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台湾路电鱼 于 2015-6-1 08:35 编辑 9 H$ ]2 C% d& O/ R/ t: \
7 \+ c- u }8 I/ |3 j" w ' |, _0 C% L% o6 w+ Z) [/ P
+ E* e: J; ~4 o" w/ v) m6 E
图片《童年的时光》和歌曲《虫儿飞》选自网上
6 |" D6 }% u. P) R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喜欢的儿歌;我们这些年近古稀的人也不例外,虽然那时的儿歌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目不暇接。 / @% Q( x& I& {
记忆中的儿歌,印象最深的有三首:一首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它姥姥抱下来”;一首是“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一首是“爸爸领我上街里”。
/ ^% e& l/ x" O) C9 A8 f3 O
前两首儿歌,传承的是血缘和亲情,可以说完全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第三首是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在青岛地区广为流行的一首民间儿歌,直到八十年代初在青岛地区的一些地方仍然盛唱不衰:
5 E! l6 m! Y! \& X* k
一、一、一二一, 爸爸领我上街里, 买书包、买铅笔, 见了老师敬个礼! 4 G8 j+ q N- e: L% D0 E& K
一、一、一二一, 爸爸领我上街里, 买书包、买铅笔, 到了学校考第一!
9 L* ^+ n& {. t. y- ]/ E
据说这首儿歌最早在沧口区(现为李沧区)的孩子中流传,慢慢在青岛地区广为流传——或许因为这首民间的儿歌简洁明快、琅琅上口,或许因为这首民间的儿歌非常贴近当时孩子们生活实际、贴近孩子们的心愿。 6 X; X. t Z/ v' S) L
沧口区是青岛地区工业最集中的地方,著名的胶济铁路原有一个”沧口“站,胶济铁路东侧一线云集着国棉四、五、六、七、八、九厂总共六个纺织厂,还有四方机厂分厂、化工厂、碱厂、钢厂、橡胶厂和造纸厂等,生活着十几万“产业工人”和他们的后代。
. @9 N. R0 F) p! L8 }5 }
而 “街里”位于青岛中山路一带,那里不仅有全国闻名的青岛火车站、栈桥、天主教堂、山大医院,更是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青岛地区最大和最为为繁华的商业街,沿街老字号的商铺摩肩接踵,像“谦祥益”的丝绸布匹、“盛锡福”的鞋帽店,“环球”的文具、“天真照相馆”,还有解放后建的“百货大楼”和“新华书店”。 / l' M% y4 L$ K( B6 Y) p% d2 Z
那是个老百姓生活不富裕的年代,居住在沧口的孩子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到“街里”的“环球”文具商店买一个称心如意的铅笔盒、买一盒12头的水彩、买一把可以折叠的铅笔刀,虽说这些东西在沧口街上的“成文堂”也能买得到…… & G/ Z1 U+ \9 A; B
当时城市的公共交通不发达,尽管从沧口到“街里”不过十几公里路程,也要坐上四站火车到青岛老站(青岛火车站终点站)下车,然后再步行走过去,顺路正好看看栈桥和沿路的买卖铺子,中午还可以到“劈柴远”吃一碗香喷喷的清汤面。于是沧口的孩子谁能跟着大人去一趟“街里”、谁能在“街里”的”环球“买一个本子,那可是家长给孩子的最高奖励,那更是孩子最为满足的期望、最值得在同学面前炫耀的事了! , ^9 ^; v- b* Z& M5 _
迄今为止,没人知道“爸爸领我上街里”这首儿歌的作者是谁;迄今为止青岛已经没有几个孩子还在念叨这首已经老掉牙的草根儿歌,大有时过境迁的滋味。
/ D: t. M8 w* @* N: x1 t3 p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了,因为时代总是要走向进步的。 , Q) D8 T4 i/ M% l4 H5 I: M9 b `
但这首儿歌在我们这代人脑海中留下的记忆永远无法抹去。虽然它不过是那个年代汪洋大海里一丝儿微不足道的微微涟漪,虽然在流淌的岁月中它稍纵即逝、瞬间便融于汹涌澎湃、勇往直前的历史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