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12 1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前言

在印度有两个人是一直很让我钦佩的,一个是印度的国父,非暴力运动之父,甘地;还有一个则是德兰修女(又译为特瑞莎嬷嬷),仁爱传教会的创始人。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论甘地说:“下个世纪(就是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的人,很难相信,地球上曾有这样一位人物走过。”我觉得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德兰修女。

我只要看到有关甘地和德兰修女的就会买下来。
这次摘抄这本关于德兰修女的作者叫华姿。

之所以把书中的内容摘抄下来,是因为我觉得她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

我们的工作是帮助穷人一起战胜贫困,而她的工作则是帮助穷人中的穷人,虽说是同行,可是她更深入,或者说更职业化。

她是一个天主教徒,有宗教信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中有的没有信仰的人,有信念。(希望这句话没冒犯我们当中有信仰的人)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她的一些观点(包括一些作者的话,我也一起写了,姆姆的原话我都用引号引起来,而作者的话我则没有,请大家注意)。希望我们这里的人不要因为她是个天主教徒而不能接受她的话,其实,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她说的主换成佛主,或穆罕默德,或上天,或观音菩萨,或自己能相信的一位人物,用这样的角度看,应该更能接受或理解。其实关键不是她是什么教的,而是她对宗教或对爱或对这份事业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
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
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
在麻风病人中,在酗酒珠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
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
去给予,直到成伤。
                 ――德兰姆姆演讲词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
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
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
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
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
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
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若帮助他们,
却可能遭到攻击,
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
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墙上的标语。


我们会运用很多如PRA等工具,去做很多分析,分析贫困的原因,什么资源图,农历图,等等,不过,德兰姆姆却是这样看待贫穷的:

“贫穷是你和我的创造,是我们拒绝与人分享的结果。上帝没有创造贫穷,他只创造了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放弃贪婪,那么,这个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既然世上的一切都来自上帝的恩赐,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那么,当有人在饥饿和贫困中苦苦挣扎的时候,富人便没有权利独自支配自己多余的财富。”
德兰姆姆认为:上帝创造了一个富足的世界,足以养活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如果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那一定不是食物不够,而是分配出现了问题。
她始终相信:上帝给予这个世界的恩惠,其实足够所有的人幸福地享用。但人们的奢侈和浪费导致穷人失去了这份权利。这种浪费既包括物质上的挥霍,也包括精神上的不负责任。



德兰姆姆因此觉得:
一切必须分享,因为一切都来自上帝。没有人分享的爱是没有意义的。同样,未曾与人分享的物质也是没有意义的。德兰姆姆有一个奇特的运算逻辑,听起来似乎很荒唐,但事实上合乎自然,我们分什么东西给人,什么东西就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她们越是给予,她们反而越是丰富有余。无论是金钱、食物还是仁爱与信赖。就像,她们不断地施爱予人,但她们心中的爱,却不会因为施予而匮乏,相反,只会越来越丰满。
这就是说,爱的美果,不只是结在接受者的枝上,同时也充盈地结在给予者的枝上。
上帝自会照管,还意味着,一切来自于上帝,最后都要归于上帝。因此,修女们从不留存在任何东西,包括上帝的爱。也没有任何的预期――爱是一切的出发点,也是惟一的目的地。“如果你预期回报,那就不是爱。”她们说



所以在仁爱传教会里:
每个修女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枚十字架,几本经书,三套滚着蓝边的白色会服,一双凉鞋,一床铺盖,一个搪瓷碟子,一块肥皂,一个洗漱盆,一只写有号码的铁桶――用来存放所有的东西。
这种贫穷,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还意味着一种心灵的贫穷,即倒空自我,打碎自我,在一切的事情上,清除名利心、虚荣心等等。



  于是她:
使自己成为穷人,然后选择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与此同时,以最微小的方式去落实她的服务。
她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有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因为这种深信,所以姆姆在一切的事情上,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微小。在她看来,如果真正地要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就必须使整个修会在各个方面从始至终地保持完全彻底的微小。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人就她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姆姆不为所动。



为什么呢?她对制度这套东西提出了异议,虽然极端,可是事实也真是这样,很无奈,让我反思很多,我们很容易找出个模式,工具,然后推广,然后就公式化了,多的是技术化,效率化,程序化,规模化,少了些人性味,深入性和个体性:

