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74|回复: 8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逝的岁月--------知青园地(创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6 1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逝的岁月----知青园地
               ------创刊号  


    毛泽东同志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距今已40多年了。当时全国几千万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满怀豪情奔赴农村、边疆,经历着一场灵与肉的历练。在广袤的大地上,他们挥洒着汗水,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收获着丰硕的果实。并用所学的知识改变着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回首往事,我们从一个青葱少年逐步走向成熟,在人生的历程中几经沉浮不断成长。
    如今我们这些人已经开始步入老年,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平台谈一谈我们的感受,抒发一下我们的情怀,总结自己一生的成与败,展望晚年生活的美好。
    知青园地创刊的目的正是基于此。在此之前,兵团战友、老知青、我冬泳我健康2、王者等许多人均已发表过不少很有见地的文章,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今后还望怀有知青情结的朋友们多多发表文章,使我们的园地越办越红火。

评分

参与人数 25威望 +74 收起 理由
海河 + 4 赞一个!
水上四姐 + 2 赞一个!
天津疯老头 + 2 赞一个!
白山老人 + 4 很给力!
骑游缘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4-5-14 1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5-14 20:24 编辑

后来没了激情只有艰难无望的岁月

记得当时知青每天的话语极少,相互间也没有语言的交流,都在默默的等待,但又不知在等什么!

像茫茫的旷野,没有天际的渺茫。


点评

向前看,后来好,将来更好....  发表于 2014-6-2 09: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5-14 16: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5-15 04:50 编辑


张铁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我们的同龄人,他当时的妄为,的确给我们真正的“老三届”,一个触动,但不现实,他的榜样作用只给他自己带来了生机,当时的确在知青中是一个英雄。


还有记忆犹新的是,72年全国针对知青的两件事,第一件就是严惩“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极个别的领导者和决策者,量刑非常重,卡车上蓝装的公安押着一已判死刑犯破坏者游街,以警示他人,知青是社会大时代的产物不可肆意妄为。第二件是全国知青突然得到了“补助”,每个公社知青办,按花名册逐人发放,不得延误,后来报纸上得知,那得谢谢人家福建莆田的李庆林,敢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回信:“寄上300元以解无米之炊”,当时的300元怎生了得啊!我们当时是不到一百元,那也是欢呼雀跃兴奋至极。


后来怎样回城,我们还是感谢上海在云南知青的“激情”,才有了78年的大返城,给全国1700万中回天无力的知青和子女一个返城的机会,对那些和当地人结婚的知青是一个极大的触动,回乡的知青同样回城,两个不同城市的知青恋爱或结婚,或离婚返回各自的地方,如天津,北京,福建或上海等城市,或斥资找人办理回同一个城市生活。他们回到阔别8-10年这座既陌生又熟识城市,像搬到了五味瓶心里酸甜苦辣聚齐难耐,不管它接不接纳你,出路在哪里,都是完成了一生中的一个节点。我们全国知青永远不忘记上海知青,谢谢他们在云南和北京请愿的壮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刻骨铭心的记忆!  发表于 2014-5-14 16: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5-14 16: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我冬泳我健康2 于 2014-5-14 16:56 编辑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5-14 16:33
张铁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他当时的妄为,的确给我们真正的“老三届”,一个触动,但不现实,他的榜样作 ...


