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灯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当时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多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动是和灯连在一起的,至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2000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话说灯市
明清时代,灯市口是北京最大的灯市。此街也因此得名。此外还有西四、新街口、地安门等较大的灯市。当时灯市口是北京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大街两侧商店酒楼首尾相连,平日里就游人不断,热闹异常。灯节期间,白日为市,晚间放灯,连绵二里。街道两旁搭起灯棚,挂起各种彩灯。彩灯质地不同,多用纱绢制作,也有玻璃的。更有令大人孩子都喜爱的能自行旋转的“走马灯”。还有别出心裁者,将灯扎成后,浇水迸发成冰,成为晶莹透明的“冰灯”。灯面上大都画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的人物和民间故事、山水花草、飞禽走兽等等,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灯节期间,除灯棚外,街道两旁的酒楼店铺、宅门住户,也大都自行挂灯。万盏彩灯高悬于市。入夜时分,火树银花,五彩缤纷,光焰烛天,如同白昼,京城万人空巷,灯市人山人海。观灯赏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游人不断,直到“十八落灯”,方告一段落。
现代,灯市早已消失了。但灯市口大街的名称却保留下来,让人们记住他的过去。近几年来,为满足人们春节期间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公园内,每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游园灯会,展示各种类型的彩灯,供人们欣赏。其彩灯除传统的之外,每年都有许多反映现实的作品出现。如前几年庆祝香港、澳门回归及申奥成功的大型作品,更使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特别是有些彩灯,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制造出了一种光怪陆离、色彩纷呈、亦真亦幻、如梦如仙般的神奇效果,令人赞叹不已。
话说灯彩
随着明清两代京城灯节灯市的兴盛,灯彩业也发展起来。
灯彩,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工艺品,始于汉代,传承至今。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壁灯、戳灯、道具灯、折叠灯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此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能自动放置的走马灯等等。
当年在前门外繁华商业区大栅栏北面的廊房头条,出现了以经营灯笼为主的店铺一条街,在这条狭窄的街道上,经营各种灯彩的店铺林立,各式各样的灯笼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来京的游客和外国人都称它为“灯笼大街。
这条街上著名的店家有文盛斋、华美斋、秀珍斋等店铺,其中以“文盛斋”为最,即现在的“北京市美术红灯厂”前身。该店建于清嘉庆年间,以经营宫灯、纱灯为主。其做工考究,工艺精湛,并因承办皇宫及各大王府的宫灯而名声大振,其制作的宫灯曾荣获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解放后,在天安门城楼上高悬的那八盏大红宫灯,就是由该厂的名师们精心制作的。它为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增添了光彩。 |