“我们的工作不只是帮助穷人,我们更要把光和喜悦分送给那些正在受苦的人。你们(跟随特瑞莎的修女)不只是要和穷人一同生活,更要成为传送快乐和爱心的使者,让喜悦像阳光一样照耀这个世界吧,只有喜悦和爱心才能消除这个世界的贫困和病痛。”

“我总是说,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帮助一个印度徒成为更好的印度徒,帮助一个回教徒成为更好的回教徒,帮助一个基督教徒成为更好的基督教徒,”

她不相信什么制度,德兰姆姆在谈到一些社会问题是,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现代人迷失在制度里了,的确如此,我们对制度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对上帝的依赖,以及对人类之爱的依赖。”
也就是,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设施化,专业化,。。。。。。她认为,如果有两三个做医生的义工愿意免费值班就够了。多年来,她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哪怕是一架显微镜。虽然显微镜可能对快速诊治某些疾病特别有用,但她却认为:这看起来好象是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但用不了多久,设施就会变得比病人更为重要――有了设施,就必然要对病人作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势必会成为医院的首选。而那些注定要死的病人,则一定会被排斥在医治之外,即便医院和医生愿意帮助他们,但设施是有限的。

在修女们看来,从来就不存在“不能再被收留者”,人人都可以再被收留,只要他需要。但是,如果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事业被设施化,制度化,那么,这种无条件的再收留服务,势必会受到限制。
因此,因为有了这些设施,穷人在费用方面的付出将会成倍增长,最终必然导致穷人中的穷人被关在医院的门外,使他们连最基本的医疗护理都无法享受到。
因此,姆姆认为:设施化,制度化,有可能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穷人,但不一定能够服务于最穷的人。而仁爱传教修女会,恰恰是为那些最穷的人,即最微小的人,而存在。

现代文明的全部不幸,就是人们太爱科学,却太没有的爱的科学。――吴经熊





因此她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及在贫穷表面下的东西:尊严与关爱:

“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亲密接触。假如我们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迷失在数目里,而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对我而言都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惟一的一个人。因为基督只有一位。”
穷人饿了,不只是希望有一块面包,更希望有人关爱;穷人赤身露体,不只是需要你给他一块布,更需要你给他人所应有的尊严。

在她(姆姆)面前,他们才感到自己不是一粒可有可无的尘埃,而是有尊严有价值的一个人。
姆姆说“我不瞻顾众人,我只照顾个体。”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她可以长时间地搂抱着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得到安宁为止。




当然,有很多人她这种做法提出置疑,我想我们这里的同事也面对过这样的问题:

有的人说她的举动很幼稚,因为这样做并不能改变整个世界;有的人认为她的所作所为客观上帮助了那些应该对贫困负责的人,使他们因为这些善良人的存在,而更加高枕无忧。还有的人说:几个被选中的地方变得比较光明了,而其他地方的黑暗又怎么办呢?更多的人指责她只关注贫困,却不关注造成贫困的根源,比如社会体制,权势集团,以及不公平的财富分配等等。
但姆姆却说:“社会的进展当然是必要的,但这并非贫苦人所需。如果有一个人即将死去,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时间去探究他为什么会落入这般田地,然后去列举一系列可以补救的社会法案。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帮助他平静而有尊严地死去。”
姆姆还说:“我们帮助的,是那些无论你认为他做过什么,他在某些方面仍然必须依赖别人的贫穷者。总是有人说,与其给他们鱼,还不如教他们怎样钓鱼。我们只能回答,多数接受我们帮助的人,甚至已经没有了手握钓竿的力气。”上帝以他的大智慧聚万众于这个世界,他知道没有人能够掌握全局,所以驱使某些人耕耘这个领域,而另外的领域则由其他的人去耕耘在。德兰姆姆走上街头扶起那些徘徊在死亡门口的人,而造成这些人垂死街头的社会根源,则只能由政治家们,经济学家们,教育家们以及别的权威们,去发现,去解决。