关于“上山下乡”(转帖)
“上山下乡”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但真正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始于“文革”高潮的一九六八年。对这场运动的起因,有多种说法:有说是为解决城镇就业压力;有说是为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更有说是毛泽东卸磨杀驴,利用完了红卫兵,把他们一脚踢到乡下思过等等。不管原因为何,知识青年是这场运动的直接受害者。一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是一部血泪斑驳的历史。青春中最美好的十年,在屈辱和劳役中度过,很大部份女青年蒙受了终生难愈的身心残害。有人估计,整个“上山下乡”运动,近二千万知识青年,女知青超过一半,她们中,因为活命、为返城、为上学、就工、入党团、提干,为改善生存待遇等,被省、地、县、公社、村大队、生产队各级当权者及社会恶人肉体摧残的女青年绝对要远远超过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评论员文章,同时发表了毛泽东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许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中学相互配合,强行吊销中学生的城市户口,迁往指定的农村居住并从此以农业劳动为生。上山下乡的青年总数约1600万,其中约229万被安置在全国12个生产建设兵团和3个农垦师。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大多是边疆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近些年,出版了多部反映知青血泪历史的著作,暴露了罪恶的制度对千万青年的摧残。这里仅以云南知青返城为例,揭示“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真相。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是全国几大知青集中点之一。那里的知青主要来自上海、北京、成都、重庆和昆明。云南兵团生活条件之艰苦及政治之黑暗,远超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海南岛几大生产建设兵团。“文革”中迫害知青的恶性案件,大都发生在云南。一九七三年六月,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召开前,国务院知青办曾经对各地知青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辽宁、四川、吉林、安徽等24个省、市、区的不完全统计,一九六九年以来共发生迫害知青案件2.3万余起,其中,奸污女知青案约占70%。据一九七三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统计各生产建设兵团的发案情况:黑龙江兵团,一九六八年以来发生奸污女知青案件365起。内蒙古兵团,自一九六九年以来,发生同类案件247起,据对云南兵团4个师、2个独立团的不完全统计,发生同类案件139起,广州兵团的发案数为193起。云南兵团一师的干部中,有103人犯有奸污、猥亵女知青的罪行。其中,连级干部71人,营级干部7人,团级干部2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四团党委6名常委中,强奸、猥亵女知青的就有4名。兵团司令员及5个师级干部竟无一清白,均有调戏或奸污女知青的行为。某师师长,不仅奸污了二名女知青,还奸污了一名女知青的母亲。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师十六团团长、参谋长,奸污、猥亵女知青多达数十人。仅一九七三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就发生捆绑吊打知青事件1034起,受害知青达1894人,有的知青被活活打死!调戏奸污女知青的干部有286人,受害女知青四百多人,施害者中不少是兵团中的现役军人。周恩来亲自过问和查处的“河口事件”,就是奸污和捆绑吊打知青的大案,最后枪毙了云南兵团河口农场的一个团长,处分了几百名干部。但是,知青们的处境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好转。据一九七八年十月统计,仅当年前九个月,云南农垦系统就发生知青非正常死亡153起,其中39人自杀。
