,误以为它们是实在、不可分离的存在。因为我们的身体似乎如此真实地存在,我们的“我”似乎存在,“你”也似乎存在,我们一直向外投射的整个二元世界似乎也是坚固实在的。但当我们去世时,这整个因缘和合的结构体,就戏剧性地崩坏成碎片。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当时发生的情况就是:在最细微层次的意识,虽然没有身体,但仍然存在,也将经历一系列的所谓“中阴”境界。教法告诉我们,正因为在中阴境界时不再有身体,所以终极而言,我们死后根本没有理由害怕有什么恐怖的经验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毕竟,“无身”怎么可能受到任何伤害呢?
不管你的身体发生什么事,记住你的心是永远不生病或残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有没有力量?回答是肯定的。拿破仑说,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法国17世纪哲学家帕斯卡尔在其著作《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中写道:“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是人的全部的尊严所在。”
  人不能没有思想。德国诗人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重大前行,都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和驱动,即便是经济活动,也离不开思想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有多大?一言以蔽之,它能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所谓创新,其基本点有三:一是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二是在继承中发展,亦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是在借鉴中形成自己的优势特色。这其中的每一条都离不开思想,都需要通过思想的钥匙开启创新之门。同时还应看到,创新如同奔马,离不开缰索牵引。倘若没有沿着正确的道路、方向前行,信马由缰地乱跑一通,往往也会枉费气力,还可能走上邪路、陷入泥潭,甚至堕入深渊。这就说明创造性不是不受任何约束的随心所欲,而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这个“求是”的前提就是思想。只有通过正确思想形成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创新才能有效规避盲目蛮干、胡作非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才能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阳明晚年曾用四句教来概括其立言宗旨,是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哲学范围内,提到有与无,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佛道两家而非儒家。但宋明儒家对有、无的讨论集体性地多了起来,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概括来说,宋明理学中的有无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本体层面、境界层面、工夫层面。
北宋初期,张横渠辟佛老最甚。在他看来,道家主张有生于无,问题在于体用殊绝;佛家主张万法皆空,问题在于形性不相资,使天地万物陷于虚幻。张横渠认为,所谓空无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意指万物在消解过程中,归于气的本来太虚状态。“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至于佛家所谓的空,二程批评说:“释氏言成住坏空,便是不知道。只有成坏,无住空。且如草木初生既成,生尽便枯坏也。”成住坏空云云,也不过是天道之阴阳演变。有无、阴阳都属气的形下层面,形而上的本体是有无之所以为有无、阴阳之所以为阴阳者,也即它们内在的理。
  作为二程理学之后继,朱子同样认为,佛道两家把一切都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道家说半截有,半截无,已前都是无,如今眼前却是有,故谓之无。若佛家之说都是无,已前也是无,如今眼下也是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终修习——
  临终有三个主要的修习:
  •上策,安住在心性之中,或引发吾人修行的心要。
  •中策,修转换意识的颇瓦法。
  •下策,依赖祈祷、恭敬心、发愿的力量,以及觉者的加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汤用彤先生认为:“新学术之兴起,虽因于时风环境,然无新眼光新方法,则亦只有支离片段之言论,而不能有组织完备之新学。故学术,新时代之托始,恒依赖新方法之发现。”(17)魏晋之际,王弼《周易注》以全新的视野对《周易》做出了创造性解读,促使易学由象数诠释范式向义理诠释范式转化,使得《周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极”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根源,其本身无迹可寻,只是逻辑推演的结果。圣人有见于此,才命之曰太极。之所以会出现太清、太虚、太空的名号,都是惑于“迹”的表现,借此并不能认识到本原层面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
道器、
道体、
道理、
道义、
知道、
闻道、
体道、
证道、
践道、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闻道”构成了其人生哲学的根本理想或终极目标,故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而在孟子的思想体系里,“真理”就是“心之所同然”的理义,就是愿以圣人为榜样的认识与实践的路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真理”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Aletheia”一词,从词源分析的角度看,该词具有去除遮蔽的意思。自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真理问题便成为哲学研究中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但古典时代的西方哲学对于“真理”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讨论存在的真理的,并不像现代西方哲学着重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真理理论中的主体认识与客体对象相符的问题。⑥在西方哲学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多哲学家有意识地对“真理”概念进行了探索和规范,并围绕普遍意识、对象性意识和现实对象等,从不同角度建构了西方哲学的真理观。⑦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真理有各种类型,有实际生活经验的真理,有经济运算的真理,有艺术造型的真理,有宗教信仰的真理等。⑧而他本人则从存在论的角度(本体论的当代形式)讨论“真理”,主张将“真理”看作一个去蔽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是王阳明认识论的总纲。在世界的存有与认知问题上,王阳明认为,一切都是心之发用的结果,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一切都在人心之中。而“意”是身心发用、良知观照以及事物显发的关键,心、物作为认识的两端,都要通过“意”,与“意”交涉才能得到界定。
心物关系即道器、理气关系,是对存在的认知与沉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20 21:23 , Processed in 0.26926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