所以姆姆说:“爱不是赞助。因此别只是给钱,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我们的手何其温暖。我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得从一个人开始。”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有个故事:
有一天,有个老人在海边散步,看到有个小孩子在一只一只地拣被潮水冲上岸来的海星,送回大海。
老人觉得这个小孩做的事是徒劳的,没有意义,就忍不住说:“有这么多的海星,你拣得完吗?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小孩听了这句话,把手里的一只海星高高举起说:“看,对这一只有意义。”于是把这只海星送回大海。又拣起一只,说:“对这只也有意义”“还有这只”“这只也是”……
很多人对德兰姆姆说:“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计万计,数以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服侍得过来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对这一只有意义――对这一个人有意义,当人们只站在事物的表面观察和批评时,他们便看不到那件事物为已经受惠的人所带来的意义和影响。
一个是如此重要,如此不可轻看,不能小看,以致我会想,也许神正是把整个人类当做一个人来爱的呢。
事实不正是这样吗?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时,我们遇到的,都将是一个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会是抽象的人。
因此,我们也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人,才能真爱人类。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抽象的人类在哪里。
“我们必须喜悦地接受苦难,我们必须怀着愉悦的信任过贫穷的生活,快乐地在穷人中的穷人之中服侍耶稣。上主喜爱快乐的给予者,带着微笑的他或她所给予的最好的。”

德兰姆姆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在于她在物质上如何帮助了穷人――世界上有很多慈善机构每天都在致力于解决穷人的生存问题,而在于,她始终坚信,穷人也是有尊严的,并且付出一生的艰苦努力,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
她说,饥饿者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也在切求爱、关心、接纳与认同



因此:
她爱穷人,但她也爱富人,尊重富人。因为对她而言,他们也是上帝的儿女。她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有必有原因,只是在他们挥霍的时候,才让人愤怒。而且她也看见,许多富人曾经慷慨地频繁地帮助穷人,而在她的修会里,就有许多来自富有家庭的修女或修士。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有一道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高墙,我们在这道高墙内吃喝玩乐,心安理得,假装这个世界没有悲惨,或者,假装看不见这个世界的悲惨。针对这种冷漠――这道人内心里的高墙,李家同先生写道:“让高墙倒下吧,只要高墙倒下,我们就可以有一颗宽广的心。有了宽广的心,我们会看见世上不幸的人,也会听见他们哀求‘我渴’。看见了人类的不幸,我们会有炽热的爱,有了炽热的爱,我们会开始替不幸的人服务。”
“如果你连整日相见的那个人都不爱的话,那你怎么能爱一个看不见的主呢?”

“爱是没有界限的,人种、民族、国家、语言和信仰,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一种限制。只要有爱,就能够成为父子、兄弟和姐妹,就可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最最重要的,就是是否有爱,而不是别的什么。”

爱无界限

这是德兰姆姆思想的核心,是她终生持守的立场和原则,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她的精神指南。在姆姆看来,不管你信什么宗教,也不管你有没有宗教信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就帮助谁,不管是回教徒,还是印度教徒。因为每个人――不管他是谁,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同一双慈爱的手创造的。”如果你只爱你的兄弟和姐妹――只是爱那些与你同信仰,或同阶级的人,那就算不得什么。
在《马太福音》第五章里,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假如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上帝又何必奖赏你们呢?假如你们只是向朋友打招呼,那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与印度相比,甚至与罗马相比,伦敦和纽约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在那里,虽然同样有人为物质的贫乏所困扰,但更有许多生活丰足的人,把自己关在舒适的住宅内,与外界完全隔绝,至死也无人知晓。有的人在死后几天,甚至是几星期后才被漠然的邻居发现。
在纽约,有一回,修女们去探访一户人家时,发现住在里面的妇人已经死去多日,而左邻右舍连她的姓名都不知道。
对此,德兰姆姆说:“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小块面包,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的爱。西方世界的贫穷是一种不一样的贫穷――不仅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我们从而明白,被人弃绝乃是最严重的疾病,这才是当今世界在我们四周出现的真正的贫困。”
“在英国,人所受的是寂寞和被人弃绝的苦,这里不缺少面包,但缺少对人的兴致与热情。跟加尔各答的穷人比起来,他们是生活在另一种贫困里。对我们来说,这也是基督,是另一个饥饿的基督。英国人如果要以爱心善待穷人,那么,就必须首先明白谁是真正的穷人,否则,他们的爱将落不到实处。”
而所有的心灵的贫穷者,在姆姆看来,都是另一个饥饿的基督。

