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知青忆:当年“封资修”禁书在农村随便看毫无顾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1 2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海人 于 2015-5-11 22:34 编辑

老知青忆当年:“封资修”禁书在农村随便看毫无顾忌


2015年05月11日 08:26   来源:枫网 作者:敬泽昊等





核心提示:而这些被他们带下乡的书,绝大多数都属于“封资修”性质,诸如《斯大林传》,《赫鲁晓夫回忆录》等等,还有一些西方文学名着,在城市里被发现会被大肆批斗一番,但在乡下就没有任何顾忌了。
商子秦 资料图

       本文摘自:枫网,作者:敬泽昊、彭芬,原题为:《知青商子秦:看着“禁书”成长的著名诗人》

       照片中正在读书的青年,便是如今著名的诗人商子秦。1968年,时年19岁的商子秦被分配到位于宝鸡山区的固川公社,开始了自己的知青岁月。

       直到现在他都不赞成用“苦难”这个词来形容那段岁月,他认为那段时光还是有许多乐趣的,比如读书,便是他和同学们业余时间最重要的放松方式。在1970年夏天的某一日,商子秦下工后如往常一样翻书打发时间,这一幕被同学抓拍了下来。而裤子上密密麻麻的补丁,则是那个贫困时代最好的写照。

      “封资修”的禁书在农村随便看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书本反倒成了一种负担。

       “我们那届许多同学都带着一个小书箱,城市里破四旧弄得人都不敢要书,而我们就把这些书带下乡。”商子秦回忆道。

       而这些被他们带下乡的书,绝大多数都属于“封资修”性质,诸如《斯大林传》,《赫鲁晓夫回忆录》等等,还有一些西方文学名着,在城市里被发现会被大肆批斗一番,但在乡下就没有任何顾忌了。

      自己带的书看完了,同学之间就互相交换着看。据商子秦讲述,自己曾经步行了十几里山路,就为到别的生产队换回一本心仪的图书,在那个时代他看了不少好书。

      “脑力劳动”全被知青们承包

      从1968年底开始,商子秦所在的高68级,以及之后的5个年级,被冠上了“知识青年”的名号,陆续送往农村。

      很快,知识的优势便显现的出来—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很快便被知青们掌握了,仅仅一个月时间,一天的工分便从8分涨到了11分。同时,带课、会计、写文书、学习最新指示……村里各种脑力劳动,也很快被知青们承包了,而这些全部又全都是出力少,公分高的好活。

      “后来我们陆续离开,有一次乡党就对我说:‘这一走把咱这的筋给抽了’。”商子秦说,“毕竟受过教育,学到的知识在实际中总是能派上用场的。”

      知青一代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我们这一代走到今天,优势便逐渐显现出来了。”商子秦意味深长地说。

      虽然人生最黄金的学习阶段被耽误了。虽然因为家庭出身等各种因素,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但经历了农村艰苦岁月的磨砺,又手握“知识”这块敲门砖,对于商子秦这一代人而言,欠缺的就是机会的降临,以及时间的沉淀。

      当年,村民安慰在1971年第一次招工中落榜的商子秦,说知青就是待售的萝卜,“挑到最后卖到最后,最后一个来的用簸箕一揽全拿走。”一语成真,商子秦最后被宝鸡市剧团招走,而在那个到处用工荒的年代,几乎所有的知青都离开了农村。

      多年之后,不仅商子秦成长为当今著名的诗人,在他的同学中,有两位成为了副省级领导,还有人经商赚得了不菲的身家……

      “就算是那些下岗的知青,曾经在工厂里也是很出色的,是骨干,只是在时代的大潮面前,每个人都太微小了,就像当年我们无法改变上山下乡一样。”商子秦说。

      目前,商子秦正和其他几位知青一道,编写一部名为《陕西知青档案》的丛书,预计今年年底就可以问世。

      商子秦说,这是自己这几年干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为陕西保留下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岁月,同时也是为逐渐老去的他们保存记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13 20:30 , Processed in 0.05371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