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八日,瑞丽县的几千名成都知青汇集到一起,以躲避地震为由,冲破关隘,沿着滇西南的昆畹公路向省城昆明徒步行进,他们要到昆明请愿,要求回城。此举令昆明与北京大为震动,最后出动军队,强行遣返。而在此之前的一九六七年早就发生过六千长沙知青大逃亡。一九六四年九月,长沙市六千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了湖南省偏僻小县江永和零陵等地,其中“黑五类子弟”占百分之八十五。知青下放的生产队多是贫困队,本身不具备接收知青的能力,农民只能将老队屋、猪牛栏屋稍加改造让知青住进去,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可言,部份知青身体羸弱承受不了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患病得不到医治,意外死亡的情况不断发生。当知青王伯明被武斗的土枪打死,知青们得知县武装部长要对知青大开杀戒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知青们暴发出愤怒的吼声:“黑五类子弟”何罪之有?知识青年何罪之有?一九六七年八月十七日的深夜,湖南长沙的六千知青开始了返城大逃亡。在经历了请愿、游行、绝食、卧轨,以及人间地狱般的逃亡之后,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形如乞丐的知青们终于相扶相携于八月份回到了长沙。然而,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十月八日,中央安置办下达了《10?8通知》,要求知青回农村抓革命促生产,不要逗留城市。之后,各区派出所公开抓逗留的知青,有的派出所一天可抓三四百人,关起来然后用大卡车送回江永。知青家长敢怒不敢言,只能含着眼泪为子女做返乡的准备。
一九七八年底,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后发布的《知青工作四十条意见》确定:边疆农场(包括各建设兵团)的知青一律按国营企业职工对待,不再列入国家政策的照顾范围。这实际等于知青们只能在农场在边疆呆一辈子。这一决定在知青中引起轩然大波,长期积压的矛盾一触即发。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文革”结束后二年,云南西双版纳州橄榄坝农场一名上海知青产妇因医疗事故死亡,再次引发数千知青抬尸游行,一百多部拖拉机包围了草菅人命的场部医院。随即演变成五万余名知青持续两月之久的大罢工。知青们组织了请愿团赴京请愿。请愿团在昆明受到拦阻后,两百名知青毅然卧轨抗争,愿以青春之躯换取当局的觉醒。这场罢工浪潮波及云南全省48个农场,近10万名知青,种种过激行为也此起彼伏。之后,滇西边境的耿马县,拥有8000多名知青的国营农场,数百名知青为争取回城权利,宣誓绝食,决意以死抗争。随即,该县境内的猛撒农场知青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知青绝食的消息传至全国各地,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成都、重庆等各大城市,广大知青家长纷纷上街游行和公开集会,呼吁当局:“请放我们的孩子回家吧!”以各种方式声援边疆知青。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时任农林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全国知识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赵凡,因知青绝食请愿受中央派遣紧急赶赴云南,调查国营农场的知青问题。当赵凡一行到达农场时,面对北京来的高官,为争取回城,大约一千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知青,黑压压一大片,跪在中国西南边陲他们流血流汗整整八年的国土上,齐声呼喊:“我们要回家!”多年后,赵凡在接受采访时,情绪依然激动:“那一大片孩子啊,都跪着,有好几百人。他们哭,我也哭。我来晚了呀。”“我去农场,知青住的房子都要倒了。每天吃三两白水萝卜,一年六两肉,不到三两油。”女知青买不到卫生纸,妇科病十分普遍;农场领导的恶劣作风积重难返,知青自杀率为全国最高。亲眼目睹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广大知青悲惨的生存状况,以后又星夜赶往猛定处理成都知青绝食和下跪的非常事件,知青们的血泪感动了这位老人,促成了云南知青问题的解决。也影响了全国知青问题的解决。终于,一九七九年春,历时12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云南省知青们的大返城为标志,宣告结束。一九八一年十月,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的《25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承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但在文革中被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
“上山下乡”结束了,但知青们返城后的灰暗人生才刚刚开始。重新熟悉城市,找工作、结婚、房子、溶入主流社会,等等,老三届的生活一如乡下一般沉重。被耽误了整整10年,一切都无法弥补,没人管,没人问,只能默默地品尝苦果……。无言的精神苦痛,将伴随他们终生。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0 收起 理由
骑游缘 + 2 赞一个!
新手上网 + 2 赞一个!
赵书记 + 3 赞一个!
天津老知青 + 3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5-14 16:58 | 只看该作者
这恐怕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5-14 17:15 | 只看该作者