“今日世界最严重的疾病并不是肺结核和麻风病,而是被讨厌,被忽视被遗弃的感觉。当代最大的罪恶不是别的什么,而是缺少爱与慈善,是对街角正遭受痛苦、贫乏、疾病伤害的人们,所表现出的可怕的冷漠。”
是的,有的人虽然身体没有麻风,但有可能,心里长了麻风――冷漠。而冷漠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最可怕的一种疾病。因为它必然导致一个悲凉的结果,就是使你身边的人,感到不受欢迎、不被爱,感到被忽视、被遗弃。身体的麻风病有传染性,心灵的冷漠更有传染性。所以姆姆一再强调:“绝对不要让任何人,尤其是你身边的人,感到孤单及不被爱,这是所有疾病中最糟糕的疾病。”
……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爱远方的人似乎很容易,爱身边的人却很难,还有更多的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和更大的个人发展,以致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瓦解。而瓦解的家庭,又给这个本来就不够和谐的世界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和扰乱。
因此,在西方很多富裕的国度里,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穷里。比如有些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暇照管他们,或者,只顾及到他们的物质需要,而对他们的心灵需要不感兴趣,以至这些年轻的生命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另有许多老人,则在孤独和寂寞里孤零零地等死。因为做子女的根本无暇陪伴他们。
……
姆姆心痛地想: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它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使徒约翰也说过:“你怎么可以说你爱那个看不见的上帝,而不爱自己看得见的兄弟。你是个说谎者,如果你说你爱上帝,却不爱自己的兄弟。”
所以姆姆说:“今天我不能给你们什么,也没有什么可以付出,我只要求你们一件事,看看你们身边,如果在你的家里看见贫苦的人,那么,就从家庭开始爱,付出微笑,付出时间给身边的人,直到感觉痛苦――真正的相爱,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
姆姆进而问:“我们真的认识身边的人吗?我们认识他们吗?我们知道他们需要我们的爱吗?我们知道吗?如果我们真的认识他们,我们就会看见,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正被孤独和寂寞所困,他们被我们忽略、遗弃、以至摒弃,正成为生活中新一类的穷人。而他们可能就在我们家里,在我们身边。我想,这些都是你和我必须知道的。”
接着姆姆坚决地说:“感觉自己没人要,是人类所经历到的最糟糕的一种疾病。我们必须将家庭变成无尽怜悯与爱的泉源。”
最后,她更明确地告诉大家:“每个人都需要爱。每个人都必须知道有人愿意与他为伴,知道他在上帝眼中是重要的。不要去远方寻找上帝,他不在那里,他就在你的身边。”
而在物质贫穷的加尔各答,姆姆却看见了她所呼唤的那种爱。姆姆说“能够彼此真正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最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
德兰姆姆说:“人类所经历的最坏的疾病,就是被遗弃。今天,我们发明了治疗麻风病的药,麻风病人便能痊愈;也有了治疗肺病的药,肺病患者也能痊愈――对几乎所有的病症来说,都有药可治,并且可以痊愈。唯有那些被遗弃者,人虽然用双手去为他们服务,并用真心去温暖他们,但不认为,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一天会治好。”
被遗弃的病症,是一种不治之症。一个人,一旦感觉到被遗弃,就很难有痊愈的那一天了。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不能让自己身边的人生产被遗弃的感觉。也就是,被忽视、被轻看、或者,不被在乎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不治之伤。

她参与了世界的苦难,她终生都过着一种深度的同情生活。而最最重要的是:她不是凭借一种超现实的神秘经验,而是爱每一个从她身旁走过的人。
德兰姆姆用她孱弱微小的声音向世界宣布:惟一迈向生命之路的,就是简单、弱小和微不足道。而其中所隐含的全部奥秘,其实就在那句简单的话里:
爱人,像我爱你们一样――Love as I loved you.