      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中国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达1623万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等边远省区。知青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上山下乡”的故事曾经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正是千千万万知青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并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5-6 1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范 于 2014-5-6 21:15 编辑
蓝色海湾 发表于 2014-5-5 21:15
烈火炼真金。

                以前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上“农业大学”磨练毅力,锻   
   练了身体.也很好。

       现在退休在家的人,也上了“jiaduen大学”“屋里系”每天是洗碗 带扫地。屋里是干净了,可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还是上水上吧!(龙哥龙嫂)锻炼身体!为了自己!







点评

挺风趣,,,哏i,,  发表于 2014-5-12 14: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4-26 16:32 |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时光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4-4-26 16: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4-26 16:39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4-4-26 16: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4-26 16:39 | 只看该作者
快乐海洋 发表于 2014-4-26 16:32
难忘的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4-26 16:4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点评

谢谢胡老  发表于 2014-4-26 16: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4-26 16:53 | 只看该作者

            峥嵘岁月,彰显风流。
        
        支持,期待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4-26 17:05 | 只看该作者
古月胡 发表于 2014-4-26 16:41
支持!

  您的高见,您的文章,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在那个日子里造就了多少抒胸情怀,       努力 吧朋友,不老真的不老。美好的明天就在前面。增 ;  龙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7: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龙 于 2014-4-26 17:57 编辑

    1969年4月26日,天津东站一列绿皮车静逸停在第一站台旁,机车喘息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突然间静逸的站台霎时喧闹起来,身着绿服装,身背绿行囊的青年不断涌向各节车厢,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躁动,在其身后送行的亲属迤逦而行,人人脸上布满了愁云,他们不知所送的人前景如何,或将面临怎样的人生。
    年轻人安顿好自己的行囊后返回站台与送行的亲人话别,家人们千叮咛万嘱咐言语中透露着殷切的希望与惴惴的不安。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幕场景。这是一列开往内蒙古哲里木盟的知青专列,它将运送几百名知识青年去哪里插队落户,这些知识青年们将在哪里开始自己崭新的人生。
    上午10点站台上响起了急促的铃声,霎时间车上车下哭声一片,大家知道离别的时间到了。列车员们劝慰着亲属离开车厢,此时车上车下泪眼婆娑,亲人们依依惜别,互道珍重。
    随着一声长笛,列车缓缓开动,载着年轻人的豪情壮志,载着家人的殷切关怀与希望奔向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
    欲知后事如何,切听下回分解。




点评

那个年代.多少次感受到的场景.....  发表于 2014-5-4 12:51
生动、真实、形象的描述,好象就在眼前,生离死别,人之长情!  发表于 2014-4-26 23:07
那个时候,嫂子就看上您啦!  发表于 2014-4-26 20:17
哈哈,我要流眼泪了!  发表于 2014-4-26 18:42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收起 理由
紫轩 + 2 赞一个!
风范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4-26 18:31 | 只看该作者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6 17:56
1969年4月26日,天津东站一列绿皮车静逸停在第一站台旁,机车喘息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突然间静逸的站台 ...

龙哥也去内蒙古大草原了,以前怎么没听说。快讲讲下文,龙嫂是不是在当地搞上的?嫂子不像是内蒙古人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4-26 1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上老毕 于 2014-4-26 18:49 编辑

回忆往事,不能忘記过去,祝知青园地创刊。但另一面劝大龙老弟这个年龄段千万别太伤情了,伤情易伤心,伤心必伤身。咱这岁数,在那特定历史节段都有一肚苦水,一吐为快就行了,不知对否。

点评

老毕大哥说得对啊...  发表于 2014-5-4 12: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4-26 18:50 | 只看该作者

好创意!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4-26 19:47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4-26 2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4-27 05:10 编辑


设知青栏目是当今社会的认知,没有经历过的人们,都在怀着好奇和探索的心境来欣赏和寻找网上关于知青的文献,都来关注和知青大潮有关的故事,来了解抚慰知青这一代,至于褒贬与否,会由社会去鉴定与认可,我想栏目在正确的管理下会蓬勃发展,这个平台会让更多人舒畅情怀,如果想了解中国的社会史,就不能忽略知青这一段的存在,我们描述知青生活,叙述知青的冷暖人生,不能不说是一件有益之举。


包括现在,不管是官场、还是学界,率真和任劳任怨没有偷懒苟安的还是这批人。这就是当年老三届的一个优势。


在文革前后1400万下乡知青中,(文革前去甘肃新疆云南的叫社会青年)老三届又是接受学校文化教育最系统的一批,像我是到1967年共读到8年级,起码下乡之前受过8年正规教育,至于老三届高中生,则受过10年以上的正规教育,在1400万文革知青中,我们的文化基础是最好的,这就是优势。


支持沧海一龙的建议将会热爱这个版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3 收起 理由
骑游缘 + 2 赞一个!
淇天大圣 + 2 赞一个!
老大赛利姆 + 6 真好。
我冬泳我健康2 + 3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4-26 20:22 | 只看该作者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4-4-26 17:56
1969年4月26日,天津东站一列绿皮车静逸停在第一站台旁,机车喘息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突然间静逸的站台 ...


      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都曾经经历过。曾经到火车站去送人,铃声一响火车欲动,车上车下哭声一片,列车缓缓开动,送行的人们随车跑动痛不欲生,这生死离别一样的场面能把眼泪哭干。

点评

场景再现!  发表于 2014-5-4 12:55
车开走了,每次站台上都会收一大筐被踩落的鞋。  发表于 2014-4-26 20:44
车开走了,每次站台上都会收一大筐被踩落的鞋。  发表于 2014-4-26 2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2-28 02:11 , Processed in 0.09208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