德兰姆姆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表明她的观点,她不关心政治,更不关心阶级,她只关心人,每一个具体的人,不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她对穷人的挚爱,是没有界限的――不只是超越了种族、国家,更重要的是,超越了宗教。她自己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修女,但她却耗尽一生为之付出的人,绝大多数,却都是其他宗教的信徒。

所以我觉得她是用心,用爱去工作,而不是用脑子,用技巧,我想这是她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如同她说的,她不但爱远方的人,还有身边的人,我也希望我们机构有这样的文化:

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的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这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修女们都认为,她真正的才华和能力,还是在于她对人的友善和关心,也就是说,她带领一个团队,*的不是管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制度,而是她的友爱。

“人如果不能在苦难者身上看到耶稣,就不可能把这种服侍进行到底。当我们服侍穷人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服侍耶稣。当我们安慰被遗弃的人,病人,孤儿,临死的人,受到照顾的,是他;收到食物的,是他;穿上衣服的,是他;受到探访的,是他;被安慰的,也是他;我们的生命没有其他目的,也没有其他动机,这也是我们力量的来源。”
……
“我不希望听到你们行神迹而不友善待人,我宁愿你们犯错而友善。(特瑞莎嬷嬷认为不只是给受苦者以帮助,更要时时处处顾及受苦者的尊严。不只是为穷苦的人做事,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受苦时陪伴他们,与基督共同承担苦难。)……他们不只渴求温饱,他们也渴求一分做人的尊严。他们渴望别人把他们当作人来对待,希望别人以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他们渴求我们的爱。”

  在诺贝尔得奖仪式上她说:
“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我以天主的荣耀接受此奖,同时代表世界上所有饥寒交迫、流落街头和伤残疾病的人们,以及那些被忽略未被关心的人们,我以他们的名义来领奖。和平奖使得贫富之间相互了解。今天我在这里强调关爱穷人,因为穷人同样也是上帝亲手所造并被他关爱的子民。因此,如果我们背弃穷人,就等于是背弃基督;如果我们伤害穷人,就等于是伤害基督。我们的穷人是伟大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尊重,也需要我们的爱与重视。
请记住,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就是要我们相互关爱。我们都可以用上帝的礼物做我们能做到的事情。让我们为了基督施予他人爱心吧。让我们像他爱我们一样相互爱戴吧。”――得奖发言。

这里还有一些她说的话和观点:

“做善事不能焦躁,要有耐心。”姆姆认为,仅仅有爱与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勇气,顽强的个人意志,以及对贫困的了解,接纳与习惯。

姆姆还说:“贪婪――对权力的贪婪,对金钱的贪婪,对名誉的贪婪,这是当今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的障碍。”
后来,姆姆在接受一家电视台的采访时,特别提醒那些始终是生活无忧的西方观众,姆姆说:“你们可能偶尔不吃饭,但是他们,天天挨饿,容身无所,浪迹街头,最后孤苦伶仃而死。他们日复一日所寻求的,就是活下去。这种斗争,这种勇气,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耶稣曾几次说:“你们若不变成小孩一样,你们决不能进天堂。”“谁若自谦自卑如这一个小孩,这人就是天国最大的。”

在姆姆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上帝因为爱而创造了他们,即便他们尚在母腹,他们也是上帝的杰作。因此,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利,那就是出生权。这个权利是上帝赋予的,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该,从他们手里夺走。

德兰姆姆还期望通过她的努力,改变贫民窟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虽然生活得贫穷,但不能生活得肮脏,即便生活得贫穷,但也要努力生活得洁净。

对于德兰姆姆来说,每一分钱都很珍贵。因为只有有了钱,她才能真正具体地爱穷人。如果没有钱,所谓帮助穷人,就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她重视手上的每一分钱,但并不是为她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她从不像某些伪善的人,假装超凡脱俗,视金钱为粪土。她以感激的心接受每一分钱,然后慷慨地施予穷人,一直到分文不留。
他们惟一的错误是贫穷

我不会死,我正在进入生命。―――小德兰

爱是达到神之处最短的道路。――盖恩夫人

“爱不可爱之人,才是真爱;没有喜乐,正是大喜乐。” ―――小德兰

“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小德兰

喜悦是家,喜悦是祈祷,喜悦是力量。
神喜爱那些怀着喜悦给予的人,
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给得更多。
一颗喜悦的心来自一颗燃烧着爱的心。
爱之功亦即喜悦之功。
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人,旋即得之。
――德兰姆姆演讲词
2#
发表于 2007-9-12 19:52 | 只看该作者
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人,旋即得之。
3#
发表于 2007-10-2 02:25 | 只看该作者

 

是啊!  有忍乃无济,
       无爱亦无忧!

 

4#
发表于 2007-11-5 09:5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毛大侠[/B] 发表:

 

是啊!  有忍乃无济,
       无爱亦无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10 10:11 , Processed in 0.07688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